在傳統的眼光中,勞模總是“老黃牛”的形象,總是和“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等詞匯聯系在一起,誠然不錯。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在勞模身上,還有著與“吃苦耐勞”品質遙相呼應的另一方面——“聰明才智”。在農業、工業、商業等各個領域,都能看到他們的天才創新。他們在平凡的勞動中奇跡般地提高效率,增加財富,施惠于人,推動著社會進步。
讀者您,也許同樣可以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劉獻剛:軟土中創建筑奇跡
在“第三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節能大會”上,有兩項新技術赫然受到全球環境基金組織及英、法等國的官員和專家青睞。這兩項新技術是出自中國“農民工”之手的節能、環保新技術——“全夯擴底灌注樁”及“新型柱錘強夯置換法”。這種新技術在建筑上很有價值,不僅較好解決了復雜軟土地質條件下建設高樓大廈的技術難題,而且可以降低基礎造價10%-40%,既有利于節約,又有利于環保。
在素有“建筑之鄉”美譽的江西南昌縣,走出數十支農民建筑施工隊,活躍在全國各地,他們中不乏技藝精湛的“土專家”和能工巧匠。由田坎上走來的劉獻剛,就是他們中杰出的一位。
1992年,劉獻剛率領一支農民建筑隊悄然匯入南下趕海的人潮中。在珠海經濟特區的建筑市場上,他們經濟實力薄弱,在選擇工程時不能挑肥揀瘦,只能到地質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的建設工地安營扎寨。
劉獻剛回憶創業經歷時說,施工時,面對“珠三角”特有的厚達十幾米、幾十米的軟土、淤泥地基,施工遇到極大困難。怎么樣才能在軟土上打好樁基?愛動腦子的他頭腦中閃現出這樣的念頭:“如果灌注的樁基能像膨脹螺栓一樣,形成下頭大上頭小的特殊結構,那么其承載力必將大大增強。”市場競爭巨大的壓力,迫使這群囊中羞澀的“農民工”將這靈光一現的一閃念盡快變成現實。于是,這個念頭成為了后來“全夯擴底灌注樁”專利技術的原理。他們在未向國家申請一分錢科研經費情況下,展開了一次又一次技術攻關,直到這項技術成熟。
“新型柱錘強夯置換法”更是這些農民建筑工聰明才智的集中展現。打夯,在我國古已有之。上世紀60年代,法國人將這一古老技術運用到現代建筑的地基處理上,但在具體運用中,劉獻剛等能工巧匠很快發現了法國技術在施工、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于是他們抱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態度,大膽進行技術革新。一是將法國人設計的直徑大、高度小的扁錘改革為直徑小、高度大的柱錘;二是根據不倒翁原理重新設計柱錘的內部結構,使之在夯擊地面時受力均衡,始終“不倒”。
這兩項由農民工創造的關鍵性的革新,在中國大地上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經他們改進的施工機械,起重設備的馬力一下子由過去所需的80-100噸,下降為現在的15-40噸,同時地基擠密加固的有效深度提高了1-2倍。
經過10年奮斗,這兩項技術先后獲得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發明專利,目前已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十一五”重點推廣項目。
孔利明: 由胃潰瘍想到探視鏡
孔利明,成果赫赫、貢獻卓著的全國勞模,一個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汽車電氣修理工,在寶鋼這個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里大顯身手,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又傳奇的故事。
在寶鋼建廠初期,運輸車輛大都是從日本、美國引進的重型車,孔利明發現車上的蓄電池等易耗件的用量太大,所用的進口貨使用壽命只是國產品的2倍,價錢卻是6倍,非常昂貴。他建議說,能否用國產蓄電池替代昂貴的洋貨?可駐廠的日本專家卻一口咬定:中國蓄電池不可能在進口車上使用,必須從日本進口。孔利明想去問個究竟,日本人根本不理他,分派他去干些雜活兒了事。國產蓄電池真的不能用嗎?孔利明咽不下這口氣,利用業余時間,做了大量實驗,逐步獲得成功,探索出一整套進口車輛與國產蓄電池搭接使用的方案。孔利明的方案推廣以后,效果非常明顯,第一年就為寶鋼節省外匯15萬元。
1998年9月的一天,寶鋼從美國引進的裝載機啟動電機的頭殼突然斷裂,隨即掉進了發動機底部。怎么才能拿出來呢?只見發動機上有一個手臂粗的洞,有1米多深,頭殼在什么地方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用磁鐵也不行,因為發動機里面全是鐵的。裝載機熄火了,“癱瘓”了。如果等美國專家來維修,兩三個月就將造成停產損失30萬元以上。孔利明決定自己來干,他只說了句“給我一晚上的時間”,就攬下了拯救“洋機”的活兒。
孔利明把自己關在“家庭實驗室”里苦思冥想,迷迷糊糊天已發亮,由于勞累他那老毛病胃潰瘍又發作了,但是這胃痛的感覺卻讓他一下子來了靈感,想出了解決方案。他想,對于洞內的異物得先探方位,猶如胃鏡檢查胃底的潰瘍,那么那種不開刀的手術也是由內窺鏡定位,再伸進手術刀進行操作手術。而現在機器的情形豈不雷同?他立即興奮萬分,打開“百寶箱”,找出平時悉心收集的電視攝像頭、紅外光源,利用胃窺鏡原理,做了個簡易的探視頭,果然第二天就順利地把躲藏在機器深處的斷裂物取出了。又是一個新發明!沒拆一個螺絲釘,卡特裝載機頃刻之間“恢復了工作”。
庫存的成品鋼卷常被腐蝕生銹的問題困擾著他。孔利明與創新小組組員發現,行車空調的冷凝水從高空飄下,灑落在裸露的成品卷上,形成斑斑銹跡。他們動手設計了10多套方案,可沒有一個滿意的。那段日子孔利明經常在家里做試驗,弄的家里到處都濕漉漉的。滿室的水霧,以至于使家中的電腦受潮壞掉了。正當孔利明百思不得其解時,忽然注意到家中掛歷上的一幅圖片——《霧中黃山》,他看著看著,豁然開朗。“如果讓水變成冷霧,在冷軋廠溫度這么高的環境里,冷霧就飄走了。”他馬上動手,走進衛生間,用電爐對著房間加熱,使房間與冷軋廠房內的環境相似;又加一臺風扇,讓室內空氣流通;接著利用機械震蕩原理,使水變成冷霧……創新小組根據這一思路制作了一個蒸發器,頑癥徹底解決了。
孔利明克服一個又一個生產技術難題,成了一個碩果累累的工人發明家。
保定人:在非洲“發現”財富
在我國河北省有個保定市,而在遙遠的非洲,則有幾十個“保定村”。
“保定村”的興起和一位叫劉建軍的人緊密相連。在擔任保定市外貿局長期間,劉建軍帶領保定人多年開發非洲市場。他們創建的以農業開發為先導,加工業和貿易共同發展的“保定村”,已在非洲獲得可供經營的土地40多萬公頃。保定人到非洲“淘金”者已超過1.5萬人。此舉不僅使保定人在非洲獲利頗豐,而且極大提高了保定在非洲以及全世界的知名度。
保定人在非洲都發現了什么?
他們發現,非洲一些國家氣候非常適宜發展農業。那里的農產品價格很高,白菜可以賣到一公斤2.6美元,大米一公斤1美元,西紅柿一公斤10美元,一棵香菜就可以賣到人民幣1元。
他們發現,一個種菜的保定農民,一年下來居然能賺40多萬元人民幣;燒磚的保定師傅,到了非洲能享受到專家的待遇,在那里干4個月,每人能掙1萬美元。
他們發現,很多在中國賣得很貴的東西,在那邊卻便宜得驚人。腰果在我國20多元錢一斤,在那里基本上不花什么錢;加蓬盛產紫檀、桃花心木等珍稀木材,但卻在山中自生自滅;贊比西河盛產魚類,因缺乏冷凍加工技術,幾乎無人捕撈。
保定人因此嘗試組建“保定村”,其模式就是為了避免以往中國人在國外單打獨斗的狀況,變“游擊隊”為“正規軍”。他們為非洲帶去了在中國看似平常,但在不發達國家卻顯得很先進的設備和技術,變國外打工為國外當老板,變輸出產品為輸出產業。有專家說,保定人的做法迎合了世界產業轉移的規律,不僅在非洲可以推廣,在亞非拉欠發達國家都有推廣空間。事實上,在全球五大洲的38個國家,目前已出現48個“保定村”。
包起帆:“木老虎”逼出來的“抓斗大王”
包起帆,全國勞動模范、由一個普通裝卸工成長為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副總裁。
包起帆出生在一個沒有什么文化的普通家庭,1968年剛念完初中二年級,只有17歲的他,就被分配到上海港的南浦港務公司當裝卸工。一干就是6個年頭。后來因公腿部受傷,調到修理班去修理門機和吊車。
包起帆所在單位上海港南浦港務公司,是一個以裝卸木材、生鐵、廢鋼、礦建為主的全國最大的專業化的碼頭,僅木材裝卸量就占全國進口木材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木材裝卸是很苦很累的活,而且也很危險,一不小就就會傷人,甚至出人命。這個公司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短短十幾年里就因公死了14人,輕重傷加起來500多人。大家都把木材裝卸叫“木老虎”。包起帆當裝卸工時,也有好幾次受傷。其中一次,他去掛鉤,因與司機配合不好,一只手還沒抽出來,司機就把鋼絲繩吊起來,一下子把包起帆的手夾在鋼絲里。當他用力將手抽出來時,拉掉了一層皮肉,骨頭都露出來了。
包起帆下決心要研究出一種先進工具,征服“木老虎”,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減少工人工作的危險性。
包起帆想:碼頭上的黃沙、石子,能夠用抓斗來抓,為什么木頭不能用抓斗來抓呢?
包起帆開始把自己的想法畫成圖,廢寢忘食地開始在碼頭忙碌起來了。
經過幾年的努力,包起帆終于搞成功了一個木材抓斗系列機械,從3噸到25噸有幾十種,單索的、雙索的、四索的、電動的,使公司的木材裝卸完成了機械化。自從有了這套發明,港口裝卸事故大幅度下一降,多年沒有死人。卸船速度也大大加快,使港口的停船期縮短一半。工人勞動生產率提高兩倍多。
他吃飯不香,睡覺不安,設計了一個個方案、一張張草圖,經過了多少次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反反復復地苦苦思索……
從1981年到2006年,包起帆先后與他的同事們共完成了120多個創新項目,獲得了41項國家專利。其科技成果還實現了產業化,不僅在國內20多個行業1000多個企業得到推廣和應用,還批量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為國家創造了4億多元的經濟效益。
2006年5月在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上,他獲得4項金獎,成為該展會創辦105年來一次獲獎最多的人。
馬玉福:燈光請魚入網
馬玉福,部隊里涌現的全國勞動模范。
1965初夏,提干僅半年濟南軍區某部尖子連副連長馬玉福,被調到該部二十九團打魚隊當隊長。這是全團農副業頂梁柱,連續3年不但沒有賺到錢,反而還虧損不少。駐守部隊在島上,又不能搞別的生產,農副業搞不好,部隊建設只是一句空話。
作為全師的訓練標兵、半年前剛剛在濟南軍區大比武上獲得第二名的馬玉福,在領導的眼里是一個腿上綁大鑼——走到哪里響到哪里的人物。副業生產和比武訓練雖然風馬牛不相干,但馬玉福身上的那股鉆勁,是領導下定決心的依據。
部隊需要就是自己的選擇,馬玉福很快調整好自己,走馬上任。他下定決心不干則已,干就干出名堂來。
但很快,他就遇到了漁業難題。
6月的海面,平靜得像一塊綠色的玻璃板,海面上一絲皺折也沒有,站在岸邊,可以看見完整的海天。這樣的天氣正是出海捕魚的好天氣,海面上卻很空蕩,一只漁船影子也見不著,島上的漁民都閑在家里,家家補船曬網。這期間,雖然是燕魚的汛期,卻打不著魚。馬玉福感到納悶,便問那些漁民,能不能想個什么法子打著燕魚。燕魚能貼著水面飛,這種魚乖巧,用網很難打著。幾個老者對馬玉福的詢問感到異想天開,笑過之后說道:“要是能有什么辦法打到燕魚,何必等到現在。”幾個老者見馬玉福不死心,便戲弄到:“你研究研究吧,你能打著魚,我們拜你為師。”
燕魚的汛期長達兩個月,兩個月不出海,損失很大。燕魚也有自己的習性和特點,打不著魚,肯定是因為人們沒有常握燕魚的習性規律。馬玉福來到圖書館查找資料,想辦法。所有的資料對燕魚的說明都很少,令他失望。但是他仍然不停地琢磨,他想,有的魚有喜光性,打魚可以利用,燕魚會不會有呢?這一想法像火光一樣在腦中閃了一下。馬玉福決定試一試。
海中的夜晚,神奇而神秘。馬玉福將小舟劃到海中,然后他點著汽燈。在汽燈照亮海面的一剎那,奇跡出現了,平靜的海面立時像沸水一般沸騰起來,一條條燕魚貼著水面嗖嗖地發著聲響飛了過來,燕魚在燈光下宛如一堆堆閃光的碎銀。燕魚果然有趨光性!當天夜里,馬玉福試著利用光來捕捉燕魚,便初戰告捷,當晚打燕魚500公斤。一燈引來滿海明,馬玉福打燕魚成功了,島上漁民在歡慶之后,奔走相告,海面上從此淡季不淡了。
捕燕魚的成功并沒有使馬玉福陶醉,他白天出海率打魚隊捕撈水產,晚上在油燈下 “捕撈知識”,先后讀完了90作本海洋魚類書籍,記下了60多萬字的讀書筆讀。他先后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更新了4種網具,使捕魚的產量一下子提高了4倍。
歐陽濤:水果湯包贏得缽滿瓢滿
歐陽濤,武漢某餐飲管理公司總經理。1998年,因做生意決策失誤,一夜之間近百萬家財化為烏有,靠親朋接濟度日。后來,他從學做湯包開始,開了個早點鋪。如今,他翻身了,已經擁有3個漢味小吃城,并豪言要將當地漢味民俗風味小吃發揚光大。
2002年9月,窮困了四年的歐陽濤在媒體上得知政府欲改造武漢戶部巷。他敏銳地判斷,這里將成為江南早點的集聚地,也將成為他重新站起來的地方。于是馬上去定了個門面,600元一個月。但還不知道要做什么,他就出去亂轉,摸市場。
在漢口,他吃到一家湯包味道不錯,提出向老板吳師傅拜師學藝。見他一身西裝革履,吳師傅笑了:“您大老板,莫開我的玩笑。”可第二天,歐陽濤換上了件藍色工作服出現在湯包店,幫忙端盤子、擦桌子,招攬生意。
兩個月后,歐陽濤的“今楚湯包店”開張了,面積僅10余平方米。開業初期,生意還算紅火。
但次年突如其來的“非典”讓他很快陷入困境。5個月的時間,他虧了3萬多元。歐陽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決心要挺過這道難關。
機遇總是眷顧有心人。一次店里的員工過生日,歐陽濤請他到麥當勞吃快餐,他發現現在許多年輕人對“蘋果派”、“菠蘿派”很感興趣,于是突發靈感:我們能不能生產一種果味型的湯包,更適合現代人來食用?當天晚上,歐陽濤和師傅買來西紅柿研制,一個星期后,正式推出西紅柿湯包。
新品種“登臺”那天,一位新郎來此過早,歐陽濤一直站在旁邊觀察,生怕新品種口味不好,影響新郎心情。可是,顧客居然很滿意,“老板,中午把這種湯包打28籠,送到××酒店。”此言一出,歐陽濤長長舒了口氣。當天銷售額突破1000元。
2003年9月,歐陽濤和所有戶部巷的經營戶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改造一新的戶部巷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顧客。歐陽濤對湯包品種、口味進行了創新。西紅柿湯包選料獨特、口感鮮而不膩,恰好迎合了現代人綠色健康的飲食習慣,“今楚湯包”一夜間名聲大振,隨后草莓、菠蘿等“水果派”湯包也陸續推出,更是讓今楚湯包坐穩了戶部巷湯包類的頭把交椅。
可盡管如此,歐陽濤認為單品種的產品生命力不強,如靠湯包這個獨門銃,難以在市場上長期生存,只有多品種運營,才能有更大發展。
2005年下半年,歐陽濤和合作伙伴注冊成立了餐飲管理公司,聚集了精通熱干面、豆皮、面窩、湯包等漢味小吃“四大天王”的師傅,開始發展漢味民俗風味小吃連鎖店。隨后,歐陽濤的公司又搞出不少花樣,比如用雞蛋代替堿調制熱干面,還發明了鮮肉面窩,水果面窩等,這些都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歡迎。
“在保持傳統的同時,漢味小吃必須在創新中發展。”歐陽濤說,希望武漢的小吃也可以成為城市的一張亮眼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