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設計方案“金玉佩”的處子秀贏得滿堂彩!它的主要設計者、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建筑學院黨總支書記王沂蓬,終于從神秘中走了出來。奇思妙想“以德比玉”
“金鑲玉”的設計源自中央美院的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鐵皮小屋里。經(jīng)過100多個方案的修改篩選,一塊背面中心部分鑲嵌著美玉的獎牌誕生了。
去年6月7日,獎牌評委會對初評入選的10件作品展開了復評,并于6月30日,向北京北京奧組委執(zhí)委會會議提交了最終入選的三個方案。北京奧運會獎牌修改方向最終確定“玉佩”方案。
為了在保證獎牌金、銀、銅識別性的同時,彰顯“玉”的特點,使金、玉材料達到視覺上的完美結(jié)合,獎牌修改完善小組對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進行了多次調(diào)整、嘗試,最終將獎牌背面金屬邊緣的寬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從而突出獎牌的金屬質(zhì)感,增加了獎牌的金屬識別性。2008年,在環(huán)繞玉佩的金屬邊上將被刻上獲獎運動項目的名稱。
在色彩搭配上,金、銀、銅牌分別配以白玉、青白玉和青玉。既要考慮到玉的品質(zhì),同時也選擇與獎牌顏色的合理搭配。在設計完善過程中,專家和設計團隊還去掉了原本在玉石上鐫刻“云紋”及“小圓點”設計,使整個獎牌看起來更加純凈剔透。
王沂蓬至今還記得這項設計被初次提交國際奧委會審議時的忐忑不安。玉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但國際奧委會能否認同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國際奧委會能否接受獎牌材質(zhì)的歷史性突破?
玉與金屬的結(jié)合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認可,然而最終實現(xiàn)這一劃時代的突破還有很多的技術難關需要攻克。國際奧委會給北京奧組委設定了一個條件——“在最終確認這塊獎牌的玉石損毀率很低之后,我們才能批準你們的設計!”兩毫米定成敗
如果沒有牢靠的技術保證,鑲嵌著玉石的北京奧運會獎牌被扔出去的后果必定是“玉碎牌損”。即便不考慮這種極端情況,北京奧運會的獎牌也必須保證在意外情況下摔落時的抗沖擊性。如何保證北京奧運會2000多塊獎牌在正常范圍內(nèi)經(jīng)受住外力沖擊?這個難題主要落在了王沂蓬身上。
接到這個任務時離國際奧委會要求的最終交稿時間只差兩個月了。在這種情況下,王沂蓬一刻也不敢懈怠,趕緊開始找專家,從力學、材料學、結(jié)構(gòu)學的角度等各方面探討這一問題。其間,設計團隊還委托了來自北京、上海等各地的專業(yè)單位來負責這一工作。
但是第一次跌落實驗,失敗了。而就在這時,一個令他更加沮喪的消息傳來,專家們在研究了一個月后,給出的答案——“不行”。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就意味著設計團隊一年的心血白費了。當時王沂蓬非常著急,“幾乎睡不著覺,幾乎有半個月的時間沒有脫過衣服。”
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屬,要防止它掉地上不碎,就必須將振動波消除掉。數(shù)次試驗失敗之后,王沂蓬開始考慮在金屬與玉之間填充特殊材料,以達到消除振動波的效果。經(jīng)過與生產(chǎn)廠商反復“討價還價”,王沂蓬有了2毫米的“發(fā)揮空間”。
獎牌厚度為6毫米,玉石厚3毫米,王沂蓬問生產(chǎn)廠家能不能加深嵌進去的空間,他們表示工藝是壓制成型,超過2毫米的深度很難。后來王沂蓬建議用“車”的方法,由于獎牌正面是浮雕,如果車得太深,正面就透了。所以,王沂蓬只爭取到了2毫米的空間,王沂蓬心里明白“必須要在這2毫米的地方解決所有的問題。”
為了尋找一個合適的材料填充在金屬與玉之間形成緩沖,王沂蓬等人又查遍了國內(nèi)外有關方面的資料文獻,訪遍了材料學專家、玉石方面的專家以及雕塑方面的專家,最終選定了一種航天材料。
前三次的實驗雖然失敗,但王沂蓬已找到了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第四次實驗前,雖然依然緊張,但王沂蓬心中卻有了底。在獎牌下落的幾秒內(nèi),王沂蓬的眼睛一眨也沒眨。在那幾秒后,等候在工作室的學生們接到了王老師的電話——“給奧組委打電話吧,通過了。”在同學們的歡呼聲中,王沂蓬落淚了——“獎牌就算是石頭,也該對我們有感情了。”
今年1月份,國際奧委會的總部收到了北京奧組委寄來的北京奧運會獎牌實物,這其中還包括了一盤錄像帶。在這盤錄像帶中,鑲嵌著玉石的獎牌從兩米的高空中自由降落——鏡頭定格在掉落在地上的獎牌上,玉石毫發(fā)無損。這項完美設計的最后一道難關被攻克,中國的設計師們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