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由頭】
“在中國存活了近20年的非法同居概念應該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了。”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韓德云提出建議,廢除非法同居概念,代之以更加科學、文明的法治概念即無效婚姻,以保護公民權利。這條新聞成為在各大論壇上最熱的爭議帖,并引出了社會各界對“同居”到底合不合法的思考。
【觀點爭鋒】
聲援——“非法同居”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非法同居”的概念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荒誕的提法,并且具有強烈的譴責性。既然男女雙方選擇同居模式,即他們共同認可了其所存在的利益風險,并且愿意共同承擔。在充分尊重個人戀愛自由的當代社會,男女雙方只要情投意合,法律不應干涉他們的交往行為,由此引發出來的同居現象,也是雙方自由抉擇下產生的后果,法律應保持距離,而不是將其界定為“同居有罪”。同居是個人選擇,是個人的自由,現行法律并沒有對其加以干涉及限制,因此也就不存在“非法同居”這一說法。
反對——保留“非法”有利社會穩定
韓德云的提案有些本末倒置。同居,在都是雙方單身、自愿的情況下,對社會基本沒有危害,甚至還能起到穩定作用,男耕女織,其樂融融,有些甚至馬上要辦理結婚手續,感情升華到需要更進一步。我想,韓德云肯定針對的是這一點,認為應該正名,不能亂扣帽子。但是婚姻法也保護事實婚姻,就是說雖然沒有領取結婚證,但是在很多條件下,法律仍然承認是婚姻,受法律保護。
反思——“非法同居”人文意義大于法律意義
現在結婚生育的高成本,嚴重影響了青年男女的“工作進程”,但生理驅動是不聽理智剎車指令的,于是許多人選擇了“無證駕駛”,以同居的便捷方式,來解決生理上的需求。“法律不禁止,行為可允許”。這個“公式”離我們現實生活還有長遠的距離。因此,盡管韓德云以“無效婚姻”取代“非法同居”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但他強調的是公民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不可侵犯,其人文意義要大于法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