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猶如沉渣泛起,痞子文學的祖師爺、文壇罵將王朔,蟄伏十來年之后,再現江湖。他的獨門絕學依然老道,照樣是“逮誰罵誰”,“逮誰滅誰”。由于多年閉關修煉,其功夫不但更上一層樓,而且已經達到爐火純青。他一現身就在江湖中掀起軒然大波,而各路媒體的綠林豪強則推波助瀾,唯恐天下不亂,“攪得周天寒徹”。更有晚生后輩韓寒者,少年英雄了得,雖初涉文壇不久,卻所向披靡,斬獲頗豐,因此傲視群雄,口出假語村言,已經把文壇權威星宿殺得人仰馬翻。王氏登臺亮相,遍觀天下,無一能與其匹敵者,雖有位“半老徐娘”擂鼓助陣,但頗有些末路英雄的感慨,顯得十分孤獨,于是有好事者撮合,與少年才俊結盟。韓氏同王朔相見之后,大覺相見恨晚,緊隨其后,張開大嘴,唾沫星四濺,直把文壇罵得個萬馬齊喑。于是乎,老少雙煞儼然一統天下,獨領風騷……
自古文人相輕,即使有好漢相惜,也不過是互相吹捧,口里一套,骨子里一套。文人的狂放和浪跡形骸,差不多是代代相傳,相互抨擊也貫穿于歷朝歷代。不過,那時候文人們還顧及身份,即使把對方恨之入骨,在攻擊時還比較講究遣詞造句,基本上不表現出市井之徒的痞態。魯迅稱得是根大棒,也是逮誰掄誰,但是他的文章也絕不像潑婦罵街那樣,有辱斯文。而自王朔始,到時至今日的韓寒是國罵不止,什么污言穢語都敢往外噴,使文壇臟話橫飛,使斯文掃地。娛樂界揭出“潛規則”,讓人們看到了男女演員的丑陋,而文壇的相互攻訐,也使人們看到所謂作家們的齷齪。
“痞子”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注釋是“惡棍,流氓”。推而衍之,痞子文學就是反映這些“惡棍和流氓”的作品。如果在以前這么評價王朔,恐怕有大不敬之嫌,但是在王朔發表自白書之后,這樣的結論就恰如其分了。他供認:在年輕當衛生員的時候就吸毒,上學時游手好閑、打架、泡妞,還去賭博,嫖娼……可謂五毒俱全。為了起到轟動效應,還讓“發小”葉京搞了個愚人節的節目:聲稱自己得了艾滋病。別人做這等事還要遮遮掩掩,生怕被曝光,而他卻滿不在乎的揭自家的短兒。這樣的功夫,恐怕連盧梭都望塵莫及。
早期王朔的特立獨行,引起主流作家和評論家的抨擊。他擺出痞子本色,發表宣言:“我是流氓,我怕誰!”他還自損自嘲,“不拿自己當人”,玩世不恭,而且成立“罵網”,大有冒天下大不韙、舍我其誰的架勢。這倒有些像潑皮牛二,看見楊志賣刀,非要讓他檢驗寶刀是不是殺人不見血。他撞進楊志的懷里,激得他性起,把牛二殺了。楊志雖然是英雄,卻被牛二算計了:他差點兒被正法,臉刺金印,脖子戴枷,發配到邊疆服兵役……文壇大概沒有楊志這樣血性的男兒,更不屑與潑皮動手濺一身血,所以就任他胡為,使他有了高裘登上白虎節堂的狂妄。不過,他的確也有資本:高居榜首的發行量,擁躉大批的平民讀者,使他能夠在險惡的江湖中獨立寒秋。
在某種意義上說,王朔是個叛逆者,像大鬧天空的孫悟空,折騰一陣子之后,突然偃旗息鼓。在“五行山”上修煉打磨數載,重返江湖,再續風流:一本《我的千歲寒》,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因而,王朔也如《西游記》里的孫悟空,大鬧之后沒有再次突破自我,最后還是皈依佛門了。這就是歷史的局限性,社會存在決定意識。
據王氏稱,此書不是給凡人讀的,是給高級知識分子看的,而那些太年輕、對生活滿意、趕時髦的和有錢的人,最好別看。這位號稱大眾文學的作家,又成了神秘莫測的禪學者。他還為自己的書里的高深的詞句做注解,推銷王氏禪學思想。這顯然是江郎才盡了,在小說和電影領域已經無法吸引大眾的眼球,想另辟蹊徑再霸文壇。據稱,他惡補《六祖壇經》和《金剛經》到了崩潰,悟出《千歲寒》,大概是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據說還寫出《唯物史綱》,跟大家談談世界觀的學問,畢竟流氓也算無產階級。這就是他現在的思想境界:既要做禪師,又想做布爾什維克。
有人對王朔診脈,說他呈現病態:精神不正常,還夾雜著心理疾病;但也有人說他是童心未泯,心地善良,并不是壞人。其實用北京的話講,他不過是裝瘋賣傻。如果非要說他有什么病,大概應當是有些更年期綜合癥吧;不然的話,他不會在“知天命”的年紀,還如此的不知“四六”(北京土語,不懂人事的意思)。說他像頑童似的人用心很險惡:他們是唯恐王朔折騰得不夠兇,唯恐文壇寂寞,唯恐天下不亂。當代一些作家已經沒有社會責任感,缺乏同情心,對弱勢群體的冷漠和追求名利,使他們對社會許多不合情理的事情集體失語。有的只是一些無聊的炒作和潑婦罵街,具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作品猶如鳳毛麟角般的罕見。王朔在這時候登堂亮相,不能不說是文壇一道“獨特的、靚麗的風景線”。
文壇需要王朔,媒體更需要王朔。這個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長在“階級斗爭,一抓就靈”和動亂年代的怪胎,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應運而生。他給文壇帶來的顛覆性,夠得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在他出生前后,就開始整出“胡風分子”,接著是“反右”,然后“反右傾”,再就是“文化大革命”……這一系列只講斗爭,不講和諧,只講階級的政治運動,極大地破壞了傳統的文化和道德,幾乎泯滅了人性。因此,在改革開放的轉型期間,在信仰危機和誠信缺失的氛圍當中,產生這種沒有信仰和思想混亂的“流氓有產階級”,也是必然的。
文壇需要王朔,是為了日益萎縮的市場和恢復往日的輝煌。20世紀80年代前期,作家是個非常神圣的職業,由于文以載道的作用,而冠以“鑄造靈魂的工程師”的美譽。特別是清算文化大革命的“傷痕文學”,引起異乎尋常的轟動效應,文藝書刊發行量空前。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人們獵取名利的途徑增多,網絡信息迅速地發展,作家就貶值了。特別是社會上什么人都參與寫作和出書,連阿貓、阿狗都成為作家了,使這個行當再也不被看好。文壇成了雜草叢生的黃金臺,物欲與污垢橫流的大醬缸。文壇力挺王朔,就是把日漸頹敗的文學殿堂重新裝修,以期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更有些人需要借王朔的大嘴,發泄自己內心的不滿,大有“為了打鬼借助鐘馗”的意思。
媒體需要王朔,是為了炒作和提高發行量。他們像是江湖賣藝的,把王朔當猴耍。王朔越是犯瘋,他們越是來勁。王朔說:我就是瘋狗,咬死人不償命。他們就把他“咬”的人,一一點名曝光,惹得他大發雷霆,繼續“狂吠”。更有甚者“鏘鏘三人行”,把王朔拘到電視臺,一通挑逗,不但讓他亂點“鴛鴦譜”,還極盡表演之能事:站起來掏出自己的美國“綠卡”來顯擺,大言不慚地說為美利堅納了八年的稅。這活脫脫地給人以小人得志的市儈印象……
社會上的浮躁心理,使得一些想要出人頭地的人們,想方設法的出名,而且不擇手段。網上有人總結為這是“三B”的現象,雖然不雅,借來一用:那就是“牛B”、“裝B”和“傻B”。他們說,這是想出名獲利的人發展的三部曲。王朔就做到了,而且獲得多贏,結果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