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是指針對語文這一母語學科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師生雙邊活動。它是由教學時間的連續性、內容的人文性與科學性、方法的人文性與科學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學結果評價的多元性等特點所組成的系統,是這些特點的有機統一。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多的重視了其科學性,忽略了其人文性。筆者認為,作為母語教學,應當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應當強調學生整體的語文素養的提高,重視語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對學生的影響,重視學生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視學生情操的陶冶和個性的養成。通過語文學習,將著眼點放在“立人”方面。因此,語文學科教學要從人出發,以人的發展為目的和歸宿。
那么,如何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文學素養,從而為為語文課堂注入人文內涵呢?筆者曾經嘗試了以下策略:
一、注重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它能涵容倫理、道德、藝術審美、情感、哲學思想等元素。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在課堂上營造文化氛圍,通過語言文字向學生傳遞祖國的、世界的、歷史的、現代的多元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其內容包括:(1)以人為本,尊重人、關心人、服務人、發展人,引導學生熱愛生活、關愛生命。(2)引導學生樹立遠大志向,鼓勵學生積極進取,立志成才。(3)“人的價值在于奉獻”,教育學生應具備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并用實際行動來回報祖國、人民及親人所給予的深摯的愛。(4)“人格的力量是無窮的”,要引導學生具備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國如家、天下為公、自強不息、剛正不阿、尊老愛幼、謙虛謹慎、和睦親善、勤勞節儉、重情重義等。(5)實現人生目標必須付諸具體行動,如:進德修業、慎思明辨、日省吾身、磨煉意志等。
二、注重加強學生必要的語言積累
新課標多次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汪潮先生認為:“語言積累不是對語言現象的簡單記憶,而需要經歷一個理解、感悟、鑒賞、應用的復雜過程?!蓖瑫r他把語言積累分為四個方面:(1)語言知識的積累。(2)語感的積累。(3)語言法則的積累。(4)規范語言的積累??傊訌姟W生必要的語言積累是一個動態的體系,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注意持之以恒。
三、課堂教學貼近生活,滲透人文精神
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初中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闭Z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養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教師在完成一節課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這些都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并且還貼近生活,豐富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注重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文能力
語文素養說到底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而語文能力不能僅僅表現為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還表現為有較強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即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
五、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包括:常規習慣,預習、聽講、記錄、溫習、質疑的習慣;閱讀習慣;寫作習慣;口語交際習慣等??傊?,我們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嘗試,努力創新,為語文教學扎扎實實地抹上一筆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