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勵志的文章,感到“毅然”一詞實在是能夠活靈活現地描寫某人做事時的樣貌,比如說,有一篇課文描寫徐霞客“毅然辭親別友,行走四方”,在我細小的心靈里所種下的,是經風雨方能見彩虹的壯志情懷,及至年齡漸長,才知道“毅然”此詞,其內涵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為了求學,從南至北,離家千里,拋棄親情友情愛情,又豈是“毅然”情態所能消受得了的。此時再讀人物報道,“毅然”還是如同十余年前一樣被不同的人使用著,詞未變,意未移,只是讀者的內心感受變了而已。
從詞意看來,為什么要“毅然”,那是因為人們在選擇一個決定時,有太多不想又不能拋棄的東西,然而,為了某一個更為遠大的理想、更為光明的前途,卻不得不如此而作,比如說,徐霞客當年為了寫一本地理學著作,就“毅然”違背“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也“毅然”拋開親情之懷抱,而以年少之軀造訪名山大河。由此來看,如果人生能“毅然”一次,那便是開啟了新的一個階段,當我們習慣于青山綠水之時,可能一個“毅然”就把自身投入到黃沙莽莽中去了。而縱覽現代史,許多窮思極慮、行吟澤畔的學子,也正是因為某個特別機緣而“毅然”了,而成為現代史上的領軍人物。可見,我們可以為了內部的原因,也可以為了外部的原因而改變人生道路,而每一次改變,莫不是“毅然”的結果。
可是,如果是真正意義上的“毅然”,就必然伴隨著一種背叛,徐霞客不但背叛了圣賢之訓,也背叛了親友之情,特別是在那么一個信息極不發達的社會,他的出行是背負朋友親人年復一年的思念,而在現代社會,一次為了某種原因的“毅然”抉擇,可能讓我們背叛了自己原初的理想和信念。或者說被拋棄的那些東西在我們看來總是只具有較少價值甚至是沒有價值的,而當我認真在因特網上檢視了上萬條關于“毅然”的詞條時,卻發現被“毅然”放棄的竟九成以上是有關親情友情愛情,這個結果讓我大吃一驚:如果這些最關切我們自身身心的東西是可以放棄的話,我們還有什么東西不可以放棄、不可以背叛?
現代社會提供給人們的不但有更多的機遇、更多的成功可能,同時,當整個社會呈現于人們眼前時,那絕對不是水平如鏡明徹如晶,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體,依存在主義的話來說,一切都取決于我們自己的選擇,可是,這選擇中必然要有取舍,值得我們警惕的東西,應當是那些需要“毅然”去選擇之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