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的地方——從甜品店到浪漫之港
從敘利亞到黎巴嫩近4個小時的車程,我沒有覺得遙遠與漫長。在敘黎邊境辦手續時是漫長的等待,偶爾會看到有荷槍的士兵走過,他們的微笑使我忘記了他們的身份,連一直在腦子里縈繞的“內戰”、“爆炸”等詞匯也消失了。車窗外的人們都很友好地向我們或微笑或揮手打著招呼,越看越親切。我想到了“緣分”這個十分中國化的詞匯,雖然用在這個和中國的主要信仰大不相同的地方有些牽強。
太多的不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字……這其實才充滿了誘惑。當我真正踏上黎巴嫩這片土地的時候,我簡直有些驚詫,我以為自己身處于歐洲的某個城市,從建筑到人們的穿著打扮到大街上的流光溢彩……
黎巴嫩國內雖然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但是地理位置優越,背靠西亞腹地,瀕臨地中海,加上濕潤的氣候和秀麗的景色,使她贏得了“中東瑞士”的美譽,首都貝魯特也被人稱為“小巴黎”。由于時間問題,我們在黎巴嫩的旅行被濃縮,但比布魯斯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
比布魯斯,位于黎巴嫩沿海地區,坐落在距離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以北約4O公里的地方。這里曾經有著與古埃及文明一樣燦爛輝煌的青銅器時代文化。比布魯斯的歷史從7000年前第一批漁民群體在那兒定居開始,到公元前3000年,它成為地中海東岸木材貿易最重要的港口。公元前2800年,迦南人在此建都。以后埃及人、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都曾占領過此地。比布魯斯神殿曾被戰火燒毀。公元前1900-前1600年,在神殿的廢墟上建造了一座方尖塔神殿,這座神殿供奉著戰神。建筑風格和規模都堪稱是那個時代神殿的代表。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此開始了希臘化統治。公元前63年,隨著龐貝軍團的到來,比布魯斯歸入羅馬統治。更重要的是,這里還是英文字母的起源地。
由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歷史上比布魯斯曾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商業城市。作為天然良港,它背靠種植黎巴嫩杉的山地,面向地中海。隨著港口的日益繁榮,開始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但后來比布魯斯作為商業都市日益衰落下去,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宗教城市。無數著名的宗教建筑被建造起來,如比布魯斯神殿,還包括舊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洞穴、新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遺址和墓地及十字軍團城堡等遺址。
長達15年的內戰摧毀了黎巴嫩,但是這里卻沒有遭到破壞。我們漫步在海邊大壩上,感覺這地方像極了澳大利亞的布里斯本。
海邊停靠著很多小艇,這樣的小艇一般都是私人用來度假的;一輛輛高檔的轎車從我們身邊駛過,有的車上還架著魚桿;車窗都是開著的,強勁歡快的音樂從車里流瀉出來,使得黑夜不再寧靜;有幾對情侶從對面走來,穿著時尚的青年人竟會用漢語和我們打招呼;岸邊鱗次櫛比的酒吧中柔和的暖光流淌到海面,倒影中是葡萄酒的杯光;一輛滿載著士兵的車輛經過時,我才想起了這個國家曾經傷痕累累……
也許正是曾經的傷痕,使他們懂得什么叫及時行樂。導游告訴我們這里的一個說法:黎巴嫩人的口袋里是空的。他們把大量的金錢用來消費,享受生活與浪漫,這倒和以浪漫著名的法國人很像,難怪有小巴黎這個形容。
“生活”,而不是“活著”。我的新座右銘。
等我能夠真正地享受生活時,我會選擇比布魯斯。
到達時尚之都貝魯特時,晚餐幾乎已經變成了宵夜。貝魯特緊鄰地中海,是中東難得一見的海洋城市,在靠海的酒店內吹著海風,不知自己身處何地。自199O年內戰平息后,貝魯特積極重建,現在的貝魯特是中東的時尚之都,優雅、閑適的氣氛彌漫大街小巷,只有看到過去內戰所損毀的公寓時,才會猛然想起這里曾經發生過戰爭。
貝魯特,一個不死的城市,人們醫治傷口的能力如此之強。貝魯特是個曾經7次毀于戰火又7次重建的城市,街上隨時可以看到背著槍的軍人,還有千瘡百孔的大樓,以及那些戰爭留下來的痕跡。不過這不能阻止貝魯特人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和重建。現在街上一片祥和氣氛,很多地方都在重新建設著,創造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在路上我們看到了一幢被綠紗網圍起的廢墟似的大樓,這里是黎巴嫩前總統被炸身亡的地方,為了紀念他,人們沒有把這個已經被炸得滿身傷痕的大樓推倒重修,而是保護起來,讓它靜靜地站在這里,像一座豐碑,在時刻提醒著人們,戰爭是多么可怕,和平才是我們的目標。
我們在酒店中就能感受到地中海的氣息,和前些天在其他幾個地方的沙漠戈壁相比,大海似乎始終就是浪漫的同義詞。海濱大道是人們進行晨練的地方,地中海的朝陽晃得人們臉上暖洋洋的。這里的人們衣著艷麗時尚,女人們大多都不穿長袍和不戴面紗,自由地在街上鍛煉;男人們則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抽水煙、聊天、看報紙;海里游泳的人和海鳥一起比賽……
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就是這樣一個會讓人流連、依依不舍的美麗休閑之地。
太陽神的宮殿——巴爾貝克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巴爾貝克神廟的評價是:這座腓尼基人的城市在希臘時期以太陽神而聞名,這里供奉了三座神靈。巴爾貝克保留了羅馬時代的宗教性,那時太陽神朱庇特神殿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朝圣者。巴爾貝克以其龐大的結構成為羅馬帝國建筑的典范。
這是我們在中東最后的一天,我們要拜訪的地方同樣有著厚重的歷史。
從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往東90公里,海拔1160米的黎巴嫩貝卡谷地之東北,在黎巴嫩山的山麓上,保存著世界上最為完整的羅馬時代的神廟,它甚至讓今日的羅馬古城都為之汗顏。
又是神廟,又是石柱,但它們不一樣,很不一樣。這是一個和帕爾米拉的貝爾神廟有著幾乎相同名字的建筑群,它們現在的宏偉與輝煌足以使人感到震撼。貝克,意思是“城”,“巴爾貝克”意為“太陽城”,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因崇拜太陽神巴勒而修建了這座神廟,使之成為祭祀中心。這個名字也從公元前2000多年前即開始使用,一直沿襲至今。
公元前64年,巴爾貝克被羅馬征服。在此后的200多年內,羅馬人在這里建造了著名的宗教建筑群,巴爾貝克的神殿建筑規模宏大。當時,羅馬帝國時代的皇帝奧古斯都征召了2萬名奴隸,在腓尼基神廟原址上繼續擴建。此后,又經2-3個世紀的增修,這個氣勢恢宏、蔚為壯觀的神廟群才正式形成。巴爾貝克因此成為羅馬帝國的圣地,萬神之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愛神維納斯都在此供奉著。
神廟以巨石壘成,周圍是用巨石筑成的高聳的城墻,巨石長19-20米,寬4.5米,厚3.6米。廟內有6邊形的前院和寬闊的祭祀大庭,庭內有2個祭壇,大的祭壇高達18米,供奉牛羊祭品之用。祭壇旁有2個水池,供祭祀者洗手。大庭由128根玫瑰色的花崗石圓柱圍成華美的石廊,這些花崗石是從埃及阿斯旺運來的。所有的石柱和石梁都鐫刻了各種箭頭和雞蛋組成的圖案,其中雞蛋表示人的生命誕生,箭頭代表人的生命終結。
朱庇特神殿是巴爾貝克古羅馬建筑群里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氣勢最雄偉的一座。神廟是一座六邊形的建筑,原有54根圓石柱,每根由3塊圓石柱鑲接而立,共22米高,直徑達2.2米。柱頂和石柱之間用石榫相接,橫梁上還雕刻著許多精致的獅頭,以表示雄壯。現在剩下的6根石柱,遠遠望去,就像6尊天神守衛在天際。庭院中間的祭臺約5米高,是朱庇特神廟內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可惜后來神廟被地震所毀了。
站在這6根柱子旁邊,我有些眩暈,因為腳下就是沒遮沒攔的20多米的深度,如果一不小心失了足,就會與這些歷史一起長眠了。
在朱庇特廟左邊是巴卡斯神殿,造型與朱庇特神殿很相似。巴卡斯是主宰五谷豐收的酒神,酒神巴卡斯像旁邊有一大酒窖,神殿大門兩側10米高的石柱上和周墻壁上均雕刻著各種各樣的谷物、葡萄、蔬菜和酒壺構成的圖案,精細工整,形象逼真。巴卡斯神殿的裝飾華美,超過了當時所有的神殿。
愛神維納斯廟位于巴卡斯神廟前,是公元245年修建的一座圓形建筑。維納斯神殿和前兩個神殿相比顯得小巧玲瓏。院中有亭亭玉立的石柱以及幽靜的曲徑。維納斯是2世紀中葉安托尼烏斯·庇護皇帝的敘利亞皇后阿泰佳提斯,是愛和美的女神。據說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廟暢飲后,便歡聚在這里。維納斯神廟現雖已是一片廢墟,但仍能辨出它昔日小巧的庭院、亭亭玉立的石柱以及那幽靜的曲徑,給人以美的聯想和感受。
神殿雕琢豪華而且纖細精致,從有些過度的裝飾里隱約可見當時羅馬文化的成熟度。
在巴爾貝克神廟里我們與一群來自伊朗的游客相遇,一位老年婦女格外引人注目,和她相比,年輕女子則沒有她身上那股特殊的韻味,難道這也是和歷史一樣越陳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