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等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私立學校在許多國家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了日本政府在促進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發展我國私立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日本;高等教育;私立大學
高等教育作為非義務教育,私立學校在許多國家扮演著重要角色。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壯大,無疑對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發展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我國私立大學自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到目前為止,民辦高校和民辦高等教育機構共有1325所,在校生148.8萬人,占所有接受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校)人數的14%。據教育部統計,200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1%,其中民辦高等教育的貢獻率至少達到2.5%。從經濟學角度講,私立高等教育存在具有重大的意義。
(1)高等教育的私人提供和私人生產有助于效率的提高。同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純公共產品是政府活動的核心領域,而高等教育并非同時具有這兩個屬性,而是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都非完全滿足的混合產品。眾多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收益既包含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私人收益(如個人經濟收益、對子女地位遷動的影響等),也包括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外部收益(如降低人口出生率、降低犯罪率等)。因此,私立大學的存在,一方面可以降低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教育投資經濟分析的先驅之一貝克爾在比較歐美高等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時說,無論是推動教育發展,還是促進啤酒生產,我都相信競爭的巨大作用。在高等教育領域,美國世界領先,而這個領域是美國競爭進行得最激烈的領域。競爭是極為重要的。不幸的是,在歐洲很少有引起競爭的私立大學。同樣地,我國私立大學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無論橫比還是豎比,仍然處于比較薄弱、比較邊緣的狀態。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相互競爭的局面。而日本1999年至2005年,私立大學的學生比例都接近80%,最近年份也達到77%,與我國形成鮮明反差。
(2)私立高等教育的存在,有助于公平水平的提高。利益歸宿分析方法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公共支出公平性的方法。該方法就是通過不同收入階層占總人口比重,與來自該收入階層的大學生占大學生總數的比重的關系來分析高等教育公共支出的公平程度。如果完全公平,二個比重應該相等;如果前者大于后者,表明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有利于該收入階層;反之亦然。來自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研究結果表明(見表1和表2):高等教育公共支出還是有利于高收入家庭的。而日本是較早對不同籌資方式大學公平性進行實證分析的國家之一。從日本1972年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利益的家庭分布中可以看出:家庭年收入和大學生入學率之間,存在著較高的正比例關系。即家庭收入越高,大學升學率也越高。如果升入大學的機會對于所有階層都是均等的話,各等級家庭收入擁有大學生的比例也將分別是20%。然而,在收入最低的階層擁有大學生所占比率僅僅是6%,在較低階層擁有大學生10%,中間階層擁有大學生14%,較高階層17%,最高階層52%。也就是說,除最高階層外,其他階層均不超過20%。而最高階層就占整個大學生數的大約半數以上。享受較高財政補貼的公立學校并沒有出現有利于低收入階層的結果,表明對高等教育實施一定成本補償是有利于公平的。

基于此,各國的私立高等教育在上世紀70年代都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日本、韓國私立高等教育走在了前列:對我國而言,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可不容緩。
(1)私立大學的發展可以有效緩解高等教育服務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局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高。社會的變化和經濟的發展使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迅速膨脹,而高等教育制度實際上仍以計劃經濟為基礎。國家出于自身財力的限制(目前我國是用占世界1.5%的教育經費支撐占世界20%的受教育人口,使我們只能優先考慮基礎教育),對公立大學下達的招生人數很難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在這種情況下,私立大學應運而生。它既滿足了人們上大學的要求,又緩解了政府經費緊張的困難。
(2)私立大學的出現無疑對公立大學是一種挑戰,是一種競爭的威脅。根據李永生的調查,公立大學的學費和住宿費在1999年平均為3140到4900元之間;同年私立大學的學費和住宿費開支約為4266.7元到5122.2元。二者相差約1000元,而私立大學基本上是靠學雜費支撐學校的辦學,每個公立大學學生1998年可以從政府得到4000多元(人均GNP為6400元,生均財政支出占人均GNP的66.2%)。在這種情況下,公立大學卻感到辦學經費不足(當然,學科之間成本有所差異),而私立大學在比其條件差得多的情況下,卻能不斷發展壯大。公立和民辦高校不同的生師比、生職比以及公用經費上的差距,使我們更加容易地找到公立高校發展的癥結。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私立大學的競爭,我們或許永遠也不知道公立大學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3)私立大學的存在,是我們正確確定政府和個人在高等教育籌資中責任的尺度。高等教育成本,是確定政府和個人合理比例的一個基礎性數據,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教育成本,應該是在資源合理利用下的成本,它和現實成本并不是同一概念。如果沒有私立大學的存在,我們或許很難發現需要成本分擔的高等教育必要成本,發現公立高校在資源利用效率方面存在的問題。
私立大學的發展盡管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我國私立大學的發展并沒有出現大幅度增長。透過日本私立大學的發展歷程,我們發現,政府對私立大學的發展速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從法律上保證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社會地位的平等。日本政府為私立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很早就從法律上確立了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平等的社會地位。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的區別只是投資渠道不同,二者在其他方面應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私立大學的學歷證書應該和同級同類公立大學的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效力。即使私立大學發展中存在一些問題,我們也要將整個問題暴露在明處,切不可像當年的私人企業,紛紛找一個紅帽子戴在頭上,這樣不僅問題不會解決,相反還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私立大學和私人企業一樣,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應該允許私立大學報考國家公務員,對于一些辦學水平高的院校也可以允許他們的學生遷移戶口,可以“農轉非”,再如,每年寒暑假,公立大學的學生都可以憑借學生證,購買半價火車票,而私立大學的學生卻不能享受此待遇。

(2)對私立大學給與適當的財政補貼。日本政府每年不僅為私立大學提供經常性經費的補助金(見表3),而且資助私立大學教學和科研所必需的設備和設施投入,其中設施補助金和設備補助金1995年分別達到27.5和92.5億日元。耳根據民辦高教委對“百所民辦高校”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的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仍是學費,走的是一條以學養學的道路。被調查的103所私立大學有100所聘請兼職教師。有半數以上的私立大學校舍總面積不超過1萬平方米。經費不足,嚴重制約了私立大學的發展。
當然,在中國目前的經濟水平下,政府要像日本等發達國家那樣對私立大學進行很高補貼還有一定困難,但是,政府還私立大學與公立大學一樣的地位并不困難,減少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補貼差距,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如果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競爭起點、競爭規則公平一致,我們相信,我們的私立大學就會像當年的私人企業那樣,快速發展,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發揮不可低估的作用。
責任編輯:崔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