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在校學生的人文素質現狀進行了調查。經對調查統計數據所提示的問題進行研究與分析,提出理工類高職高專院校進行人文教育的建議和措施。如構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注重隱性課程建設、開設人文教育活動課、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及構建網上人文教育平臺等。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教育;高職高專;調查;統計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3-0104-04
The Human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the Status Quo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aking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 as an Example
WANGLi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 Department of Fundermental Courses, Hangzhou, Z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humane qua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in 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 was made by the means of questionnaire. By analyz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paper offers some proposals for the human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s ,which includes to build reasonable course system ofhumane education,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licit courses, offer activity courses of humane education , improve teachers' humane quality, construct the platform of humane educ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so on.
Key words:undergraduate; humane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college; investigation ; statistics
本文以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為例,采用問卷調查(共調查了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不同系、專業、不同年級及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1 034名)和個別訪談等形式,了解了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這樣有代表性的理工類高職高專院校人文教育現狀及其學生參加人文教育的情況、學生對人文教育的期望等,指出了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高職高專院校人文教育的對策。
一、當前高職高專院校人文教育現狀及其問題
1.高職高專大學生人文知識貧乏
本項調研主要從文學、歷史、哲學及藝術素質等方面對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的情況。
文學方面,學生大多數愛好文學,能從文學中汲取精華,在校期間普遍能夠通過閱讀中外經典名著來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但對文學名著的取舍方面較傾向于中外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對中國古典名著則較少關注。如有33.7%的大學生仔細讀過《駱駝祥子》,21.8%的學生仔細讀過《簡愛》,19.7%的學生仔細讀過《圍城》,而仔細讀過《詩經》的僅占5.5%,仔細讀過《唐詩三百首》的僅占15.0%。
歷史知識方面,絕大多數學生對歷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仍有33.2%的同學回答不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標志”是“盧溝橋事變”,26.3%的同學答不出歐洲文藝復興的具體時間。
藝術素養是文化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有68.1%的學生不知道貝多芬是德國人,有個別同學甚至不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詞、曲作者,這說明,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情感教育方面,還沒有充分利用歷史教育和音樂藝術教育方面的資源。
哲學方面,通過調研一方面了解到大學生對哲學基本原理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從不同的角度了解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些同學贊同傳統美德,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贊同者74.8%),“助人就是助己”(贊同者68.7%),“人生的真正意義在于對社會的奉獻”(贊同者66.8%),說明大多數學生能夠認同助人為樂、心系國家、為社會作奉獻等傳統美德,但也有一些同學受市場經濟等因素影響,人生觀、價值觀模糊。如本次調查中涉及哲學基本原理的問題有:“自私是人的本性”,“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有錢能使鬼推磨”,持贊同人數者竟分別達到“60.0%、67.8%和45.3%,面對這樣一些答案,我們不能不反思,大力加強道德教育,反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仍是高職高專學校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體看來,學生文學歷史知識掌握得比較好,但對音樂、藝術知識了解相對較差。在人生觀與價值觀問題上,大學生更加注重自我,更加現實,在講奉獻的同時不忘索取,在重集體的同時也注重個人,在為別人服務時也希望得到別人的服務。
2.高職高專大學生對人文教育的認知:人文教育需求迫切
對于學生參加人文教育活動的調查,其內容包括:學生對人文教育的認識、人文現狀自評等。

由表可見,認為學校開展人文教育活動非常必要的學生占到了74.9%,對學生目前整體的人文狀況滿意的僅有2.3%,對自身人文素養非常滿意的僅占全體學生的6.0%。總體看來,學生對于改進人文教育目的較為明確,在日常生活中對自身人文素質現狀并不滿意,對人文教育的需求較為迫切,興趣很高,這無疑為學校人文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利的認識上的保障。
3.高職高專學生參加人文教育活動的途徑:以隱性課程為主
學生課余時間喜歡做的事情分布較廣,其中最喜歡的是上網(57.6%)、聽音樂(51.2%)、讀書(45.3%)、看電視電影(34.6%),其次是參加社團(20.0%)和社會活動(19.1%)。從上述調查發現,網絡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原因在于,現在互聯網非常發達,大多數同學喜歡上網聊天、打游戲、看影視、聽歌等,玩游戲,看電影,聽音樂都是娛樂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壓力,緩解疲勞。不過古語有云:“物極必反”,網絡文化也是雙刃劍,許多學子因此晝伏夜出,荒廢了學業。
大部分學生喜歡參加校園文化生活,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占34.2%,偶爾參加的占54.8%,但學生對第二課堂活動的評價并不是很高,認為效果良好的僅占15.9%。這反映出學生對校園文化生活期望值較高。
對于進行人文教育的最有效途徑問題的選擇,經排序位列前四位的是參加社會活動(57.7% )、參加社團活動(40.9%)、課外閱讀(40.0%)及學術講座(37.8%),而選擇公選課及教師言傳身教的較少,分別占23.9%及17.6%。這也恰恰反映目前高職高專學校人文教育活動的主要途徑是校園文化活動等,而作為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及教師的言傳身教還沒有引起學生及管理者的足夠重視。
4. 對人文教育課程設置的期望:合理設置,規劃管理
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本次調研關于學校人文教育課程設置方面的調查內容包括:學校進行人文教育的具體途徑、學生對開設人文教育方面公選課的認識、對公選課課程設置的需求等。

學生認為人文教育活動應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學校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同時重視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
他們還認為加強人文教育方面的工作主要是校園文化,其次是發揮網絡的作用。
學生最喜歡上的課是藝術類(47.3%)、心理學和社會學(45.0%)、經濟管理類(29.1%)課程,而對于人文教育的主要課程(文史哲類及文化教育類)興趣不是很大。看來,藝術類課程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學校開設的影視欣賞等藝術類課程較受學生歡迎。心理學、社會學及經管類課程在課程內容上與學生畢業后擇業、人際交往的需求相切合,也較受學生歡迎。文史哲類人文知識課程是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授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人文熏陶及啟迪,以提升其人文品質,使其學會做人。學生因其頭腦中的功利性思想,對此類課程不重視,這一現象也凸顯出學校此類課程缺乏,學生了解不多,因此興趣不高的事實。
二、拓展高職高專人文教育途徑的對策
1.在課程中學習:構建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
構建人文教育課程體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調查顯示:目前學生主要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第二課堂、聽講座等形式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的,而構建課程體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目前高職高專學校人普遍人文教師資源少,人文課程僅限于兩課等有限的途徑來進行。因開課教師較少,教師開設此類課程的隨意性較大,結構不是很合理。針對這種現狀,學校應根據高職高專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建立具有一定層次、達到整體優化的人文教育課程選修課體系,并規定必須修習的學分。在課程設置上,一要根據學校實際,注意有重點、有選擇地開設基礎的人文學科課程;二要鼓勵有特長的教師多開設人文社科類課程,本校教師開設有困難的就聘請外校知名教師,以保證充足的人文課程課源,使學生選課的余地較大。三是最好配備相應的選課指南系統,使學生在選課時根據自己的專業、層次、興趣,有意識地選擇結構適宜、難度合理的課程。
2.在校園生活中學習——注重隱性課程建設
張楚廷教授曾在他的《教學論綱》中說過:“同類學校與學校之間,論常規課程,論教學計劃表,幾乎是沒有多少差別的,然而,論隱生課程,論隱性文化,學校與學校的差別就很大。某些學校的珍貴之處就在于她高質量的隱性課程。”[1]風景優美的校園、古樸典雅的建筑、博學的師長、高雅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這些因素的教育影響或許是緩慢的、不經意的,但卻能夠持久地影響人的精神世界,一些著名大學的實踐證明,校園文化在通識教育的實施中作用不可小覷。高職高專隱性課程建設具體包括:(1)活躍第二課堂活動內容。第二課堂以校園文化為主,包括自由參加的各類講座、沙龍和文藝社團活動。這類人文教育活動生動活潑,為學生喜聞樂見。(2)加強圖書館、校史館建設管理工作,使其不斷增強容量,提高質量,強化功能。(3)征集書畫作品,美化教室,在校園的主干道安裝名人名言的燈箱;充分挖掘已有的校園文化景點,比如學校校訓雕刻、首任校長的銅像等;整修增建蘊含育人目標、學校精神和專業特色的人文藝術景點;有計劃地建設有關塑像、刻石、制作報亭、宣傳欄、名人名言標牌以及環衛、導向、服務、休閑相關設施,做好校園綠化、美化工作。
3.在活動中體驗學習——開設人文教育活動課
高職高專院校應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開展各種人文教育活動。內容包括:參加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及生產實踐、課余科技和文化活動,如“大學生藝術節”、“到企業去增長見識”、 “義工服務活動”、“暑假三下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在廣闊的社會文化教育空間中,開闊文化視野,提高文化修養[2];同時舉辦各種人文講座,營造生動而健康的人文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開展各種知識競賽,設計大賽等,啟迪智慧,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鼓勵學生社團的發展,讓學生通過參加社團的活動,鍛煉自我管理能力,發揮主體作用,感受人文和科學教育。現在歐美流行的社區教育就鼓勵學生積極走向社會,強調教育與社區之間的開放、參與和互動,這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4.在專業課中學習——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
人文教育的實施需要全體教師參與其中,并且將人文教育的思想貫穿到專業教育的始終。但學校一些專業課教師在思想觀念上總是認為人文教育是人文社科類教師的事,自己只管教好課就可以了。實際上,不僅對于學校的所有教師還是管理者來說,育人的責任都是責無旁貸的。正如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在《大學一解》里所言:“教師不單要能‘以己之專長之特科知識為明晰講授’,而且要‘為學生的自謀修養、意志鍛煉和情緒裁節樹立楷模’,使‘從游之學子無形中有所取法’。”[3]在學校中,專業課教師與學生接觸較多,尤其要重視教書并育人,以回歸教育的本源。專業課教師應發揮梅貽琦校長所提出的教師的作用——不僅傳授專業知識,而且能夠為學生提高人文素養樹立楷模。專業課教師應注意提煉、挖掘專業科課程中所蘊藏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并將之貫穿于專業教育的始終。
5.在網上學習—— 構建網上人文教育平臺
隨著校園網絡技術教育的發展及普及,學校學生上網人群日益增多。“網絡社會”的發展對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心理發展、價值觀念和政治傾向等方面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建議借助互聯網絡,構建一個集看電影、聽音樂、欣賞校園文化、引導學生看經典中外名著的網絡平臺,以給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注入生機,在學生的人文教育中起到一個導航的作用。建議學校組織專門的隊伍構建網絡人文教育平臺。內容可包括:①組織有經驗的人文類教師搜集文、史、哲的經典作品上網;②要求開設選修課的教師把自己的課程資源(包括課件、幻燈片、案例、藝術作品)上傳到網絡;③在網上及時公布校園文化活動的最新信息,吸引學生瀏覽;④與相關人文網站鏈接,實現人文學習資源共享[4]。
總之,教育的功能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更是如此。高職高專應正確認識人文教育的內涵與功能,采取多種途徑、多種方法,使人文教育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參考文獻]
[1]張楚廷.教學論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70-171.
[2]孫建迎.高校建立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7):136-137.
[3]黃延復.梅貽琦與清華大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85.
[4]周玉宇.建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網的理論思考及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62.
(責任編輯 徐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