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生態旅游已成為21世紀旅游業發展的主旋律之一。湖南湘西的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環境、豐富多奇的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風情,以及較為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廣闊的客源市場和原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有利于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但必須與湘西的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深入發掘原汁原味的鄉土原生文化,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模式。
關鍵詞:湘西;鄉村;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07)02-0046-04
因鄉村生態旅游能為旅游者提供和滿足親近自然、回歸田園、康體養身、文化體驗等心理需求的原始天然的鄉村生態環境、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而大受當代旅游者,特別是城市旅游者的青睞。今年是國家旅游局推出的“2006鄉村游”旅游主題年,使我國的鄉村生態旅游發展出現了進入21世紀的新一輪高漲。湖南湘西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條件得天獨厚,特此就其進行加以歸納和總結。
一、湘西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地理環境
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懷化市和邵陽市所轄的武崗、洞口、城步、綏寧、隆回六縣市在內的大湘西地區,是以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等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也是全國著名的老、少、邊、窮地區。同時也是國家重點扶貧的武陵山貧困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已納入了祖國西部大開發的行列。但這里有著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的有利條件。
1、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濕潤氣候生態環境
湘西地區在宏觀上地處“武陵——雪峰山地區”,位于湘、桂、川(今重慶市)、黔、鄂交接地帶和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的過渡地帶,海拔一般在500—1000m之間。山體主要由石灰巖、板巖、變質巖組成,多呈北東和北北東走向。新構造運動影響強烈,地殼幾經升降形成山頂多級夷平臺地和河谷多級階地,群山間還鑲嵌著一些面積不大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本區的主要河流為沅、澧干流及其支流酉水、武水、渠水、巫水、錦江等,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38公里,歷史上被稱為“五陵五溪蠻地區”,不僅有舟楫之利,而且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并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是全國著名的十大水電基地之一。
區境絕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各地年平均氣溫16—17℃,一月平均氣溫4.5—5.3℃,七月平均氣溫27—28.5℃,日平均氣溫≥30℃的高溫天氣僅見于少數地勢較低的山間盆地,整體上顯示出冬暖夏涼的特點。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00—1700mm,春夏降水較為集中,但秋季降水也占有20%左右,故夏秋干旱較輕。各地年平均氣溫≥10℃的積溫(8%的保證率)為4900—5150℃,全區日照時數為1273—1642小時,以七、八月日照時數最多。區境全年的降水量、光照和太陽輻射總量的70%集中于日平均氣溫≥10℃的林草和農作物旺盛生長期之內。光、熱、水同期,相互配合良好,有效性強。但由于山河相間的地貌格局,使其景觀的季相變化和垂直變化相當明顯,為山地立體農業發展創造了條件[1]。
在適宜的山地亞熱帶季風氣候生態環境下,山丘地帶特別有利于杉木、楠竹、油桐、白蠟樹(女貞)、五倍子(鹽膚木)、柑橘、板栗、茶葉、木本藥材(杜仲、黃柏、厚樸、金銀花)等經濟林木的生長;山間盆地和河谷平原,又有利于水稻、玉米、芝麻、煙草等農作物的栽培和種植。山地丘陵區不少人跡罕至之地林海茫茫,為多種動植物繁衍創造了條件。據統計,區境有植物種類102科、631屬、 1445種。其中,喬木種類為歐洲總數的2倍,裸子植物占世界總數量的50%以上,并有水杉、棋桐、鵝掌楸、紅豆杉等珍稀孑遺樹種50多種;動物500余種,并有華南虎、金絲猴、穿山甲等國家保護珍稀動物40余種。
2、豐富多奇的原生自然、人文生態景現
在古老神奇的湘西大地上,自然景觀素以山奇、水秀、洞勝、谷幽稱絕。包括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自然保護區在內的武陵源,幾乎包攬了地質地貌、水系水文、生物等生態系統的奇觀絕景,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其中的張家界,還以其世界獨一無二的砂石塔狀峰柱地貌而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并以其清幽環境和莽莽林海奇觀,被國家林業部批準為我國的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八大公山、黃雙、小溪、洛塔等自然保護區,以及猛洞河、崀山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景觀美學價值和科學考察價值,都與武陵源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洛塔自然保護區的水杉,為億萬年前留下的孑遺珍稀樹種,與銀杏、鵝掌楸同被列為世界植物“三大活化石”;八大公山的栱桐,其花形如鴿,美麗奇特,花開之時如滿樹鴿棲息,故有“中國鴿子樹”之稱。
湘西地區的峽谷以大和險而著稱。永順猛洞河峽谷、龍山烏龍山大峽谷、古丈坐龍峽、新晃的夜郎谷等,都是其典型代表。湘西境內的石灰巖溶洞分布高度密集,僅被收錄到《湖南旅游大觀》的就有張家界的黃龍洞、觀音洞、高才洞、九天洞、玉皇洞、黃巖洞群、龍骨洞,懷化市區蘆坪洞群、天星洞、黃巖洞群等30個溶洞或溶洞群。其中九天洞是世界上最大溶洞之一,總面積200X104m2以上,被國際溶洞協會確立為國際溶洞探險基地。黃龍洞有“洞王”之稱,為中國大陸第二大長洞。湘西水域景觀豐富多彩。兼有桂林和三峽之勝狀的猛洞河,以其古樸、險峻、幽深、清秀、神奇,有“天下第一漂”的美譽。位于永定區境內澧水上游的茅巖河,全程長約50Km,以其水碧岸青,灘多流急,野趣橫生,而被人們譽為“百里畫廊”。湘西飛流直下的瀑布隨處可見,其中有不少瀑布、瀑布群壯觀異常,如燕子峽瀑布群,寬約300余米,其氣勢之磅礴可與北美洲的尼亞加拉瀑布媲美。
湘西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多元多幕特點,隨意掰指可數的就有苗、瑤、侗和土家等少數民族文化及其“五陵五溪蠻”文化、“夜郎文化”;以里耶古鎮秦簡而著稱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邊境小鎮為特點的邊城文化;以芷江為中心的抗戰文化;以鳳凰黃絲橋石頭城軍事城堡和慈利九溪衛為代表的衛所文化;還有南長城文化、貶謫文化、山地農業文化,以及古代特殊歷史時期以“桐油、杉木、鴉片”貿易興盛一時的“特貨”商貿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等。這些文化所遺留下來的遺址、遺跡或繼承至今所保留下來的名勝古跡、古建等同樣獨具風韻。如鳳凰及苗疆邊墻南長城、千年古鎮芙蓉鎮、有“露天博物館”之稱的永順老司城、有800多年歷史記載的土家文化溪州銅柱、黔城芙蓉樓等建筑文物。還有洪江古商城及其古街古建筑窨子屋、懷化中方縣的荊坪古村、會同高椅古村、通道縣的皇都文化村、芋頭寨等侗族村寨及其鼓樓、井亭、花橋、寨門、吊腳樓等特色民族建筑[2]等。
3、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風情
在湘西居住著土家、苗族、侗族、白族、瑤族、回族、壯族等30多個少數民族,尤其是我國土家族、苗族、侗族的主要聚住區。由于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對南方各少數民族實行的是一種“以臣服為前提,以剿撫為手段”的民族自治政策,使這里保留了較多各少數民族所特有的風土習俗。但到了清代,便實行了“改土歸流”政策,即廢除少數民族中世襲土官制,改用由中央派遣前往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統治的流官,使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生活與漢族趨于統一;從而促進了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商市貿易活動的活躍。同時,由于山區地貌的分隔,各民族發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區較多的保留著本民族習俗。如土家族吊腳樓和侗族村寨,是少數民族建筑史上的杰作;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戲劇辰河戲、陽戲、花燈戲、儺堂戲、侗戲等,素有中國戲劇“活化石”之稱;民間歌舞有土家擺手舞、茅古斯舞、畢茲卡舞、八寶銅鈴舞、哭嫁歌、唱山歌、拜佛歌、跳蘆笙等;苗族的趕秋、土家族調年會、四月八、挑蔥會、邊邊場等民族傳統節日和習俗保存相當多的原始性,還有搶花炮等民間文體活動[3]。
別具一格的民族服飾,及玻璃吹畫、蠟染、扎染、紙扎、銀飾制作等格調清新原古的民間工藝晶等,交互融合在一起,構成湘西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風情,令游客傾慕陶醉,留連忘返。
二、湘西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條件
1、較為優越的區位交通條件
鄉村旅游景區的區位條件,是指離所依托都市、風景名勝區及交通線的距離;鄉村旅游區的區位條件是與其旅游區或經濟區的相對空間位置。湘西地區沒有大型都市,但作為其鄉村旅游區,首先,有整個旅游發展前景廣闊的湘西旅游片,及其與黔東、桂北、鄂西、渝東組合的中國中部旅游隆起帶的依托;另一方面,又處于長江黃金旅游帶和大桂林旅游區、大重慶旅游區和湘中東長、株、潭、衡旅游區之間,區位條件較為優越。在交通上,鐵路除枝柳、湘黔兩大“十”字交叉主軸線外,尚有長石、渝懷、洛湛、貴福等建成或在建鐵路軸線可供依托;高速公路除上瑞、包茂在本區通過外,尚有長邵、邵懷、常張、渝張等高速公路線,并有T209、T320、T319等國道路及S305、S231等省道縱橫;水運雖不算發達,但沅水及其支流自古為通向大西南的水運大動脈,至今尚在發揮著一定作用。張家界荷花機場為國內大型旅游專用機場,可與國內外29多個中心城市通航,有40多條航線。芷江機場已恢復通航,邵陽機場也即將修復,并有區外的貴州銅仁大興機場和常德機場,已形成了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
2、較為廣闊的客源市場前景
根據包括31個縣市在內的大湘西開發“布子走棋”的城鎮規劃,至2010年全區的城鎮化水平要達到32%左右(其中懷化、張家界、湘西州三市州為36%),屆時城鎮人口為430萬;2020年的城鎮化水平為46%,城鎮人口將達到635萬左右,而且懷化、張家界、吉首、武岡四大中心城市的人口將分別達到57萬、35萬、35萬和25萬。并將建設33個規模為2-8萬的重點城鎮和142個規模為2萬人以下的小城鎮。并且全區人均GDP,2010年要達到8000元人民幣,即約1000美元;2020年為2萬元,即約2500美元,這便預示著區內潛在一個很大的鄉村旅游市場;另一方面,按照規劃,在現有張家界、猛洞河、崀山三大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基礎上,要構建一個以張家界為中心,以吉首、鳳凰、新寧為重點,以永順、龍山、瀘溪、古丈、麻陽、沅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岡、城步、隆回為節點的旅游城鎮網絡,使之成為湘西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支撐和依托。將張家界建成國際性旅游城市,吉首、鳳凰、新寧建成全國性旅游城市,并將德夯、鳳凰、南山、萬佛山、法相巖和云山、里耶——烏龍山等6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升格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在此基礎上,將建成張家界世界遺產、自然風光、生態觀光度假旅游區,溇水——烏龍山戰國古城、溶洞旅游區,猛洞河——棲風湖山水旅游區,吉首——鳳凰古城民族風情旅游區,鳳凰山——五強溪水上活動和古黔中郡歷史文化生態旅游區,洪江古商城歷史文化旅游區,芷江和平文化旅游區,靖州——通道——黃雙侗文化兩江民俗風情旅游區,崀山丹霞地貌、森林風光旅游區,武岡——城步森林草原風光旅游區,新晃夜郎文化旅游區,隆回瀑布旅游區等13個特色旅游區。這就表明,湘西地區的景區周邊型鄉村旅游客源市場的潛力也很大。
3、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已有一定基礎
依托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濃郁的民族風情,湘西地區早就進行了類似于當代鄉村生態旅游嘗試。如處于吉首西部的德夯苗寨,以其石灰巖地區巖溶山原特有的山勢跌宕,絕壁交聳地貌景觀及瀑布、原始次生林、宜人的氣候、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等自然生態環境,以及苗寨民族風情、古老農耕文化景觀,早就進行了旅游開發,而且一直受到旅游者的青睞;坐落于通道縣黃土鄉的皇都文化村,以其特有的山鄉侗寨田園風光,以花橋、鼓樓、涼亭為主的“侗族建筑三寶”,優美多姿的侗鄉歌舞表演藝術和別具特色的侗家飲食文化,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便進行了旅游開發;地處八十里大南山的城步南山牧場,以其獨有的南嶺山原草原景觀和我國南方最大的現代化山地牧場文化,所開辟的狩獵、攝影、草原風光觀光、避暑度假、尋找生命之源綠色旅游等五項特色旅游,已深受當代游客的倍加贊賞和喜愛。至于新寧縣崀山由當地農民開發的夫夷江竹筏漂流,綏寧憑借黃雙自然保護區的“神奇綠州”所開發的森林旅游文化節,懷化中方縣的荊坪古村農家,鳳凰縣的山江苗寨文化村,會同縣高椅村古建筑旅游等項目,都是典型的鄉村生態旅游項目。至于近幾年興起的通道豐和山莊,吉首明珠度假村,鳳凰縣的金凰山莊,城步的神龍山莊,邵陽的龍泉山莊,武岡的渡頭橋度假村,古丈縣的動感坐龍峽等鄉村生態休閑項目,更是湘西大旅游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4]。
三、湘西鄉村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湘西的鄉村生態旅游正在持續增強,較為完美的鄉村生態形象正在樹立之中。但為了真正獲得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和正確途徑。
1、鄉村生態旅游應與湘西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
盡管目前湘西不少地方保留著較為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但整個湘西地區石灰巖分布地區面積大,并有部分紅巖丘陵地貌分布,母巖造壤能力差,植被生長緩慢,生物資源聚集程度低,其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就很難恢復。清代初期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徹底廢除了“蠻不入境,漢不入峒”的陳規,至使人口驟增,人地矛盾突出。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實行的“以糧為綱”政策,毀林開荒種糧現象極為嚴重,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據統計,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6.19%,占全區山地面積的35.4%;石漠化裸露地占湘西土地總面積的3.14%。2001年4月,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視察湘西時針對生態環境破壞,發出“濯濯童山意怏然,蔥蔥不見夢難圓”的感嘆!“加強環境保護,建設湘西秀美山川”,也就成為了21世紀湘西人民的重要使命,也是構建包括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在內的綠色經濟的根基。只有牢牢樹立“消費生態,享受自然”的理念,清楚認識保護好綠色生態的重要性,湘西才會有吸引游客心靈向往的神秘魅力。鄉村旅游興起的根基和發展也有賴于綠色的鄉村生態環境。因此,湘西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一定要與湘西的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
2、必須挖掘湘西原汁原味的鄉土原生態地域文化
原汁原味的鄉土地域文化,是鄉村生態旅游的獨特賣點之一。而湘西又正好是鄉村地域文化最為豐厚的地區。廣布于湘西各地鄉村的土家、苗族、侗族、瑤族等獨具特色的民族習俗,都會令旅游者傾慕陶醉。如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鄉”的花垣縣,古老的苗族山民月月有節日,尤以“四月八”歌會、“七月八”趕牲節最為隆重熱烈。每逢節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一定會匯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對歌,敲起苗鼓,玩龍舞獅,祭祖椎牛,表演上刀梯、踩鏵犁、吃碗碴、摸油鍋等民間絕技,以及“邊城”茶洞不用篙楫的“拉拉渡”、“邊邊場”(二月八日趕集)等傳統習俗,都令旅游者陶醉。吉首德夯風情苗寨、鳳凰山江苗寨民俗村等,莫不如此。土家族的擺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等歌舞,團散、臘肉、“禾八秀”酸湯、打油茶等飲食習俗,以及趕集、哭嫁、社巴節等節慶習俗,也別有風味。尤其是全身掛稻草的毛古斯舞,在裝扮上全世界獨一無二,同時,也是中華古老農耕文明的再現。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通道侗鄉被譽為“歌舞之鄉”,尤以“蘆笙舞”和“侗族大歌”最為傳神。不少侗寨達到了老年人忙于教歌教舞、青年人忙于唱歌跳舞、小孩子快快樂樂地學歌學舞,處處都是歌舞場的盛觀,它們與侗族建筑“三寶”、精美侗錦、侗帕,及其“苦酒”、腌酸魚肉等,共同構成了燦爛的侗文化遺產和古雅淳樸的侗族風情,令旅游者拍手稱絕。
獨具魅力的湘西異質文化,是極為珍貴的“精神植被”,也是湘西鄉村生態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須深入挖掘,優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須加強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護。只有堅持真、善、美的主題化原則,走與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道路,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豐富的營養,滿足人們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這才是湘西鄉村生態旅游永恒的主題。
3、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模式
為了使湘西地區的鄉村生態旅游獲得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必須采取新理念,運用新機制,選擇新模式。首先,要根據湘西是全國著名的貧困地區,而且由于經濟基礎差,鄉村勞動素質低,安貧守舊觀念落后,扶貧返貧現象嚴重的實際,要運用鄉村旅游可促進城鄉互換,通過城市旅游者將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的信息輻射到民族地區鄉村,促使居民意識觀念、價值認同、生活習俗的改變,使其不僅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而且能有為貧困人口轉變觀念,提高素質的功能,將鄉村生態旅游與湘西當代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解決“三農”問題和扶貧緊密結合起來,將鄉村生態旅游作為湘西農村脫貧奔小康的新引擎,作為改造農村、使農民就地走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途徑。其次,在經營模式上,一要堅持“社區事務、社區參與”和堅持國際化起點,強調文化性及其原生性原則,以爭取“政府+公司+農村旅游+旅行社”模式為宜。這樣,便可發揮旅游產業鏈中各環節的優勢,通過合理分配利益,避免鄉村旅游開發過度商業化,保護本地文化,增強當地農民的自豪感,為鄉村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第三;在區位選擇和布局模式上,鑒于目前湘西地區大城市尚不發育,而景區旅游卻在快速發展,客源市場以鄰近地區和國際國內游客居多的實際,在布局模式上可同時采用城市周邊型和景區周邊型模式,但應以景區周邊型為重點。另要根據湘西具有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和民族民俗文化底蘊深厚的民族村寨不少的實際,應大力發展特色村寨型旅游,這也是真正實現改變落后鄉村面貌和致富農民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陳仲伯:《湖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經濟地理》2001年第3期。
[2]楊載田:《湖南旅游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3]王兆:《湖南西部旅游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63頁。
[4]楊載田:《湖南鄉村旅游研究》,華齡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