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在改善教育平等、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賦予了當代民辦高等教育新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 民辦高等教育;和諧社會:貢獻;使命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07)02-0186-04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民辦高等教育作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探討當代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構建和諧社會賦予民辦高等教育新的歷史使命,激發民辦高校建設和諧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和諧教育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代民辦高等教育興起與發展是社會和諧發展的產物
民辦高等教育是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下產生,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和各項體制改革的深化而不斷成長和壯大。它是我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社會和諧進步的產物。
1.經濟體制的多元化,推動了高等教育體制的多元化發展。
眾所周知,經濟所有制的形式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所有制形式。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經濟所有制由原來單一的公有制轉變為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局面,且非國有經濟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在某些領域和地域甚至是主導性的作用,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自主決定本身的決策,市場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要調節手段。所有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從而推動著教育體制的改革。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由國家包辦的公有制學校已不能適應經濟形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形勢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教育體制做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實行多元化的教育體制,從而推動了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
2.思想的大解放與政治的昌明和諧,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準備了條件。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在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存在著“左”的傾向,認為一切事物,只要是公有制的就好,否則就是挖社會主義的墻角,受到輿論的批判和政治上的壓制。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發展民辦教育是根本不可能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通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我們黨重新、恢復和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此,我們從“左”的錯誤指導思想中走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理解中走出來。1992年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為代表的新一輪思想解放則確立了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體制的理論基礎,為非國有經濟的大發展準備了條件,從而也為民辦教育大發展做了思想準備。
思想的大解放和政治的昌明,加強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和民主建設,為人民參與政治生活和社會管理開辟了途徑和領域,從而促進了教育的多元化,賦予了人民舉辦教育機構和參與教育管理的民主權利。
3.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遇。
在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過程中,人民認識到國家包辦一切的教育投資與管理體制是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在教育體制改革深化的過程中,決策者認識到單純依靠國家的力量,在一個發展中國家辦大教育是不可能的,為調動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的積極性,滿足社會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國家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辦學及學校管理。1997年《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的頒布和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的頒行,先后從行政法規和正式法律的基礎上確立了民辦教育的合法地位,為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使民辦教育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軌道。
4.個人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拓寬了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空間。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人民逐漸富足,居民可支配的收入增加。個人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增加了人們對教育多樣化的需求和對教育的選擇權,而教育消費的加大,在帶動教育發展的同時,拓寬了民辦教育發展的空間。
二、民辦高等教育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民辦高等教育從改善教育公平、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促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它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高等教育發展的具體體現。
1.民辦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國的教育公平現狀。當代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從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擴大教育資源等方面極大地改善了我國的教育公平現狀。
第一,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擴大了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促進了教育公平。到2005年底,我國民辦高校252所,在校生105.17萬人;獨立學院295所,在校生107.46萬人;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077所,各類注冊學生109.15萬人[1]。受教育機會的擴大,不僅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社會的教育公平狀況,為國家提供了更加優秀的人力資源,而且使受教育者得到了更好的職業和更高的收入,富裕了國民、穩定了國家、和諧了社會。
第二,民間資本投資,減輕政府教育的財政壓力,促使資源分配更合理。據民辦高校把社會上蘊藏著的巨大投資潛力和投資熱情調動起來,并將社會上的一部分資金吸納到辦學興教事業之中,以湖南省為例,截止2004年底,湖南省民辦學??偼顿Y達76億余元,其中一批民辦高等學校投資過億元,如湖南涉外經濟學院總投資7億元,長沙醫學院總投資3億元,長沙南方職業學院總投資近2億元,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國家對教育投入的不足。更有意義的是,由于民辦學校在人事任免、資金籌措、財務管理、教學管理、招生、就業等學校運營的幾乎一切方面都不用政府操心,因而政府對民辦教育的管理成本要遠遠低于對公辦教育的管理成本。這些事實說明,在教育資源配置的宏觀層面上,增加民辦教育的份額將有利于更多的公共教育資源流向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而大大改善公共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民辦高等教育雇傭了大量的退休教授、專家等,使一大批寶貴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更加充分地利用。
2.民辦高等教育緩解了社會就業壓力,為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作出了貢獻。
首先,發展民辦高等教育有利于增加教育資源,延長人們受教育,從而直接緩解社會就業壓力。如果沒有民辦高校,中國每年將會增加近200萬處于16歲至18歲的待業青年,中國的民辦高校在很大程度上緩解著中國的就業壓力,對社會的穩定和和諧起到了重大作用。
其次,民辦高校重視市場需求,注重就業指導與職業技能的強化,從而為他們的就業提供了可能性。與普通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更重視市場需求,堅持“對準市場設置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努力使專業課程設置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在就業指導方面,民辦高校表現得更為積極主動,他們通過與人才市場或社會用人單位建立廣泛的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等方式,不僅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社會的需求,同時也為他們直接就業提供機遇。此外,民辦高校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就業力。如,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外語+專業+技能+創業素質”的疊加式教學體系培養了復合型涉外人才,其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
第三,民辦高校作為一種教育機構,它的存在與發展本身就會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而且,隨著民辦高校的壯大,不僅圍繞學校的餐飲、住宿及其他社會服務出現了巨大的就業市場,而且將刺激整個經濟的發展。
3.我國民辦高等教育蓬勃發展,正在成長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生力軍。
改革開放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到2005年底,我國有252所民辦高校,比《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的2002年增加了139所,增長了104.5%;在校生105.17萬人,比2002年增加了66.07萬人,增長了168.5%;獨立學院295所,在校生107.46萬人;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077所,各類注冊學生109.15萬人。而同期我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1792所(注:含民辦普通高校數),在校生1561.78萬人;成人高等學校481所,在校生436.07萬人。顯然,民辦高等教育正在成長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生力軍。
三、構建和諧社會賦予了民辦高等教育新的使命
教育不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萬能鑰匙”,“但它的確是一種促進更和諧、更可靠的人類發展的一種主要手段,人類可借此減少貧困、排斥、不理解、壓迫、戰爭現象”[2]。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民辦高等教育應承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發揮積極的作用。
1.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合格人才。
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在為和諧社會培養人才的過程中,應著力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是要堅持面向市場、面向基層、面向農村,著力為地方經濟建設尤其是新農村建設,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民辦高校要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合格人才,就應當打破高等教育通往農村的壁障,成為高等教育走向基層、通向農村的橋梁;就應將辦學目標與本地區或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緊密結合,根據本地區和農村現代化需要,適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專業設置,培養地方經濟和廣大農村建設中急需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惟有這樣,才能消除我國的城鄉差別,改變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區域間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構建起和諧的城鄉關系。
二是要將“做事”教育與“做人”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
與公立高校不同,民辦高校是顧客支持型而非公眾支持型的非盈利性組織,在辦學中,他們更加依賴教育市場,其生存和發展更直接受控于市場。因此,民辦高校在育人的過程中都非常重視學生職業技能的培訓,把“做事”(或言“技藝”)教育置于學校首要地位,力求通過技藝教育使學生掌握一門以上技能,以便學生在畢業以后能迅速上崗就業。實踐證明,民辦高校這種技藝教育有其合理性。但是,這種單純“技藝”教育,是難以造就全面、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個體。民辦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所暴露出來的諸如知識面不寬、發展后勁不足、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也足以說明了民辦高校這種單純技藝教育是不符合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因此,民辦高校要為和諧社會建設培養合格人才,就必須將“做事”教育與“做人”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有機結合,融“做人”于“技藝”之中,又借“技藝”呈人文之本。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出造就全面、和諧發展的個體,進而作為發展主體有力地推動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2.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科技支撐。
作為民辦高校,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學科發展的基礎條件,進行科技創新的整體實力還不強,提升民辦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提高民辦高校辦學實力、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科技支撐,民辦高校應強化主動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意識,把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把學科專業研究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有機結合起來,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有機結合起來,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機結合起來,緊緊抓住科學研究與產業調整優化、新農村建設對高技術含量應用開發項目需求的最佳結合點,整合力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加快應用項目的研究,拓寬與本地區的合作領域與合作渠道,實現產學研結合,通過科研成果轉化、科技輸出、科技人才培訓等形式服務當地經濟,促進當地經濟結構的調整及經濟類型的變革,為地區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
3.構建和諧校園,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表率。
民辦高校要在和諧發展的理念下,全面考慮學校發展戰略,調控好各教育要素的關系,從以下方面和諧發展入手,努力構建和諧校園,以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榜樣。
(1)教學的和諧。在市場化的導向下,民辦高校在育人的過程中,往往注重實用技能的“教”而淡化人文的“育”;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而淡化教育的平衡性和和諧性,忽視了教學的和諧。因此,促使職業導向和人文精神相融合,構建起教學的和諧,成為民辦高校構建和諧校園的首要內容。
(2)管理的和諧。民辦高校因其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及歷史原因造成的“家族式”管理,勢必難免助長管理者的長官意志和人為因素影響學校管理的科學性。同時,民辦高校的管理更多的推行管理市場化,受市場的制約和調節。對市場機制的過度使用損害學校管理的公平,以急功近利的管理觀追求短期行為。因此,民辦高校在構建和諧校園中,要摒棄家族式管理模式,構建和諧的管理模式。一是學校董事長與校長之間關系一定要做到融洽和諧。二是學校各部門之間要相互協調,運作有序。三是民辦高校管理者在實施學校管理全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廣開言路,不恥下問,真心實意深入到廣大教職員工中聽取意見,熱情激勵廣大教職員工,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校管理,增強學校辦學目標、工作任務、重大決策,福利分配等方面的透明度,使學校各級領導之間、領導與廣大教職員工之間形成相互理解支持、相互關心互愛的輕松愉悅的心理環境和和諧合作的良好氛圍。
(3)規模與質量的和諧。眾所周知,與公辦高校不同,民辦高等學校是一個自負盈虧的高等教育機構,基本無政府資金來源,其辦學經費幾乎全部依靠自己通過高等教育市場主要是生源市場籌集和融通部分私人資本籌集,主要來源于學費和私人投資。因此,為了籌措創辦之初的巨額經費或急于收回辦學的投入,民辦高校往往“冒著被市場和需求控制的危險去盡力滿足眼前目標”,追求招生數量的最大化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收入。但是,規模的擴張必須建立在合理的內部組織機構和穩定的教學秩序以及各種設施、人力資源可容納可接受的基礎之上。無視自身條件盲目追求規模的擴張,是暫時的短期行為,其結果導致的不僅僅是質量的下降,甚至是生存的危機。因此,民辦高校要構建和諧的校園,就必須使規模與質量二者和諧發展。
(4)校園文化的和諧。校園文化滲透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全部行為和人與人的關系當中,它是全體師生員工的共識。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關系到學校“環境育人”的功效,關系到學校核心力的凝聚。但是,民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卻相當薄弱和混亂。原因有二:其一,民辦大學在成立初期,在殘酷的生存壓力下為求得“生存之道”,往往注重于校園物質文化上的投入,而忽視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第二,民辦大學的建校歷史都很短,在一個較短的時間段內,尚未形成自己的某種已經成熟到位的校園文化發展的框架來“量體裁衣”,多是處于一個自發的摸索階段。因此,如何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成為構建民辦高校和諧校園的又一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N],中國教育報.2006-07-04,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