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態足跡是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主要考慮以下6種類型:耕地、林地、草地、化石燃料土地、建筑用地和水域。本文采用生態足跡這一定量指標,從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對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孜州)2D04年的生態足跡進行全面測算,以便定量衡量當地生態可持續發展狀況,揭示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為甘孜州科學制定發展目標和相應對第提供參考。
一、甘孜州概況
1 甘孜州概況綜述。甘孜州是全國第一個成立的專區級少數民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介于東經97°22′ 102°29′,北緯27°58′-34°20′之間,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占四川總面積的31.5‰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州內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地貌分為高原、山原、高山峽谷三大類型。全州轄18個縣,326個鄉(鎮),20口4年有人口91.44萬,其中,藏族人口72.23萬,比重為78.9%,是我國第二大藏區一四川藏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 畜牧業在甘孜州經濟中的重要性。甘孜州是草地生態大州,擁有牧草地885.62萬hm2,占全州總面積的58.02%,是耕地面積的83倍,是全國五大牧區之——川西北牧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由于牧草地面積大,所以甘孜州是畜牧業經濟大州,農牧民占全州總人口的83.89%。草原畜牧業是其國民經濟的支柱、農村經濟的支撐、農牧民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2D04年,全州牧業增加值6.64億元。占全州GDP總量的15.6%,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64.2%;牧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6.6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69.9%。
3 甘孜州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甘孜州富集的生態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長江上游重要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大渡河流經全州18個縣,流域面積14.61萬平方公里,占長江流域面積的8.5%;天然草場面積占總面積的58%;森林面積占全省面積的20%;水能理論蘊藏量4119.2萬kw,占全國的6%,占全省的29%,居全省首位。甘孜州是整個長江、黃河上游的水源涵養區、綠色屏障和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基因庫,是長江泥沙的主要來源。其生態環境對維系三峽工程安危及保障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安全舉足輕重。
4 甘孜州生態環境現狀。甘孜州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氣候惡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再加上傳統的資源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法制及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口增長快等原因,過分開墾荒地、濫伐林木、過度放牧、掠奪捕撈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草原退化等問題非常嚴重。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貧困落后地區、生態脆弱地區的甘孜州,在全國特別是西部地區極具有代表性。
二、甘孜州生態足跡測算
1 生物資源消費測算。生物資源消費分為農產品、動物產品、林產品、水果產品等幾類。2004年甘孜州的貨物服務出口總額0.47億元,而貨物服務進口總額19.87億元,是出口總額的42.67倍,在此可以認為甘孜州資源產品絕大部分為州內居民所消費。所以本文中用的是甘孜州2004年各種生物資源品的實際產量代替計算中所要求的消費量。甘孜州1998年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禁止對天然林木的砍伐,所以在林產品中不包括木材。在生物資源生產性土地面積折算中采用聯合國糧農組織1993年計算的有關生物資源的世界平均產量資料,把甘孜州2004年生物資源消費量統一轉化為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計算表格略)。
2 能源消費測算。能源消費部分處理了如下幾種能源:原煤、焦炭、汽油、柴油、煤油、電力。由于當地農牧民生活中普遍采用牛糞這一重要的能源消耗方式,在此。把牛糞燃燒時產生的熱量折算成標準煤加到原煤的消耗中去。把能源消費量轉化為化石燃料土地面積時,采用世界上單位化石燃料土地面積的平均發熱量為標準,將甘孜州2004年能源消費所消耗的熱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積,折算系數采用Wackemagel等人的估算結果,計算出2004年甘孜州能源消費的人均生態足跡(計算表格略)。
3 生態足跡需求。因缺乏甘孜州進出口及國內貿易量的詳細數據,在計算能源消費量時暫不考慮貿易商品中所含的能源貿易量。因此,本文中生態足跡需求計算主要由生物資源消費、能源消費兩部分組成。通過對甘孜州2004年的各生物資源的6類生產性面積進行匯總,再用各種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乘以相應的均衡因子,就得到按世界平均產量計算的甘孜州2004年的生態足跡。分析表明,要維持2004年甘孜州91.44萬人的消費水平,至少需要2.33hm2的人均生態足跡。
4 基本生態承載力。根據甘孜州2004年各種產品的產量,由產量因子的公式計算出各類地的產量因子耕地為1.14,草地為0.03,林地為0.31,水域為0.01,建筑用地為0.03。說明甘孜州單位面積草地、水域、建筑用地的生產力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對甘孜州2004年人均實際擁有的各類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乘以相應的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便得到按世界平均生態空間計算的甘孜州2004年的人均生態足跡供給(計算表格略)。根據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的建議,在此需要扣除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分析得出:甘孜州人均擁有的生物生產性土地的實際面積為14.96hm2,扣除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1.80hm2,人均實際生態足跡供給面積為13.16hm2。經過均衡因子和產量因子的調整,甘孜州實際擁有與其它地區可比性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為1.95hm2人。
5 生態足跡測算結果。2004年甘孜州的人均生態足跡為2.33hm2,人均生態承載力為1.95hm2,生態赤字為0.38hm2總人口的生態赤字為345631hm2,假如不考慮12%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面積,總人口的生態赤字為103324hm2,表明人口、經濟壓力和消費模式對自然的需求已遠遠超過該州的生態承載力。一般情況下。生態承載力的不足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和消耗本地區自然生態系統得到補償。根據甘孜州的實際情況,生態承載力的赤字部分很難通過貿易得到全部補償,很大一部分還是要通過消耗當地自然資本存量來獲得。可見,甘孜州的生態經濟系統處于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
三、甘孜州生態足跡結構分析
1 生態足跡需求結構分析。從甘孜州生態足跡需求的結構來看,代表生物資源消費的草地、耕地和代表資源消費的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態足跡分別為1.42hm2人、O.08hm2人和0.71 hm2人,其所占比例分別為60.88%、8.32%和30.5%,共計比例99.7%。而林地、建筑用地、水域等生物資源消費所占的比例僅為0.3%。由此可見,甘孜州是典型的以農牧業為主的大州,肉類、奶類、毛類的消費是草原消費的主體,生活耗能多、工業耗能少是甘孜州能源消耗大的主要原因。反映了甘孜主要依靠消耗本地的自然資源來維持發展,從而加重了草原、耕地的承載壓力。
2 生態承栽力結構分析。從生態承載力結構看,林地的供給比例最大,為75.85%,其次為耕地、草地和建筑用地,供給比例分別為16.83%、6.56%和0.76%。水域的供給比例很小,CO2吸收用地供給為零。林地的供給大有兩點原因:第一,林產品與甘孜州農牧民的生活消費關系不密切,肉類、奶類是當地居民消費的主體。第二。甘孜州近年來禁止砍伐樹木,并且大面積的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直接有利于林木資源的保護和更新。建筑用地供給面積小與甘孜州城鎮化很低的現實相符合。同時,作為甘孜州主要消費來源的草地供給卻很小,反映了甘孜州生物資源的供需矛盾很大。
3 生態赤字結構分析。分析發現,甘孜州的草地、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態足跡表現為生態赤字;林地、耕地、建筑用地的生態足跡表現為生態盈余。這說明甘孜州在畜牧品、奶類、禽蛋及能源等方面的消費量,大于該地區相應的生態供給量;而林產品、糧食、蔬菜等的生態供給量則大于消費量。草地生態赤字的存在,主要與甘孜州人們的生活消費習慣相關,甘孜州83.89%的農牧民生活在草原上,主要以消耗草原資源為主。同時,人們環境意識淡薄.過度放牧現象嚴重,2004年超載放牧率達40%,不同程度退化的草地占全州可利用草地的90%,“三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地的78%。草地旱災、蟲災、鼠災、泥石流頻繁交替發生,造成草場退化。導致草地的生產力、生態承載力嚴重下降。
4 資源利用效率分析。本文通過計算區域的萬元GDP生態足跡來衡量甘孜州資源利用效率,此指標指萬元GDP所占用的生態空間,單位為hm2/萬元。資源利用效率表示從環境中索取的資源和從人的生產環節取得的消費再生物轉化為生活資料的比例。2004年甘孜州的萬元GDP生態足跡為32.04hm2。而1999年四川萬元GDP生態足跡為2.141hm2,說明甘孜州的資源利用效率僅為四川省的1/15,這和甘孜州“地域大、經濟落后”的州情相符合,其經濟依賴于農牧業,工業經濟不發達,而在農牧業生產過程中,由于自然生態環境嚴酷和自然資源條件差,所以生物生產面積類型的產出率低,萬元GDP的生態足跡需求也越大。在同等生活資料需求下,甘孜州物質生產過程從環境中索取的資源多,轉移到環境中的加工廢棄物相應也多,這與甘孜州生態環境污染的現狀廣致。由此可以判斷。甘孜州目前的資源利用模式為嚴重粗放型、消耗型。
5 甘孜州生態足跡的對比分析。從和其他區域生態足跡的對比來看,甘孜人均生態足跡只比全球2.8hm2(Wackernagel.1997)水平低,表明甘孜生態足跡占用比較大。其生態承載力在比較區域中較高,可見甘孜州自然資源相對豐富,提供給人類的發展空間較大。甘孜州生態赤字相比之下較小,原因:第一,甘孜州人口相對來說很少。第二,甘孜州土地遼闊,生態承載力相對比較大。第三,甘孜州以比較原始的農牧業、第三產業為主,高耗能產業較少,屬輕型經濟,所以相對來說對土地、水能、礦產等資源開發程度較低。甘孜州相對于其他區域來說,生態足跡較大,生態承載力也較大,生態赤字較小。這與“甘孜州資源豐富、當地人對資源的過度利用”現狀一致。通過對比分析可知,甘孜州的生態足跡超過了全國、全球的生態承載力閥值,所以在全國、全球尺度上。甘孜州都處于不可持續發展狀態。
四、結論和建議
通過運用生態足跡模型測算,甘孜州2004年人均生態赤字為0.38hm2,表明甘孜州人口的消費需求超過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再生能力,區域生態系統處于人類過度開發利用壓力之下。作為生態脆弱地區、貧困落后地區的甘孜州,其可持續發展狀況不容樂觀。結合甘孜州的實際州情,在不降低當地人們生活水平的條件下,筆者提出減緩甘孜州生態赤字的以下建議:第一,繼續控制人口的增長,減少人均生態足跡;第二,加強生態環境整治,對處于失衡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對已經破壞地區進行必要的生態修復和重建,以提高自然資源總體承載能力;第三。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消費方式,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社會生產和消費體系。在全州提倡生態消費,提高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第四,重視教育,提高全州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引進人才,引進高新技術。實行集約化生產,高效率利用現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