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人們都要求把文化產業的開發納入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當中去,許多國家的政府部門已經充分認識到文化產業在現代社會發展當中的重要性。河湟地區是費孝通先生所謂的“藏彝民族走廊”的核心區域。這里民族眾多且雜居相問,文化獨特且種類繁多,“花兒”作為河湟地區的一種特色文化。應該得到合理的開發和保護,這種開發和保護不僅僅是對一種藝術形式的挽救,更重要的是對一種傳統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文化的尊重。
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河湟“花兒”已作為一種文化心理滲透到了河湟各民族中問。時至今日,人們對“花兒”的各種開發和利用名目繁多,但作為一種文化產業的開發只是剛剛起步。在已經出現的產業化開發中。對其如何進行管理也不容忽視,文章在考察河湟“花兒”發展現狀和產業開發的基礎上對相關問題作為所能及的分析。
河湟“花兒”概述
(一)河湟“花兒”的歷史淵源
“花兒”是一種民間藝術文化,它屬于民謠的范疇。民謠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當中即興創作出來的一種民間音樂形式。河湟“花兒”也稱青?!盎▋骸?,是生活在河湟地區的廣大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關于“花兒”的起源。學術界尚未形成一種統一的認可,比較普遍的說法是“花兒”起源于元明清時代的民族融合時期。在以后的各民族交流過程中。漢族將自己的民間歌謠和當時青海地區原有的民族音樂相結合,逐漸形成了這種歌謠形式——“花兒”。
(二)河湟“花兒”的特征
“花兒”雖然是一種民間歌謠,是一種即興創作的藝術形式,但它卻有著相對嚴格的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指“花兒”的曲令,簡稱令。奧妙之處是同一曲令不同的演唱又有不同的風格,雖然曲令相同卻往往是“十唱九不同”?!盎▋骸钡脑缙谘芯空咧粡垇喰巯壬浘蛯ⅰ盎▋骸钡幕咎卣鞲爬椤皾h語”、“回調”、“番(藏)風”?!皾h語”就是用青海方言來演唱,“回調”即演唱的曲令和調以回族、撒拉族等民族的曲調為主:“番(藏)風”則是指演唱的風格高亢、激昂、嘹亮,具有藏民族的風格。
河湟的“花兒”的發展現狀
任何一種傳統的民族文化在與現代文化的接軌過程中,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花兒”作為河湟地區的一種傳統文化,也無法脫離這個過程。目前,河湟“花兒”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花兒”的學術研究理論與方法較為落后。導致音像傳媒和口頭傳唱缺乏有力的、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理論指導
學術界對“花兒”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30年代。目前,市場上公開出版的有關“花兒”的文獻是屈指可數的,而且就是在這些少得可憐的文獻中,也很難看到一些關于“花兒”前景的思考和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經濟中立足的設想。這對“花兒”的理論指導來說是一片空白。學術研究的滯后性影響了“花兒”成為青海品牌文化的速度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水平。
學術研究比較落后,也沒有和“花兒”的傳播實踐相結合。長期以來,“花兒”的學術研究和傳播實踐各自為陣,大路朝天,各走一邊。這種境況使本來就有著狹隘意識形態的“花兒”得不到適合時代特征的先進的文化思想和理論研究的引導,因而“花兒”傳播很難打破傳統模式的束縛。長久地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
(二)“花兒”界缺少具有一定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問世,大多數“花兒”演唱者的受教育水平很低?!盎▋骸毖芯亢脱莩獙嵺`兩方面的人才培養得不到保證,“花兒”事業的傳承出現斷代危機
雖然河湟“花兒”的曲令繁多,風格迥異,但好多由目往往重復,雖“十唱九不同”但也只是換湯不換藥,缺少具有代表性和煽動性的作品,諸如《花兒與少年》、《上去高山望平川》之類的優秀作品寥寥無幾。優秀的“花兒”劇本罕見。陳詞濫調很難再適應人們不斷發展變化的文化心理和文化需要。演喝者個人的知識和文化水平非常有限,阻礙了“花兒”的創新和文化內涵的進一步升華。受教育程度低使“花兒”演唱者本身對“花兒”的產業化問題缺乏戰略性眼光,在演唱和填詞上很難有所突破。
在都市文化的強大沖擊下,“花兒”的這種傳統文化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都市的生活節奏和文化氛圍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對這種文化藝術的了解更少了?!盎▋骸狈从车膬热荻酁闃銓嵉奶飯@生活,“洋文化”始終排擠和嫌棄著“土文化”的土氣。意識形態的差距使“花兒”這種“土文化”失去了一些青年人們的青睞,群眾基礎正在減弱。
(三)“花兒”的文化品牌問題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人們對“花兒”的認識和理解的層次還比較淺薄。“花兒”事業的發展得不到有力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盎▋骸钡奈幕放茊栴}最早是由青海省“花兒”研究會套長、青海民問文藝家協套副主席藤曉天先生提出來的。“花兒”文化品牌問題的提出得到了社會的贊同,但未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對這種文化的研究沒有列入政府的科研規劃。新聞、宣傳、文化部門尚未形成共識。
關于解決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學術研究,提高學術研究的層次,盡可能做到與時俱進,使學術研究和“花兒”的傳播發展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協調發展
理論研究首先要從宏觀上把握“花兒”的發展方向,要以戰略的眼光看清“花兒”未來的命運,要讓“花兒”從傳統模式中解放出來,發散式地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理論研究要向宣傳青海的各種文化資源做貢獻,“花兒”本身就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以“花兒”采宣傳河湟地區的文化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時理論研究要為“花兒”演唱者實踐搭建平臺,開拓空間,提供機遇和機會,要讓這種傳統文化走出去。然而,走出去的根本前提是理論研究要過關,既要把這種文化的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又要做到適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所謂文化心理就是指客觀世界的文化底反映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人們的價值取向、世界觀、人生觀的影響。所以理論研究還要重視人們的文化需求的發展趨勢,要及時分析和把握文化事業發展的新動態,關注市場動向,揚長避短,使“花兒”在文化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和品牌地位。
(二)要加快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要加快精英人才的培養,盡快包裝出幾個優秀的、能夠在外界打出一定知名度的領軍人物出來,為“花兒”的傳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名人效應在事物的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如東北的“二人轉”、陜北的“信天游”等,它們同樣是屬于民間藝術文化體系,若干年前的社會知名度和產業化水平也不是很樂觀,但是隨著像趙本山、潘長江、阿寶等一些優秀人物的出現和精彩演繹。使這兩種民間文化很快走上了一個巔峰。河湟“花兒”的發展何不“東施效顰”。也學學別人的發展思路呢?當然人才的培養絕對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這個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舊體制和老觀念始終是新思路面前的絆腳石,這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決定了人才培養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人才的培養絕不是一兩個人就能做到的,要不能說一兩個已經成名的“花兒”歌手帶出來的學徒就是人才的培養,這里所指的人才培養是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結構體系的、比較規范和科學的“花兒”藝術人才的開發。這種開發要有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協助,要在大眾中形成一種保護和開發民族藝術文化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意識:要把政府、社套以及個人的智慧和力量有機結合起來,這樣的人才培養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所培養出的人才也才有可能為“花兒”事業的發展起到真正的模范帶頭作用。
(三)文化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應該加強“花兒”的文化品牌建設意識,進一步提高“花兒”研究的理論水平和研究層次。挖掘深度,認清市場,把握人們的文化需求心理,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花兒”的民族文化特色,充分展現河湟地區的風土人情
近年來,我省積極舉辦了一些有利于青海各項事業發展的大型活動?!爸袊嗪S艚鹣愎潯?、“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海省投資貿易洽談會”等活動的舉辦。為我省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平臺?!盎▋骸币驕蔬@個機會,把握好這個機遇,在大型公開場合中把握住宣傳的機會和力度,將自身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相結合,把建設現代生活的東西注入到“花兒”領域中來?!盎▋骸辈粌H僅要體現河湟地區廣大農民的心聲。同時還要體現全體西部建設者們的心聲。在包裝的過程中,更要強調民族特色,把純正的民族文化和風土人情注入到“花兒”當中去,要將“花兒”作為河湟地區的一種代言方式,以“花”為媒,充分展示青海各民族的文化特色,讓外界更清楚地認識青海,了解青海。
結語
河湟“花兒”是生活在這一地區人們的共同資源,其產業文化的開發必定會為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公共資源,河湟“花兒”文化產業的開發與管理絕對不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它是作為保護傳統文化刻不容緩的責任,也是青海社會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設和諧青海的重要內容。開發與管理的重點應該從市場開拓和發展產業化道路著手。任何發展和革新都要為這個中心服務,真正讓民族文化走向現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