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我國的糧倉,人們自然就會想到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湖廣熟,天下足”的兩湖平原,“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一年三熟的珠江三角洲,“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倉”的東北平原,您能想到作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會成為我國未來的糧倉嗎?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環境,使糧食生產具有特殊性。如果充分保護好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地利用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形成高原特色農業,青藏高原成為我國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能的。
一、青藏高原發展糧食生產的有利條件
1.獨一無二的氣候條件
①日照強烈,先合作用得天獨厚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D00米以上,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輻射削弱少,能量的損失少,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又由于大氣潔凈,塵埃和水汽含量較少。透明度高,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時數多。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的年日照時數達2800小時以上,其中柴達木盆地和西藏西部最多,達3200小時以上。青藏高原的年日照時數和年太陽輻射總量都遠遠高于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為我國年太陽總輻射量之冠。故西藏首府拉薩有“日光城“之美譽。青藏高原如此得天獨厚的太陽輻射和充足的光照時間,極其有利于光合作用。植物體內干物質重量的90%——95%是由光合作用合成,光合作用的強弱與糧食作物單產成正比,這就大大彌補了因海拔高而造成的熱量不足對糧食作物的不利影響。據測定,最大光合作用強度每晝夜制造的有機物總干重,拉薩比上海要高一倍多,這十分有利于糧食作物的高產。
②氣溫低。特別適宜喜涼的晚熟糧食作物生長 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較低,年平均氣溫多在5℃以下。低溫使糧食作物生長緩慢,延長了糧食作物的生長期,使糧食作物有更充足的時間制造和積累更多的營養物質。由于低溫,使麥類的幼穗分化期和灌漿成熟期增長,有利于形成大穗大粒。幼穗分化期是決定每穗粒數的關鍵時期,灌漿成熟期是決定粒重的關鍵時期。幼穗分化期長,幼穗發育充分,分蘗多,粒數多;灌漿成熟期長,養分積累多,顆粒大,產量高。青藏高原溫涼的氣候,特別適宜種植喜涼的晚熟品種,有利于青稞、小麥、豌豆、土豆等一熟制作物的生長。
③溫度年變化小,日變化大,有利于糧食高產
青藏高原夏秋沒有炎熱高溫,秋冬降溫遲緩,春溫回升早,溫度年變化小。由于海拔高,空氣稀薄,在白晝,太陽輻射強烈,氣溫上升較快;在夜間,稀薄而又潔凈的空氣有利于地面的長波輻射,而大氣逆輻射相當弱,大氣的保溫作用差,使熱量散失較多;加之冷氣流的下沉。使氣溫迅速下降。青藏高原許多地區的氣溫日較差都在30℃以上,是北半球從赤道到兩極氣溫日變化大最大的地區,日較差比赤道大一倍左右,比北極大十倍以上,人們夸張地形容青藏高原為“一年無四季,一天有四季”。巨大的晝夜溫差,對糧食作物營養物質的積累非常有利·白天。氣溫高,日照強,有利于糧食作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更多的營養物質;夜晚,氣溫低。糧食作物的呼吸作用被大大削弱,減少了對能量的消耗,有利于營養物質的積累。這樣低消耗、高積累,糧食單產當然就高。
④高原多夜雨,水熱配合好
青藏高原是我國著名的多夜雨地區,尤以雅魯藏布江谷地最為顯著,夜雨率達80%以上。其原因是高原上晝夜溫差很大,白天蒸發到空氣中的大量水汽,到夜間就會凝結,形成夜雨。白天晴,有利于糧食作物的光合作用:夜間雨,為糧食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承分,減少了那種白晝降水時的大量蒸發造成的水分損失,提高了降水的利用率。雖然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并不多(多數在150毫米—450毫米間),但由于夜雨的頻率高,旱情并不嚴重,這種水熱結合形式對糧食生產十分有利。
2.宜農荒地多,土地利用潛力大
青藏高原地廣人稀,每平方千米不足3人,是我國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區。青藏高原面積雖然高達250萬平方千米,但土地利用率卻很低,土地荒蕪嚴重。即使在人口相對稠密的雅魯藏布江流域,宜農荒地的比重仍然相當大。而柴達木盆地雖然地形平坦,四周河流較多,宜農地面積也不少,但仍然荒蕪嚴重。與我國東部農耕區比較,青藏高原巨大的土地潛力優勢十分明顯,這是青藏高原糧食生產發展和擴大的物質基礎。
3.地形有利于耕作
青藏高原雖然號稱“世界屋脊”,但其內部地形起伏和緩,“遠看是山,近看成”,平坦程度在我國四大高原中僅次于內蒙古高原,有利于耕作與管理。從長遠看,便于機械化耕作,還可緩解當地農業勞動力短缺的矛盾。
4.自然災害較輕,病蟲害少
青藏高原外有高大山脈環繞,內部地形比較閉塞,自然條件相對穩定,與同緯度其他地區相比,自然災害頻率偏少。如:高原上的降水較少,因而很少有洪澇災害發生。我國東部農耕區長期受病蟲害的困擾,而青藏高原上很少有大面積的病蟲害發生,原因是青藏高原的太陽輻射特別強烈,紫外線照射十分厲害。殺菌能力強;氣候溫涼干燥,也限制了粘蟲、赤霉病、銹病等病蟲害的發生和流行,有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和豐產。
5.工業污染少
青藏高原人煙稀少,茫茫高原工廠難覓,是世界上少有的未被人類污染的凈土,被聯合國評為“世界無公害四大超凈區域”之一。在污染嚴重,“綠色食品”倍受青睞的今天,青藏高原未被污染的獨特自然環境特別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無污染的環境下生產的糧食,肯定大受人們的歡迎,市場前景可觀,青藏高原完全有可能成為我國未來的“綠色糧倉”。
二、青藏高原發展糧食生產的不利條件
1.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
青藏高原生態系統類型多種多樣,生物種群豐富多彩,是我國、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有許多特有的、極具保護價值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是世界上僅有的獨特的生態環境系統和世界山地生物物種一個重要的起源和分化中心,其原始生態環境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但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卻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不可逆轉,其后果不堪設想。青藏高原的糧食生產,要符合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必須要建立一個強大的以生態科學和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支柱的生產體系。只能在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下發展糧食生產,千萬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要做破壞生態環境的蠢事。
2.熱量嚴重不足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雪峰連綿,冰川廣布,有“雪域高原”之稱。熱量嚴重不足是青藏高原發展糧食生產的限制性因素。在熱量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下,青藏高原的農業主要分布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如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在高寒地區發展糧食生產,溫室、大棚等現代密集農業技術是必不可少的。
3.水資源分布不均
青藏高原降水分布地區差異懸殊,從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東南部國境線上,雨量豐沛。年降水量高達2000毫米以上;柴達木盆地的西端,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僅15.3毫米。不少地區由于干旱缺水,土地荒漠化嚴重。在青藏高原發展糧食生產,要杜絕水資源的浪費,大力提倡使用滴灌、噴灌等節水技術。種植賴旱的糧食作物,走節水型農業道路。
三、青藏高原糧食高產的成功范例
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即有計劃、有目的地在青藏高原開展種植糧食作物的生產試驗。在海拔4100米的澎湃農場,1971年起即開始試種冬小麥,現在有的畝產已達到500千克,超過了全國冬小麥的平均單產水平。在柴達木盆地的諾木洪農場,15畝試驗田更是創造了畝產春小麥959千克的紀錄。在聶拉木縣青稞已種植到4900米的陽坡。出現過畝產500千克的高產紀錄。系列實驗證明,一般情況下,只要具備內地普通的施肥水平和栽培技術,青藏高原可單產小麥400千克,青稞250千克,豌豆350千克左右。可見,只要合理開發利用,青藏高原的糧食生產潛力是巨大的。
青藏高原神奇、獨特的自然環境,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禮物,我們應該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如果以科學發展觀指導糧食生產,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以優質高產取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青藏高原完全可以成為我國未來的糧倉。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