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自居,然而我國各項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卻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眾多非但不是我們的優勢,反而成了制約經濟增長的負擔。作為一種特殊的資源。人口具有生產性和消費性的雙重特征,這就決定了如果人口不經過開發,就只能作為消費者存在,不能轉化為資本。在生產活動中發揮作用。然而,人力資本的積累不是與生俱來的,要經過教育、培訓、投資等獲得,進而在生產中創造價值。只有當眾多的人口都選到一定的人力資本存量時。人口優勢才能轉化為人力資本優勢,促進經濟增長、社會進步。
一、人力資本理論與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一)人力資本基本理論
通常認為區域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在區域上的體現,即該區域內的人所擁有的體力、健康、資歷、經驗、知識、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總稱。從理論淵源上說,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威廉·佩蒂第一個明確地將人視為資產,并試圖估算其經濟價值。隨后,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首次明確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近代馬歇爾也指出:“一切資本中最有價值的莫過于投在人身上面的資本”。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力資本理論作為現代經濟學的一個獨立分支,系統地產生和發展起來。西奧多·W·舒爾茨在其論文《人力資本:一位經濟學家的觀點》中結合經濟增長問題的分析首次明確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闡述了人力資本投資的內容以及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明塞爾,從個人收入分配和勞動經濟問題的研究中進入人力資本領域,開創了人力資本的方法;加里·貝克爾更是將微觀經濟分析的領域擴大到非市場行為的人類行為及其相互作用的廣闊領域,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工具應用于人力資本投資分析,提出了一套較為系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框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后人力資本理論開始在理論和實踐上有了長足的發展。
(二)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一般認為決定經濟增長的要素主要有四個方面,即:地區經濟結構、區域性稟賦、人力資本和制度環境。而美國等國家經濟增長核算結果表明,按照傳統的計量方法,人均收入的增長率大大高于人均資本的增長率,即總收入的增長率高于資本與勞動等要素投入的增長率之和,于是形成了所謂的增長“余差”。但是目前許多學者主要將目光停留在區域產業、制度環境、區域政策以及政府行為上。而未對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給予應有的重視。于是就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在經濟增長中,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有著怎樣的支撐作用,如何發揮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等。
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土地、勞動力等自然資源是經濟活動的要素;工業經濟時代,自然資源、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是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地位凸顯,人力資本的積累,技術的進步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在某些情況下,即使不增加外生變量,也能實現經濟增長,這一驅動力就是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
首先,人力資本投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助推器。一方面,人力資本投資可以極大地提高人的生產力和創造力。為經濟增長帶來強勁的原動力;另一方面,較高的人力資本存量又是人類文明自身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投資越多。社會經濟發展越快。
其次,人力資本投資收益大于物質資本投資收益,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支撐。人力資本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與物質資本相比,更能推動和促進經濟增長。美國國民收入新增加的財富中有80%是由人力資本投資所提供的。只有20%左右來自物質形態。
第三,人力資本投資有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是經濟增長的可靠保證。它可以明顯改善勞動者素質,與物質資本結合起來創造財富,實現經濟增長:經濟的快速增長又可以提供更多的資金。正確處理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就可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加快經濟增長。
二、我國區域人力資本投資的聚類分析
(一)我國區域人力資本投資現狀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人力資本已成為有價值,最富有潛力的核心、關鍵資源,并成為最富增值效益的資本。然而,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極不平衡,區域人力資本投資也呈現出東高西低的顯著非均衡性。
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則人力本聚集程度高,反之則低。這種非均衡性是在長期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并對未來人力資本的區域分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由于人力資本開發過程需要的時間長。見效慢,而且開發的經濟效益難以直接量化,因此當決策者出于政績考慮的時候,往往在見效快、容易度量的物質資本投資上下功夫,造成了投資決策的短期行為,而這種短期行為的危害性往往在經歷了很長時間之后才會顯現出來,于是又進一步增加了克服這種短期行為的難度。
(二)我國區域人力資本投資的聚類分析
根據人力資本投資的凝聚結果,可以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為4類,第一類為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浙江、遼寧,說明這些地方人力資本投資水平都非常高;第二類為重慶、山東、福建、江蘇、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陜西、安徽、廣西、江西、山西、湖北、湖南、海南、河南、河北,這些地區的相似性很大,人力資本投資處于中等水平;第三類為云南、甘肅、青海、新疆、貴州、寧夏.第四類只有一個就是西藏。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比較落后。
根據經濟增長水平凝聚結果,同樣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為4類:第一類為北京、上海、天津,這三個直轄市的經濟最為發達;第二類為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屬于經濟較發達地區;第三類為福建、遼寧、河北、河南、內蒙古、重慶、吉林、黑龍江、湖北、四川、陜西、甘肅、安徽、湖南、山西、廣西、江西,主要是中西部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第四類經濟落后地區包括貴州、云南、寧夏、新疆、青海、海南、西藏。
結合以上兩個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區域經濟增長和區域人力資本投資具有很強的正相關性。經濟最發達的北京、上海、天津全部位于人力資本投資水平最高的第一類,廣大中西部地區人力資本投資水平相當,經濟實力相對于第一類而言也較為落后,但廣東、浙江、遼寧等省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力度較大。因而從經濟增長方面可以看出他們已脫離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圈子,但人力資本投資水平較低的云南、甘肅、青海、新疆、貴州、寧夏、西藏等西部省區經濟還比較落后。
三、對策及建議
據世界銀行測算,在依靠教育普及知識擴展、技術等帶來勞動者素質提高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中,發達國家為49%,發展中國家為31%。人力資本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被許多國家的經濟騰飛歷程所驗證。因此,要增加人力資本量,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優化區域人力資本配置,暢通培養、引進和使用人才的機制
要考慮區域人力資本的現狀(包括區域人力資本的數量、質量、結構以及人力資本的流動等方面),將人力資本的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確定區域主導產業人力資本需求結構,優化未來行業或部門人力資本配置,決定近期和今后較長時間內區域各類職業人力資本需求數量和質量。
(二)加大區域人力資本開發力度,提高人口素質
盡快完成在全國城鄉普及九年義務制教育目標,實現基礎教育的全面覆蓋,大力提高各層次教育的質量。同時強化職業教育培訓。使職業教育培訓在人力資本開發方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完善區域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
圍繞人力資本的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制定出相應的人力資本政策、改革創新人事制度和勞動就業政策,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變成人力資本優勢,為實現經濟增長提供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