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產業結構指國內生產總值依據產業部門分類,將21個產業部門按照農業、工業、服務業進行三次分組所形成的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經濟運行規律揭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呈直接相關關系。一般說來國民收入處于貧困溫飽階段,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一、二、三特征,國民收入處于小康階段,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二、 、三或二、三、一特征:國民收入處于富裕階段,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特征。當前,柴達木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3:61.8:l6.9,呈現二、三、一的特征。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進步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健全和完善相互支撐的產業體系。促進海西經濟和諧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一、海西產業結構發展現狀
1.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生產能力逐步提高。種植業在穩定基本農田、優化品種、提高糧食單產的基礎上,擴大了蔬菜、飼草、中藏藥材、薯豆、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蔬菜、藥材產量分別增長6.5%和80%。畜牧業畜種畜群結構進步優化,2005年全地區第一產業生產總值44.68億元,2006年為47.37億元,增加了6.0%。
2.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積極推進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使資源開發實現了由低水平、小規模向高水平、大規模方向轉變,由點到面全面擴展,由單一開發和原材料輸出型向聯合開發和綜合開發精深加工型轉變,由單一投資主體向多元化投資主體轉變。確立了四個各具發展優勢和特色的工業園,即由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冶金三個工業小區構成的格爾木工業園,以發展鹽堿化工為主的德令哈工業園,以發展煤化工與鹽化工為主的烏蘭煤焦化工業園,以構建能源、煤化、鹽化產業鏈為主的大柴旦工業園。2006年全州22個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71.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63.8%。2006年實現全地區工業增加值118.53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工業成為拉動柴達木地區國民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
3.第三產業增速加快,發展勢頭強勁。隨著青藏鐵路、100萬噸鉀肥和澀-寧-蘭天然氣長輸管道等國家重大項目和一批資源開發、基礎設施、生態環境、農牧水利等項目的開工建設,帶動了全州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貿物流、文化娛樂、飲食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技能培訓、廣告、信息服務、家政服務、社區服務、旅游、中介等行業也正在興起。2006年,全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35.38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二、海西產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1.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十一五”以來,海西第三產業有了較快的發展,基本形成傳統行業與新興行業相結合,勞動密集行業與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相結合,為生產服務的行業與生活服務的行業相結合的第三產業發展格局,但存在層次水平不高,領域不寬,新興服務業比重低,農村牧區服務業發展滯后,對第一、二產業的支撐作用及對消費的促進作用不強等問題。交通、通訊、金融保險、房地產、商業、科技開發、信息咨詢服務業較落后,制約了工農業生產的增長。
2.農牧業的產業化程度低,基礎地位脆弱。近幾年,雖然圍繞“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這一目標,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但由于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基礎薄弱,設備落后,經濟效益差,市場競爭和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農畜產品流通格局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農產品的產、供、銷嚴重脫節,農牧業生產表現較大的盲目性。一些市場看好的大宗農畜產品由于農戶經營分散,無法形成競爭優勢,綜合效益低下;市場發育程度低,市場信息不靈,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不配套:農畜產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產品的附加值低:農牧業生產的科技含量較低,手段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方式。
3.資源綜合開發能力較低。目前,柴達木資源開發和工業發展仍存在著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環等問題,突出表現在綜合利用水平低、開采方式粗放、循環利用率低、產業鏈條短、資源和能源消耗大、資源組合優勢難以有效發揮等方面。受地質勘查工作滯后以及資源配置方式的制約,我可供市場配置的資源,特別是市場急需的大宗資源已十分缺乏,采掘挖礦的路子已基本走到盡頭。但是精深加工的關鍵技術和工藝尚未取得大的突破,石油天然氣、鹽湖化工、有色金屬的開采和綜合利用方面還存在大量的技術難題,缺乏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和保障。現有工業關聯度小,相互滲透和促進作用不明顯,產品的內部消化能力弱,沒有形成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和可持續的發展格局。
4.科技創新力不足。地區大中型企業中,僅有一半的企業開展科技活動,小型企業中開展科技活動的更少。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投入科技活動經費不足,尤其用于新產品開發的經費嚴重不足。科技人才更是缺少。人才、資金的短缺導致工藝落后,科技力量薄弱,產品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創新的品牌不多,缺乏市場競爭力,成為柴達木資源型經濟難以做大的主要原因。
三、海西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對策建議
1.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強對第一、二產業的支撐能力。“十一五”期間,要把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作為海西產業結構調整的著力點,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優化結構為重點,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重點發展與柴達木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資源開發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優先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以及科技、教育等具有全局性、先導性影響的基礎性行業。以改善海西投資和發展環境;繼續發展商業物資流通、飲食、服務和市政服務等傳統行業,加快發展旅游、技術、中介服務、社區服務等新興行業,逐步形成與第一、第二產業相互協調、布局合理、支撐能力較強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2.加快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強化農放業基礎地位。一要強化、扶持龍頭企業。要通過產業化推進,龍頭企業帶動,提高農牧民的組織化程度。二要強化基地建設和訂單農業。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以農畜產品基地為依托。充分發揮訂單農業的市場導向作用和保護農牧民利益的作用,促進農牧民增收。三要培育和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通過農牧業結構調整,實現規模經營,建立起提供優質品種、技術服務和進行產品銷售的多種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探索“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牧戶。的新形式,并使之成為農牧業產業化的基本模式。
3.推進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加快發展循環經濟。依托已有的基礎和優勢,對資源進行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和循環利用,既是構建循環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途徑。要加快資源由單向開發向綜合開發利用轉型,延長產品的產業鏈,增加資源開采的附加值,實現資源開發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加快構建、延伸油氣化工、鹽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屬及其相互結合的產業鏈,提高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促進各種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努力提高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推廣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經濟增長模式。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合理利用水、土地、礦產等自然資源,提高共生伴生資源、再生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水平,推行“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循環發展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資源和生態保護的生產方式,確保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大力推廣節能降耗生產技術工藝,加強對能源、原材料、水資源等的消耗管理,推進尾礦、廢棄物的交叉利用和綜合利用。要科學配置產業布局,組織合理的工業鏈,大力推廣資源利用率高及污染少的清潔生產技術,創建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4.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一是堅持自主開發、委托開發和引進消化并重,以解決制約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為重點,進一步增強技術創新能力。選擇對經濟社會發展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領域進行技術攻關,重點加強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石油天然氣開發、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融合等關鍵控制性技術研發力度。積極開發、引進和應用新技術、新工藝,促進煤炭、建材、金屬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優化產業、產品結構,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傳統產業與新技術的對接。支持重點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推進產學研聯合,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部門協同、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大科研投入,逐步提高科研開發費用占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加強產業政策與科技政策的協調配合,鼓勵技術引進,建立有效的技術消化吸收、儲備和再創新機制。二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以推進企業信息化為切入點,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流程,實現管理方式的網絡化、決策支持的智能化、經營管理的規范化。
5.加強人才資源開發,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供智力保障。一是樹立全新的人才資源開發理念。營造本地人才隊伍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使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重技術創新的共識,以適應產業結構優化的需求。二是立足本地實際,加強人才資源的能力素質和道德素質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一批具有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專門人才。三是建立健全人才開發的市場運行機制。必須完善人才開發的激勵機制,完善以市場為核心的用人機制,發揮市場合理配置人才資源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才開發的良性運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