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了小學我就變成小胖墩了。不到一米三的個子,卻八十多斤的體重。由于我胖,從上學起就經常有同學叫我“豬”啦,“胖姐姐”啦……有一次,比我高一年級的張東竟然當眾叫我“芋頭”。“你叫姜鈺彤,鈺彤,鈺彤——芋頭,芋頭,不就成了“芋頭”了嗎?你本來就像芋頭!”(敘述自己因為胖,被同學譏笑,還被取了外號。)
不止這些,我這個名字還引起了一次誤會呢。(這是一個過渡句。)前年4月里的一天下午,李敏到我家玩。送走她以后,我聽到李敏在窗外叫我的名字,就打開窗應了一聲,問:“有事嗎?”“沒有啊。”李敏說。“你不是在叫我嗎?”“沒有。”那誰叫我了?我納悶起來。李敏想了想,指著身旁的一位大姐姐,說:“哦。剛才,蔡萍姐姐問我去哪兒了,我說‘我去找姜鈺彤了’。 蔡萍姐姐沒聽清,說:‘你去找垃圾桶干啥?’我說:‘我去找姜鈺彤了。’ 她這才聽明白。”(敘述關于名字的一次誤會,說明自己名字取得不怎么好。)
其實我的名字是我姥姥費了好大心思給我起的。(這也是一個過渡句。)由于我爸爸姓姜,媽媽姓于,而“鈺”和“于”同音,再說了,“鈺”還是寶物的意思呢!姥姥說我出生時皮膚可好了,白里透著紅,于是又取了一個“彤”字,既是反映我出生時的膚色,更是希望我不管在學習上、生活上,還是將來都能紅紅火火。(敘述名字的來歷。)
為了不辜負爸爸媽媽對我的期望,也為了不讓同學因為我胖而笑話我,從三年級起,我在各方面都很努力:我提前預習功課,課堂上專心聽講,大膽發言,課后認真寫作業;在家里,我不惹爸爸媽媽生氣,還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我喜歡畫畫,四年級下學期,我在區、市、省的繪畫比賽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對工作的認真負責也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肯定。現在同學們不再有人叫我“胖姐姐”“芋頭”或“豬”了。人們都是響亮地叫我的學名——姜鈺彤。(水到渠成地交代事情結果,照應題目。)
總評:
全文圍繞著“名字”展開:先說因為胖被人取了外號;再說名字和“垃圾桶”諧音引起的誤會;然后寫自己真實名字的來歷和含義;最后寫自己通過努力取得了成績從而贏得了尊重,叫響了大名。小作者以“名字”為線索娓娓道來,行文跌宕起伏,條理分明。文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小作者追求上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