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至8月,我有幸參加了由中國國家檔案局和美國密歇根大學本特利歷史圖書館聯合組織的第四期赴美檔案現代化管理方法研修班。下面我從多個角度來回顧在美國的所見所聞及感受。
我們的首站是密歇根大學。密大位于密歇根州的安·阿伯市。大學沒有圍墻,與市區沒有分界線。密大的本特利歷史圖書館是該校19所圖書館之一。1935年建立,其名為圖書館,實際行使的是檔案館的職能。圖書館由三部分組成:密歇根歷史館藏。大學檔案與記錄項目庫,查閱與利用服務,從她建成到現在已經70年了。圖書館里積累了大量反映州歷史和校史的館藏。包括超過3萬英尺的檔案和手稿、6萬卷冊的印刷品、150萬張照片和其他的視覺材料以及超過一萬張的地圖。利用者包括密歇根的市民、大學生、教員、工作人員、已畢業的校友、行政官員、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和其他對歷史感興趣的人。經過工作人員數十年的努力,這里已經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在線查詢系統,很多館藏都以網上展覽的形式予以公布。可以對利用者需要的材料進行數字印刷和高分辨率的掃描。
第二站是華盛頓。在此參加了美國國家檔案學會的年會。美國國家檔案學會的年會是美國檔案工作者每年一次的盛會。本次年會在華盛頓召開。來自全美各州以及世界各地的檔案工作者7000多人齊聚在希爾頓飯店來共同探討本行業年度最關心的課題。首先由美國國家檔案學會主席在全體會議上發言,對一年的學會工作做出相應的總結和對今后工作的展望。接下來同時舉行很多不同主題的分會,與會者可以有選擇地參與自己關注課題的分會議。學會探討的問題非常多而且與當前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連。比如:檔案的高級鑒定,錄音檔案管理介紹,檔案手稿存貯所的安全。20世紀視覺材料的保護,關于檔案展覽的介紹,元數據和數字化客體,公眾意識和宣傳,非裔美國人歷史的保存,檔案學院對美國檔案職業的影響,災難預防和重建——新奧爾良颶風對檔案的影響,21世紀博客對檔案工作者的意義,等等。每天晚上七點到十點的冷餐會給與會者創造了良好的交流氣氛,同行、老朋友相見互相拍著對方的肩膀親切交談。本特利歷史圖書館組織的冷餐會更像是密歇根大學校友在華盛頓的聚會。包括我們30名中國檔案工作者在內大約有一百多人參加了此次聚會。大家的興奮洋溢在臉上。連館長布洛恩先生都不由得多喝了兩杯,與校友們擁抱致意。
第三站是耶魯大學。耶魯大學現在全美大學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可以算得上是全世界學子心中的圣殿。耶魯的圖書館系統也是北美第二龐大的系統。一共擁有近一千一百萬卷的藏書。手稿與檔案館是耶魯大學眾多的圖書館之一。從名稱上可知,這里行使的是檔案館的職能。該館保存了6萬英尺(11,5萬件)檔案材料。一半是手稿,一半是學校的檔案。手稿包括個人文檔,非耶魯的組織記錄、日記、信件、照片、家庭錄像以及未發表的書面材料、講話等。學校檔案包括一些負責人的材料、章程、委員會材料、學校財務狀況、年度報表等等。館藏內容有外交和國際關系、公共政策發展、政治及社會評論、法律史、建筑史、拉美殖民史、“非洲一殖民和獨立”等。美國所有的檔案館都有一個共同的定位,那就是公共服務。耶魯大學每年大約要接受5000個查詢請求。這些查詢有一半是來自耶魯大學之外的。館藏發展(檔案收集)手稿是檔案館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做好這項工作,才有源源不斷的檔案入館。像美國的其他檔案館一樣,耶魯的大量檔案也來自于捐贈。檔案工作者要與捐贈者進行溝通和交流。既要滿足捐贈者的要求(包括對材料開放時間的限定、研究對象的限定、公開發表的限定等),又要使這批檔案盡快進入到利用環節,檔案工作者就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做好這樣的協調工作。館藏檔案保管也是手稿與檔案館的重要工作之一。該館80%的藏品放在距離耶魯大學30分鐘車程的一個小鎮上,根據利用者的需求每天有專車兩次往返于兩地。為了維系和發展檔案館的工作,缺少經費是不行的,因此檔案館也需要一部分工作人員來負責申請、接受政府撥款和獲得民間捐贈,
時光是短暫的,記憶卻是恒久的。赴美學習的時間雖然有限,但是學習內容、情景和相處一月的師友總難忘懷,將給我做好新時期的檔案工作增添新動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