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阿密風云》還在等著審查,大洋那邊的朋友已經先睹為快。在MSN上問好看么,友答,不咋的。遲疑一下。還是忍不住小心翼翼問,那鞏俐呢,演得如何?——這幾日雖然未及睹真顏。看美國人的導演和媒體,早是好評如潮。心里知道,同胞的看法,多半兩樣。果然,朋友斷然道,當然沒有美國人說的那么好。
還是不出所料。迄今為止,鞏俐無論是在墻內還是墻外開花,結果總是在墻外紅的,逃不掉被媒體熱捧而受大眾冷落的待遇。
因為在中國人眼里,她不大漂亮。她一炮而紅,多少人不服氣不得而知,反正當年圍著“中戲”轉的圈子廣泛傳言說,鞏俐要不是相貌平平,哪能全須全尾地落在張藝謀手里一心一意拍戲,因為那些漂亮的表演系女孩子,早被導演系的追去做了女朋友。
也不能全怪大眾刻薄,隨便找出中國人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女標準形容詞,蛾眉,杏眼,櫻桃小口,肌膚勝雪,嬌小玲瓏……鞏俐好像哪條也不沾邊,甚或背道而馳。再說,中國人推崇美女總得有些柔弱、鞏俐有點太健康了。
可是西洋人的看法、全然兩樣。鞏俐剛走紅的年代,我陪一位西歐的駐華大使吃飯,席間閑聊中這位閣下兩眼放光曰:她太美了。用的是贊美女人容貌的最高形容詞Beautiful。前面加Extremelv(極端地)閣下說得極端真心,我聽得極端困惑。
其時的上司倒是一語道破天機:他們看中國人,可不就喜歡黃皮膚小眼睛么,皮膚再白眼睛再大,能跟正版的白種人比?
漸漸熟悉西洋人的思維方式,才了解此言確不虛。他們愛的中國女人,眼睛不能太大,但要黑亮有神——西洋男痛恨女人戴眼鏡,皮膚絕不能白,頂好是黃黑的,個子要高,骨架要大,身材要勻稱,胖瘦的伸縮性倒可以大些。鞏俐實在符合所有的標準。而且鞏俐有點火辣辣的,在國人眼里不符合美女要含蓄的傳統要求。卻是西洋人的意外之喜:中國人還有如此風情。加上鞏俐大牌的星光,更晃得他們睜不開眼。
國人也漸漸習慣西洋人對鞏俐的追捧。倒是來中國的西洋人,對另一個人大惑不解了。
此人即大山,一個在中國人眼里地球人都知道的明星。
在中國,至少在北京,實在一不留神就可以看到大山的影子。比如某日去一趟大書店,一上滾梯,照片上的大山就撲面而來地沖著我笑。
大山老家加拿大和老家近鄰美國的記者們,一定如我一樣受了視覺刺激,時不時地要來篇文章議論一下“大山現象”,篇幅還都不短。
在他們筆下,這個叫做馬克·羅斯韋爾(這才正經是大山的名字,爹媽給的)的家伙,40歲,六英尺,金發碧眼,年齡身高體重長相都是一副標準的中產階級中規中矩樣,作一個下屬或上司都不錯,也是挑丈夫或女婿的好人選,可是哪來的明星相?無論如何想不通中國人這是唱的哪一出。連馬克的媽媽,都大惑不解:兒子何以能在中國家喻戶曉?!
西洋人當然不懂,在中國人眼里,大山就是外國人的代表。中國人內心認定的外國人,說得直白些。就是白色人種,連中國小女孩的玩具,不是都統稱“洋娃娃”么。雖然家喻戶曉,我敢擔保至少一半大山的“粉絲”并不了解他是加拿大人。中國人要看的西洋人,關鍵是鼻梁要高,眼睛要大,黃頭發最佳,黑頭發也無妨——參看洋娃娃的模樣兒,誰在乎國籍。
據此,大山迎合了國人,特別是女性國人的審美標準。國人是不會像西洋人一樣以肌肉男為帥哥的,那樣太猛太魯太具威脅性。還是溫文一點好,大山就恰如其分地戴了一副眼鏡。有他身為西洋人帶來的距離產生美的效應,又多出一份摸得著似的親近感。
大山當年來中國是學中文來的,有一個正經八百的中文名字叫做路世偉。大山不是愛稱,甚至不是藝名,而是他身為留學生參加演出的小品里頭一個角色的名字,一名刻苦攻關晚歸而被老婆關在門外的書呆子丈夫。他那輪廓分明的西洋人長相,令原本表現木訥的各色言行由不得地夸張起來,而與眾不同地令人捧腹。
于是,“大山”不逕而走了。大山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讓好萊塢那些沒頭腦帥哥生氣去吧。
無論國門內外,有一個事實是肯定的:俊男美女總是少數。鞏俐在中國人眼里一般,大山在西洋人眼里也平白些。可是在自己人眼里好看的一定是小眾,在外人看來,這種平凡長相不單是異國情調,并且具有廣泛代表性。
所以鞏俐是西洋人審美觀刮到中國的風暴,而大山則是中國人審美觀的絕地大反攻。
有些差異永遠是差異。鞏俐和大山,是西洋人眼里的中國和國人眼里的西洋的最佳注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