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漢畫中的星宿圖很多,但有的是一塊石頭刻滿了星斗象征著天空,很難指出這些星斗的名稱。也有的星辰之間有準確的連線,有的星象附近刻有人物或動物的形象,圖解式地說明了屬于哪個星座和星宿、星名,反映了當時在天文學(xué)方面的成就。

我國傳統(tǒng)的星象名位是以二十八宿為基礎(chǔ)的。古人為制定歷法,把天體赤道附近分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以恒星為背景同,月亮每二十七天多一些可以在天上運行一周,為一恒星月,這樣月亮晚上在天上等于“住”一個地方,也就是一宿,每一個月要換住二十八個地方,叫做二十八宿,即《呂氏春秋》所說的“明纏二十八宿”,這就是二十八宿的由來,古人把周天二十八宿又劃分四個大區(qū)域,《史記-天官書》和《漢書·天文志》把這四大區(qū)叫做“四官”或“四宮”,并以四方之神命名為四大星座。這四方之神是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在南陽漢畫中唐河針織廠西漢墓頂上的四神圖像是象征性的,并沒有星宿,只是和象征性的星圖在一起,可能是代表天體四宮。這四大星座。每個星座包括七個主要的星宿,共二十八宿。南陽漢畫像石中的天文圖像為我們了解漢代二十八宿之說提供了最好的圖解。
漢畫中的蒼龍星座,刻有一條生動的龍,從頭到尾有十九顆星,龍頭上方有一輪明月。我們知道,蒼龍星座包括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在畫像石的蒼龍星座上幾個主要星宿都有。畫像石上龍頭前后有二星為角宿,《史記·天官書》注云:“左角為理。主刑,其南為太陽道;右角為將,主兵,其北為太陰道也。”對角宿二星說得清清楚楚。龍腹之四星連線成弧形,為亢宿。龍軀后部有兩個星連線分別在身兩旁是為氐宿。龍尾上有八星連線成橢圓形為尾宿,尾宿為九星,因這第九顆星較小,而且與第八顆星重疊近半,也許古代工匠忽略了它,故圖中未刻上。另外,龍頭上有一輪明月,這很有意思,似乎表明月球運行從二十八宿第一宿即角宿開始。

漢畫中的白虎星座,刻有一只猛虎,張口翹尾,非常生動逼真。虎頭前有六星,橫直三星連線在上面,豎直三星連線在下面,虎腹下排列三顆大星。白虎星座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畫像石上的白虎星座雖未刻全七宿,但抓住虎頭上的參宿,使人看去一目了然。其橫三星為參宿中的衡石。豎三星為它的輔星伐,《史記·天官書》云:“參為白虎。三星直者,是為衡石。”孟康注曰:“參三星者,白虎宿中,東西直似稱衡石。”說明參宿是白虎星座中的主要星宿。
另外,南陽漢畫中有兩幅圖像很有意思,圖中七星連線為橢圓形,中間有一只兔子,另圖中有九星,其中九星連線為圓形,一星在連線外,中間也有一只兔子,二星圖為一星宿,刻時稍有差別,從形狀看,我們認為是白虎星座中的畢宿。《史記·天官書》注索隱引《爾雅》云:“濁謂之畢,”孫炎以為“掩兔之畢,或呼為濁,因名星云。”又《正義》:“畢八星,日罕車,為邊兵,主戈獵。”毛萇注云:“畢所掩以兔也。”與圖像相符。
朱雀星座在南陽漢畫像石中還未發(fā)現(xiàn)準確的圖像,但在一幅表示日月同輝的圖像中有一個八星連線的星宿,對照天文圖近似柳宿。柳宿是朱雀星座中井、鬼、星、柳、張、翼、軫七宿之一。
玄武星座在南陽漢畫像石中也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圖像,但發(fā)現(xiàn)屬于該星座斗、牛、女、虛、危、室、璧區(qū)域里女、虛二宿。女宿形狀為不規(guī)則的四連星,中間刻有一跽坐女子,虛宿在牛女二宿之間,白虎首上方為二星橫連線。
牛郎星是著名的一等亮星,它位于銀河的東岸,與織女星遙遙相對,又名河鼓三星,即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扁擔(dān)星”,好似牛郎擔(dān)著兩個孩子去追趕織女,還名牽牛星。《史記·天官書》注云:“河鼓三星,在牽牛北……自昔傳牽牛、織女七月七日相會,此星也。”這段話出現(xiàn)兩個“牽牛”,前一個“牽牛”當然是指北官玄武中的牛宿,后一個牽牛則十分清楚地指出是織女“七七相會”的牛星。其實把河鼓三星稱為牽牛,古書上早有記載,《爾雅》有“河鼓謂之牽牛”,孫炎注:“或名河鼓為牽牛也。”總之,從文獻上看,古人把牛郎、牽牛、河鼓三者視為一物,而圖中的右方,有一人(牛郎)牽一牛,其上三顆橫連星(河鼓三星),文圖對照,完全一致。
圖的左下角,如上述畫的是北官玄武中的女宿,為什么不畫織女星而畫織女四星呢?這也許是此畫的作者把牛郎、織女與北官玄武中的牛、女宿相混淆的結(jié)果。
織女星是著名的亮星,它與兩小星組成>形,這也早已被漢代人所認識。如山東響堂山郭氏墓石祠中就有一幅織女圖,在織女頭上畫八形的三星,以示人物的身份,南陽畫像石中其他兩幅天象圖,雖未畫人物,但織女的畫法也是同樣無誤。

北斗七星自古以來就引人注目,因為它不僅是人們夜間辨別方向的座標,而且人們根據(jù)它的變化掌握季節(jié)轉(zhuǎn)換的規(guī)律。《鶻冠子》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為了便于觀測,古人把北斗七星中每一顆星都命了名,《春秋,運斗樞》云:“第一天樞,第二璇,第三璣,第四權(quán),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六為杓,合而為斗,居陰布陽,故稱北斗。”山東嘉祥漢武開明墓石祠畫像中有北斗星(《考古》1956年第2期),斗魁中有一天帝乘車,《史記·天官書》云:“天槍壓星在北斗杓東,一曰天錢,天之武備也。”斗柄上方有一星為相星。可見南陽漢畫像石上的北斗星的連線和附近星位是相當標準的。
同北斗七星很相似的勾陳六星,口中還有一星,和天文圖完全一樣。勾陳在北極為天樞,《晉書·天文志》云:“北極五星,勾陳六星,皆在紫鉤宮中。”又《隋書·天文志》云:“勾陳口中一星,日天皇大帝。”南陽漢畫像中的勾陳星象圖反映了漢代對星座觀測的準確性。
與勾星同一幅的又有六星連線呈下字形,這一組星近似太微左垣。這六星的名稱,豎直三星為東上將、東次將、東次相,橫直三星為進賢、東上相、左執(zhí)法。
另外,在南陽漢畫石中還有不少星象,有的很難確定它的星名,但有的與天文圖對照可以看出古人所表現(xiàn)的星名和星位。如天星、敗瓜星、匏瓜星、車府星、軍市星等。還有一幅圖中在天星兩旁各一顆拖著長尾巴的星象,這是彗星的圖像。查我國古代文獻中記錄彗星出現(xiàn)次數(shù)很多,并認為是不祥之兆。這幅圖像可說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彗星實錄圖像。
(作者單位:河南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