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謝倫伯格在1956出版了英文版本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中提出文件與檔案兩種價值以來,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論發表就一直蔚為壯觀。其中尤以1983年黃坤坊等翻譯的中文版對中國檔案理論界影響最大。筆者通過對譯本和相關檔案教材學習,參考傅榮校的《關于檔案價值研究》、《論謝倫伯格的理論貢獻》及相關論文,結合自身學習經歷,對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存在的困惑進行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公共文件公共檔案 雙重價值
1 檔案學教材中的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論
筆者主要截取了《外國現代檔案管理教程》和《檔案學概論》中關于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的論述。
1.1 《外國現代檔案管理教程》中有關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的論述
該書第13頁至14頁寫到“文件的價值由于其利用對象不同可分為兩種:第一價值,即文件對形成機關價值;第二價值,即文件對非形成機關和個人的價值。謝倫伯格在《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一書中提出:‘成為公共檔案的文件有兩種類型的價值:對原機構的原始價值,對于其他機構和非政府使用者的從屬價值。’這里的‘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分別等同于‘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
該書第21頁至22頁寫到“……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的‘雙重價值論’就很有代表性。在他看來,文件首先具有對形成機關的原始價值,即上節所述第一價值。它包括行政管理價值、財務價值、法律價值和科研價值。其次,文件具有對其他機關和個人利用者的從屬價值,即上節所述第二價值。它包括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統稱檔案價值。”
“……這兩種價值形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地進行著有規律的變化,即文件的第一價值逐步遞減,第二價值逐步遞增,最終實現第一價值向第二價值的轉化……”
1.2 《檔案學概論》中有關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的論述
該書是檔案學的核心教材之一。也是面向21世紀檔案學的系列教材之一,該書第42頁至43頁介紹檔案的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
“根據檔案的主體不同,可分為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
“文件雙重價值學說是由美國著名檔案學家謝倫伯格提出來的,他認為,文件的第一價值是文件對其機關的價值,它是文件的原始價值,包括行政管理價值、法律價值、財務價值和執行價值;文件的第二價值是文件對其他機關和個人的利用價值,又稱從屬價值或檔案價值,包括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我國將這一理論用于研究檔案價值,提出了檔案的雙重價值說。所謂檔案的第一價值,是指檔案對于其形成者所具有的價值,其價值的主體是檔案形成者;第二價值,是指檔案對社會即除檔案形成者之外的其他利用者所具有的價值,其價值主體是非檔案形成者。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的劃分體現了檔案具有對機關的作用和對社會的作用的雙重性及過渡性……”
2 《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中有關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的論述
筆者由于種種因素無法得到謝倫伯格英文版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只能借助黃坤坊等1983年翻譯的中文版。
該版本的第22頁“……這就是說,成為公共檔案的文件有兩種類型的價值:對原機構的原始價值,對于其他機構和非政府使用者的從屬價值。”
第36頁“前一章曾經談到,公共文件具有兩種價值,即對原機關的原始價值和對其他機關及非政府方面使用者的從屬價值……文件原始價值的評定應由文書工作者和其他的機關官員負主要責任。機關官員保存文件是為了供行政、法律和財務方面的現行使用……”
第144頁“在給我所指的公共文件下定義時,我曾經說過,這種文件具有兩種不同的價值,即對原機關的原始價值和對其機關與私人利用者的從屬價值……不可否認,公共文件移到檔案機構之后,政府還要繼續進行最重要,最經常的利用。然而,公共文件之所以保存在檔案機構,是因為它在現行效用消失后,仍然具有長期的保存價值,而且是因為它對其他利用者而不是現行利用者有價值……”
第150頁“……因此,公共文件具有兩種價值,即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
3 筆者對上面論述的幾點困惑
筆者通過對以上論述的比較,結合自己學習,有以下幾點困惑:
3.1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是否相同
依據翻譯中謝倫伯格的論述,他認為,文件具有兩種價值,即對原形成者的原始價值和對社會利用者的從屬價值。同時,他又指出公共文件又具有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證據價值相對于原始價值,而情報價值相對于從屬價值,但他沒有說明文件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抑或檔案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而我國檔案學界普遍把文件的雙重價值即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分別等同于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把文件的從屬價值認為是檔案的雙重價值,即認為檔案雙重價值為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在檔案理論界稱之為檔案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事實上,我國檔案界扭曲了謝倫伯格的觀點。如果我們通讀中文版本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就會發現其在闡述文件與檔案價值時也是不嚴密的,比如文件的“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與“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就十分令人困惑。我們從文件轉化為檔案的客觀事實可以知道: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是始終存在的,即隨文件與檔案產生而產生和消亡而消亡,檔案的雙重價值也是指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而《外國現代檔案管理教程》和《檔案學概論》都認為文件具有雙重價值,但當文件成為檔案時,檔案只具有從屬價值,即檔案價值。如《檔案學概論》認為,“文件的第二價值是文件對其他機關和個人的利用價值,又稱從屬價值或檔案價值,包括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這種論述使讀者認為文件成為檔案后,對原形成者不具有價值。這種觀點忽視了文件與檔案的本質關系,“文件是檔案的前身”,文件成為檔案后,它的本質屬性未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對原形成單位的價值會凸現的:同時也與文件生命周期理論和文件連續體理論相矛盾,這是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文件只要存在,即使成為檔案,仍然具有原始價值。并且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的轉化同文中的“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形成了一種自相矛盾的結果,因為價值相互轉化了,第一價值就變為第二價值,第二價值變為第一價值。
鑒于此,筆者認為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本質上都是針對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的,只是具體在作為文件或檔案時價值的表現側重點不同和在不同階段的價值的不同而已,而我們不能因此就形而上學地認為文件與檔案的雙重價值不同。
3.2 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是否分別等同于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提法是否科學
同樣依據翻譯本中謝倫伯格的論述,他并沒有劃分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參照傅榮校的論文,可知在謝倫伯格的論述中第一價值為“primary value”、第二價值為“secondary value”,參照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第四版增補本):“primary作定語,(在時間上或發展順序上)初始的,最早的”,而“secondary翻譯應參照primary的為從屬的”。通過對中文版本的閱讀,筆者認為,“primary value”和“secondary value”最合理的翻譯應為“最初(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而譯為“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抑或“主要價值”和“次要價值”都是不科學的。傅榮校也認為,“……然而,在我國檔案學理論研究中,要認真追究一下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是在文件基礎還是檔案基礎上闡述的,答案就有些模糊了。而且這里還涉及到一個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是‘國產貨’還是‘舶來品’的問題。”其實關于文件與檔案的“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稱謂完全是由我國提出的,張斌在其《檔案價值論》一書中指出:“檔案的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是由我國檔案學家正式提出的,但是其雛形應是美國的T,R,謝倫伯格論及的檔案的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因而我們的教科書把其劃分為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出現了具有中國氣息的文件和檔案的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理論。并且《外國現代檔案管理教程》這樣論述“……第一價值逐步遞減,第二價值逐步遞增,最終實現第一價值向第二價值的轉化……”。這就出現問題了:這兩者的依據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它們內涵與外延如何?……
更讓筆者感到困惑的是,傅榮校在其《論謝倫伯格的理論貢獻》論文中的觀點發生了根本改變,他認為“第二,謝倫伯格認為應當根據文件的價值進行檔案鑒定工作,并把公共文件價值分為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第一價值即體現形成文件的初始目的,這主要從為行政管理、法律、財務、執行(Operating)價值中體現出來;第二價值即文件產生的從屬價值,也稱檔案價值,它分為證據價值和情報價值兩種。他這種價值區分思想已經被各國檔案界廣為理解和接受了,因而,謝倫伯格的名字必定會與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概念一起永遠會被檔案界記住。”其觀點與教科書如出一轍,與其在《關于檔案價值研究》中的論斷截然不同。筆者很是困惑
此外,“第一”和“第二”在概念的表述上也易使人產生誤解。誤認為第一價值更重要,而第二價值次之;抑或認為第一與第二只是簡單的排序,還有第三、第四等等,這就會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的疏漏。同時,第一價值與第二價值不是規范的檔案術語,而且這種稱謂與檔案價值擴展律相違背,更忽視了文件與檔案價值的辨證關系。
4 關于困惑的探源
《檔案學詞典》在我國檔案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但在其中,也把第一價值和原始價值,第二價值和從屬價值作了如下模糊的解釋:“第一價值:檔案對于檔案形成者所具有的利用價值。檔案對于檔案形成者(機關)的首要作用和必須首先歸檔案形成者(本機關)所有和利用的思想,在我國,曾三于1961年首先提出”;“原始價值:亦譯‘第一價值’。文件對其形成機關的使用價值。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首次提出并使用此概念”;“第二價值:檔案對于檔案形成者以外的組織或個人所具有的利用價值。檔案對于檔案形成者(機關)以外國家、社會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檔案最終必須歸檔案館保存的思想,在我國,曾三于1955年首先提出”;“從屬價值:亦澤‘第二價值’。文件對其他機關和個人研究者的使川和研究價值。又稱為文件的‘檔案價值’。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首次提出并使用此概念。”傅榮校認為此種解釋存在三個疑點:“一是第一價值和原始價值,第二價值和從屬價值是否一回事?二是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是文件價值的兩種形式還是檔案價值的兩種形式?三是第一價值、第二價值概念,是國外引入的,還是我國自有的?(但在傅榮校《關于檔案價值研究》的論文中完全認同了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
但筆者認為,《檔案學詞典》的解釋同《外國現代檔案管理教程》和《檔案學概論》觀點也如出一轍,且更模糊,更令人困惑。它直接把第一價值和原始價值等同,把第二價值和從屬價值等同,它認為:文件與檔案都有雙重價值,即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但文件與檔案的雙重價值不同;檔案只具有文件價值的第二價值,即文件的從屬價值,它認為檔案對原單位沒有價值;甚至還誤導我們認為文件與檔案的雙重價值是由我國最早提出的。筆者認為,從真正便于理解、學術交流和實際研究工作的角度考慮,我們應把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提法取消,規范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的提法,并著手建立起科學的檔案術語體系。
誠然,曾三同志在五六十年代有過與謝倫伯格相類似的思想,這只能說明檔案學研究有一種殊途同歸的理論現象。但他們兩個人在說法上畢竟還是有差別的。曾三同志1955年4月24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說:“機關的檔案是機關的財富,又是國家的財富,但首先是機關的財富,因此首先要為機關服務。機關的檔案既對機關今天的工作有用,又對多方面的工作長久有用,既要為今天服務,又要為明天服務,但首先要為今天服務。”1961年他進一步闡述了這個思想:“各機關的檔案,首先本機關經常需要查用。在較長的時間內應該在本機關保存,同時,檔案對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有長遠的利用價值,最后必須集中到檔案館保存。”從曾三同志的表述看,他針對的是檔案,而謝倫伯格針對的是公共文件,同時他并沒有明確使用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的概念。把他這種思想與謝倫伯格的價值觀念相混淆是在80年代,我國檔案學者當時在闡述“檔案發揮作用規律性”中,才把曾三同志的思想與謝倫伯格的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相互聯系起來,提出了檔案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的概念。但是,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忽視了前提,即沒有分清前提是文件還是檔案。而事實上,不論從文件角度還是從檔案角度闡述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都是不科學的,且《檔案學詞典》這樣闡述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中文版本的《現代檔案——原則與技術》于1983年才出版,為何前二十多年來與后二十多年來對文件與檔案的雙重價值沒有能夠得到充分的探討與爭鳴?為何關于第一價值與第二價值的提法還沒有得到修改?為何它們在教科書上或論文上只是一帶而過,甚至是以訛傳訛?筆者認為,我們在引進理論時沒有尊重謝倫伯格的原意,沒有充分分析文件與檔案運動的客觀規律,同時僅以我國的檔案學理論為中心來改造國外檔案學理論;沒有認識到文件與檔案都具有原始價值與從屬價值的本質屬性;機械地、片面地認為第一價值就是原始價值,第二價值就是從屬價值。
5 筆者的思考
5.1 筆者的觀點
筆者認為,檔案理論的引進與研究應該依據文件與檔案運動的客觀規律,檔案術語更要注重科學性與嚴密性,注重檔案學的學術氣息。為此,筆者針對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有以下觀點。
首先,“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作為檔案學術語應該否定。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的提法在檔案界已經非常廣泛了,在任何一本教科書抑或檔案論文里,只要提到檔案價值,就必然會提到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但通過上述的分析,筆者認為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的提法不科學,原因有這幾點:一是檔案的價值是運動的、不斷轉化的,第一價值可以轉化為第二價值,第二價值也能轉化為第一價值;二是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易讓人聯想到第三、第四等價值,不符合檔案術語的規范:三是由上面論述可知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是中國化的,沒有正確反映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的內在聯系。
其次,確立“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在檔案價值的核心地位。確立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在檔案價值論中的核心地位,取消所謂的“第一價值”和“第二價值”的稱謂,規范檔案術語。只有這樣才能方便于實際工作、教學研究和國際學術交流,保證檔案學理論的科學性。
再次,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的運動規律。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作為文件與檔案的雙重價值,其運動規律如何呢?自從文件產生起,文件就具有雙重價值,它們是不斷運動的。只不過在文件未成為檔案之前,原始價值居于主導地位,實現著對本單位的行政管理價值、財務價值、法律價值和科研價值等,但從屬價值也在顯現,有時甚至非常突出;文件成為檔案后,從屬價值進一步凸現,處于活躍期,而原始價值并未消失,仍然存在,有時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原始價值和從屬價值的運動是客觀存在的,一般情況下,在文件階段,以原始價值為主,從屬價值為輔;在檔案階段,以從屬價值為主,原始價值為輔。在實際工作中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兩者兼顧。
5.2 對國外檔案理論引進與傳播的一些思考
基于對文件與檔案雙重價值的再認識,筆者認為,在對國內或國外檔案理論的引進和傳播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5.2.1 要有評判的眼光,不能全盤否定,亦不能全盤肯定。要本著科學的精神,合理的繼承與拋棄,為檔案學理論注入新鮮的血液,發展檔案學的理論基礎,完善檔案學的理論體系。
5.2.2 引進和傳播時,要準確地把握原著,不能望文生義,更不能閉門造車;要注重結合本國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嚴格限定,不能自相矛盾,流于表面。
5.2.3 引進和傳播者要有廣博的學識,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嚴謹的態度。要多方求證,不可浮躁,更不能照搬抄襲國外的理論,使理論水土不服,甚至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
5,2.4 引進和傳播要注重檔案學科的發展前景,不能束縛檔案學的發展,要保證檔案學的學術性和科學性,規范檔案基本專業術語的建設,使檔案學能夠達到標準化和科學化,盡量避免出現不利于學科發展的術語。
5.2.5 在探討和研究國外理論時,特別是教學時,需要進行原文解讀,特別是英文版本的解讀,實現學術上的爭鳴,充分發揮研究者、教學者和學生的積極性,進行積極的思考與探討,保證國外理論適應中國的檔案管理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進和創新發展。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