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22日上午,正在上班的江蘇省農業銀行南京市城南支行信貸科副科長李思儉接到傳達室打來的電話,說有一封從陜西省鎮安縣寄來的掛號信。她疑惑了:我在那里沒有一個親朋好友啊!
打開掛號信,一行行娟秀的字體映入李思儉的眼簾:“李阿姨,您還記得9年前你捐出的一件小棉衣里放了一張小紙條嗎?我就是穿那件棉衣的小女孩王翠……”
李思儉想起來了:那還是1996年9月,單位為貧困老區兒童捐助冬衣,她拿出了兒子不常穿的一件燈芯絨棉衣。在整理衣服時,李思儉想,捐出棉衣只能解決一時的保暖問題,如果老區的孩子連一件棉衣都買不起,哪里會有錢上學呢?于是,她拿起一張紙寫道:“孩子,當你穿上這件棉衣的時候,我們就相識了。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如果你上學遇到了困難,請與我聯系,我可以幫助你!”接著,她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單位地址及聯系電話,然后把這張紙條放進了捐出的棉衣口袋里。
1996年10月,家住鎮安縣豐河村11歲的小王翠領到了一件灰色燈芯絨棉衣,正當一家人興高采烈地圍著這件八成新的棉衣看來摸去的時候,王翠突然從棉衣口袋里掏出一張紙條。展讀紙條,李思儉的留言讓王翠一家人都非常感動。父親王保山對王翠說:“李阿姨的一片好心你要記住,咱們家現在雖然很困難,但咬咬牙還能過得去,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去麻煩人家。”王翠點點頭,將紙條仔細地折疊好,放在家里惟一的箱子底下。
9年過去,當年的小女孩長大了。李思儉也幾乎忘記,自己曾經捐出過這么一件小棉衣。
2005年,王翠考上東北農業大學,但數千元的學費讓這個已背上數萬元債務的貧困家庭犯難了……渴望讀書的王翠想起了那張小紙條,事隔多年,雖不抱太大希望,她還是寄出了求助信。
9年中,李思儉的家庭生活狀況也發生了變化,丈夫幾年前下崗,兒子正在讀大二,年逾八旬的老父老母需要贍養,生活的重擔落在了李思儉一個人的身上。讀過信后,李思儉的心里久久難以平靜。一張小紙條能夠珍藏9年,家里經濟那么困難都沒有伸手求助,這樣的孩子是多么難得啊!她和丈夫商量,盡管家里現在負擔也較重,但9年前的承諾一定要兌現。于是,她把剛剛得到的2000元獎金匯給了王翠,并在匯款單附言中寫道:“我會幫助你的,剩下的學費我會幫忙想辦法。記住,永遠不要對社會失去信心。”
一個月后,王翠走進了大學校園。
(摘自《現代女報》 原標題為《現代“漂流瓶”傳奇:九年不變的承諾情重如山》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