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前的美國,經濟居世界第一,但尖銳的社會矛盾卻讓人民陷入懷疑,他們問:誰是美國的主人
19世紀晚期,美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從西半球崛起。1893年,美國經濟已居世界第一。
但是,生產力與社會財富的巨大增長并未使社會與經濟變得穩定與和諧。相反,美國在取得驚人發展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個腐敗、無序與分裂的社會。
腐敗。美國的發展是以鐵路建設帶動的,聯邦政府對鐵路公司的大面積土地贈予與其他優惠被證明是貪污腐敗的巨大溫床,為官商互利、錢權交易提供了絕好的機會。鐵路公司的老板沒有一個不行賄的,而權力在握的地方官員與國會議員也絕少雙手干凈的。而且,當官所得是那么的豐厚,這給這一時期的美國社會提供了一個新的職業——政治老板,他們專做政治買賣,一面搜羅選票,一面操縱選舉,使那些熱衷于當官的人獲得一官半職。最臭名昭著的政治老板,是曾任紐約州參議員的特威德。他的親信出任紐約州的法官、州長、市長等職,并在州議會中占據了許多席位。在紐約,特威德集團通過兜售公共工程合同,年收入超過了當時的美國首富、鐵路大王范德比爾特。另一方面,企業家從政治老板那里獲得工程合同后,往往就成為其支持者,他們相互勾結,操縱城市管理,這種政企關系被稱為“看不見的政府”。
無序。自由放任導致生產與流通的無序,經濟蕭條是其深刻的表現。1893年爆發的經濟蕭條是19世紀最大的一次,失業者逾400萬人。1907年的經濟蕭條幾乎使聯邦政府癱瘓。
分裂。億萬富翁感到美國屬于他們。工業巨子與金融巨子在回答誰擁有美國這一問題時說:“我們有錢,我們擁有美國。”與此同時,廣大獨立農場主與勞工看到了共和國正在發生蛻變,壟斷資本控制與吞噬著這個國家。這使得罷工潮此起彼伏。1894年普爾曼公司引發的鐵路工人大罷工有60萬人參與,致使美國西部鐵路交通癱瘓。
一個腐敗、無序與分裂的社會,不但難以繼續發展,甚至存在都成了問題。于是,構建社會和諧的歷史使命被提了出來。美國人相信社會弊病可以通過改革加以克服,從而使社會繼續進步。
進步運動,將美國從大資本家和政治老板手中奪了回來
在舉國一致的反壟斷呼聲中,1890年國會通過《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明令禁止“壟斷”與“圖謀壟斷”一個行業。這標志著美國改革的開始。
20世紀初,西奧多·羅斯福(1901-1908年任總統)與伍德羅·威爾遜(1913-1920年任總統)發動“進步主義”運動。他們主張用聯邦政府的權力對現行秩序加以改革,使美國社會走向和諧。他們把反壟斷作為改革的主要內容。
西奧多·羅斯福的改革理念是調整財產與公共福利的關系,重新把公共福利置于個人財產,即發展之上。在他看來,這是構建社會和諧的主旨。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西奧多·羅斯福開始反壟斷斗爭,他把矛頭指向摩根的鐵路控股公司——北方證券公司,對它提出訴訟。他又強迫一個煤礦接受政府對罷工的調解,這是聯邦政府第一次支持有組織的罷工。西奧多·羅斯福的這些行動得到了人民的稱道,他因此獲得了“托拉斯爆破手”的美名。但他也遭到了保守派的攻擊,保守派堅決反對他的改革。
即便如此,民主黨總統威爾遜仍然批評西奧多·羅斯福對壟斷太寬容。威爾遜主張摧毀壟斷,使美國回到自由競爭狀態。他認為,政府只有割斷同托拉斯或政治老板的聯系,才能從這些禁錮中解脫出來。在“新自由”的旗幟下,威爾遜的改革在反壟斷與還政于民這兩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羅斯福新政,最終完成了從限權政府(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預(管理人)再到福利國家(保證人)的美國式現代化道路
1914年,正當“進步主義”運動風生水起、成就不斷之際,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致使改革進程逆轉。聯邦政府全然放棄了改革,威爾遜之后的共和黨總統柯立芝公開宣稱“美國的事業是商業”。盡管19世紀20年代美國總體上人均收入增加了,但貧富差距迅速擴大,生產能力與消費能力極不匹配。到1929年,全美財富的60%由2%的人擁有。
20世紀30年代初,西方經濟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爆發,工業生產直線下降,企業成批破產,一半以上的銀行倒閉,1.25億美國人中有1300萬人失業,2500萬人挨餓,失業者在垃圾堆里與雞犬爭食。
面對危機,共和黨總統胡佛仍然堅持亞當·斯密以來政府不干預經濟的自由放任傳統。他克服蕭條的手段是支持企業,借助企業投資來恢復經濟。對此,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尖銳批評道,胡佛不是救濟窮人,而是救濟企業家,他號召援助“壓在金字塔底層的被遺忘的人們”。富蘭克林·羅斯福告訴全社會:“我決心為人民實行一種新政。”
1932年的總統大選是胡佛與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對決,結果富蘭克林·羅斯福取得壓倒性勝利,美國人民選擇了新政。歷史證明,新政是美國建國以來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改革,它拯救了美國。
和他的叔叔西奧多·羅斯福一樣,富蘭克林·羅斯福也將改革矛頭首先對準壟斷勢力。富蘭克林·羅斯福設立全國臨時經濟委員會,調查經濟權力集中的狀況。《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則向不守法的托拉斯開戰。
除反壟斷以外,新政最重要的業績是開始全面管理經濟與保障人民的基本福利。富蘭克林·羅斯福認為,如此多的人失業與挨餓,決不是私人慈善事業能夠解決得了的,惟一有能力解決的就是政府。1935年的《社會保障法》,表明政府要對人民的基本生活負責,這成了美國走上福利國家的開端。在保障窮人的福利的同時,新政著手縮小貧富差距。《財產稅法》規定1萬美元以上收入者的所得稅提高25%,還規定征收超額利潤稅,將各種稅率統一為累進稅率。
新政是在激烈的反對聲中進行的。富蘭克林·羅斯福被政治對手描繪成一個“蠱惑人心的政客”,新政則被稱為“兇政”,習慣于以大企業為社會生活中心的企業界直接加入了這一攻擊,對新政立法發出一陣陣抗議。面對中傷與攻擊,富蘭克林·羅斯福不為所動。
新政得到了中產階級,特別是中產階級中下層人士的支持。大蕭條期間,1/4中產階級失業,他們與廣大勞工的訴求越來越接近——解決饑餓與失業問題。除了城市中產階級與勞工,移民與黑人也堅定地支持改革,因為移民大部分在城里打工,而黑人第一次被富蘭克林·羅斯福稱為“我們的黑人公民”。這項包括城市勞工和有色種族等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稱為“富蘭克林·羅斯福大聯合”。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幟下達成的舉國一致的共識,預示著美國走向社會和諧的前景。
發展靠改革,和諧更要靠改革
進步主義運動、新政、福利國家建設(二戰后大規模展開),美國的自我改良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卓有成效的改革使美國形成了完善的市場競爭秩序與守法機制。到1950年代,美國不但在經濟發展上達到了新高峰,而且社會穩定,大多數人豐衣足食,美國跨入了普遍的“富裕社會”。
20世紀下半期,美國經濟繼續高速發展,雖然其間也發生過短暫的衰退,但再未重蹈大蕭條的覆轍。
社會保障與公眾福利,是美國走向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方面。發展是和諧的前提,但不完全等于和諧。對和諧來說,發展是硬道理,社會保障也是硬道理。自新政立法以來,美國福利大廈愈建愈高,福利開支已是聯邦政府的最大支出。雖然1980年代以來共和黨政府傾向于削減福利開支以提升經濟競爭力,但美國福利大廈的根基沒有動搖,無論誰執政,政府作為社會保證人的角色都不會改變。
就在人們為“富裕社會”唱贊歌時,社會學家邁克爾·哈林頓在《另一個美國》一書中對美國的貧困現象作了無情的揭露。這本書震驚了約翰遜總統(1963-1968年任總統)。他提出了“偉大社會”計劃,宣布“向貧窮開戰”。約翰遜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窮人數量在逐年減少。1959年,美國窮人為3950萬人,占總人口的22%,到1969年窮人下降為2530萬人,占總人口的12%。此后,窮人的比例大體上保持這個比例。消滅貧困仍然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美國走向和諧的歷程是一個改革的歷程,它告訴我們,發展靠改革,和諧更要靠改革,而要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公共權力就必須圍繞那些代表進步、代表大多數公民利益的方向來行使。
(張鳳祥、張源、水云間薦自《南方周末》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