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30年是中國發展速度最快、改革成果最多的30年,也是變動最大的30年。
30年里,有太多的細節值得我們回憶與珍藏。這些極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見證了中國30年的歲月巨變,塑造了“76”一代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而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
國事變遷
1976年,“文革”結束
這是中國現代史上極不平常的一年:從周恩來去世、“四五”運動、朱德去世、唐山大地震到9月9日毛澤東去世,再到10月6日“四人幫”被捕,一個時代結束了。中國百廢待興。
1978年,改革開放的實行
十一屆三中全會在這一年的召開,標志著中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由此結束了“極左”路線,以民生和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宏觀方向開始確立。
1981年,中國女排奪冠
中國女排首次奪得世界杯冠軍,繼而成為國人追捧的大眾偶像。五年里,中國女排連續五次奪魁,其頑強的奮斗精神被譽為“女排精神”。
1984年,“小平您好”的橫幅
很多人都在新聞媒體上看到過這條橫幅,這是1984年國慶游行時北京大學的學生打出的。通過電視的轉播,當年全世界都看到了這個著名的口號。鄧小平被幾代中國人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1987年,第一個艾滋病人在中國出現
由于中國人缺乏對艾滋病的充分了解,對艾滋病的恐怖被夸大,有些導游甚至拒絕和外國人握手。12年后的1999年,河南“艾滋病村”被媒體首次公開揭露。
1993年,“下海”潮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發生了繼1980年代后的第二次下海經商潮,很多知識分子開始走出書齋。當然也有很多不諳“水性”的“弄潮兒”被淹沒。
1994年,“寶馬”汽車進駐中國
寶馬集團在北京設立第一個辦事處,國人“開寶馬、坐奔馳”的財富夢想由此起步。從此之后,各種國際品牌的汽車席卷中國。
1997年,香港回歸
這是舉國歡慶的一年,香港的回歸洗雪了中國一百多年的屈辱史。
1998年,全民抗洪救災
那一年夏天的洪水淹沒了很多人的家園,但在面對巨大災禍時,國人的民族凝聚力和奮斗精神卻令人振奮。
2001年,“中國入世年”
中國終于加入世貿組織,這一年中國人還聽到了很多喜訊:北京成功申辦2008奧運會,中國男子足球隊第一次沖出亞洲,取得參加世界杯資格。
2003年,SAR_S
非典的恐懼曾籠罩著每一個中國人,對整個國家的公共衛生預防機制提出了嚴峻考驗。
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
天路穿越世界屋脊的“壯舉”,得到了世界性的關注。隨著鐵路線的延伸,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呈現在世人面前,西藏的獨特文化能否得到保護,也開始面臨挑戰。
大眾文化
70年代末一80年代末
動畫片
孩子的啟蒙教育除了書本、父母,多了動畫片。讓這代人難忘的國產動畫片有:《小蝌蚪找媽媽》、《哪吒鬧海》、《神筆馬良》、《葫蘆兄弟》、《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1980年代引進的一批日本、美國動畫片堪稱經典:《鐵臂阿童木》里純真、善良的機器娃娃、《忍者神龜》塑造的俠義精神、《米老鼠和唐老鴨》中李揚和董浩富有特色的配音、《聰明的一休》里的口頭禪“休息,休息一會兒”……
偶像
第一批青年偶像主要來自港臺歌星:鄧麗君、劉文正、羅大佑等,《小城故事》、《蘭花草》、《童年》、《光陰的故事》等歌曲舉國傳唱。之后越來越多的外國及港臺明星為國人所熟識:山口百惠、小虎隊、王杰、費翔、周潤發、趙雅芝……“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同心草,串一個同心圓”,還記得小虎隊的《愛》嗎?
瓊瑤熱
女的溫柔漂亮,男的英俊瀟灑,他們的愛惺驚天地泣鬼神,看瓊瑤的小說或電視劇時,肯定要準備一條手帕。上世紀80年代初,《窗外》、《驟散兩依依》、《在水一方》、《青青河邊草》……這些甜膩膩的愛情故事征服了大量的癡男怨女。
80年代末-90年代末
大陸流行歌曲
1993年左右,大陸本土流行音樂出現一個小高潮,《大中國》、《中華民謠》、《笑臉》、《九月力的酒》、《祝你平安》、《小芳》、《纖夫的愛》、《一封家書》……同時,“校園民謠”在大學校園里廣為傳唱,《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白樺林》……
“第五代”現象
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第五代導演一出場就不同凡響:《紅高粱》、《秋菊打官司》、《霸王別姬》,為中國電影人贏得了世界性贊譽。另類殺人的馮小剛,無意間開創了一種馮氏黑色幽默風格,拍攝出一系列具有濃厚北京特色的京味電影:《甲方乙方》、《不見不散》……
進口大片進入
1994年,第一部進口大片《亡命天涯》在國內首映。此后好萊塢正版大片來勢洶洶:《真實的謊言》、《阿甘正傳》、《廊橋遺夢》……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賺足了中國觀眾的鈔票和眼淚。
電視娛樂節目火爆
以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為序曲,《玫瑰之約》等節目相繼推出,受到強烈刺激和啟發的央視,也接連推出了《開心辭典》等相對抗,由此帶動了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百花齊放”。
21世紀初-2006年
“韓流”來襲
“韓流”從歌壇吹到影視界,再到韓國的科技產品、服飾、飲食。首先是人氣樂隊組合H.O.T,2000年在中國刮起了強勁的旋風,肥大的“水桶褲”、閃亮的耳環,被中國年輕人爭相模仿。緊接著,韓劇流行,《我的老婆是大佬》、《我的野蠻女友》、《藍色生死戀》……使得安在旭、張東健、金喜善等韓國明星在中國受到歡迎。2005年《大長今》的播出,’更是讓三十多歲的女明星李英愛變得家喻戶曉。
周杰倫
周杰倫的“橫空出世”多少讓人意外,對于他的“吐字不清”,有人不喜歡、不解甚至鄙視,但這絲毫阻止不了他的躥紅速度。他的“酷”,我行我素,以及音樂才能,使他成為青少年崇拜的超級偶像。
網絡紅人
互聯網的普及,塑造了一批又一批的“紅人”:從木子美、竹影青瞳,到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再到今天的國學辣妹,而我們連她們的真實名字都不知道。
電視選秀節目火爆
2005年,“超級女聲”火爆全國,有學者稱之為“草根精神的復蘇”。2006年,選秀節目大幅增加,“超女”繼續舉辦,“加油!好男兒”殺入,由選秀節目誕生的“明星”也日漸增多:李宇春、張靚穎、尚雯婕、師洋、蒲巴甲……
他們能紅多久,這是大多數觀眾的疑問。
流行時尚
70年代末-80年代末
“雞窩”式燙發
1978年開始,城市里最時髦的發型是卷發和電燙發型,而這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被斥為“小資產階級情調”。
喇叭褲
從西方傳人的這種奇裝異服首次出現在中國大街上時,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甚至恐慌。喇叭褲成為風行一時的主流褲型。
可口可樂
1979年,可口可樂進入中國市場。
健美操
80年代中期出現健美操熱,當時北京、上海等地到處舉辦健美操培訓班。
西式快餐廳
80年代中期,漢堡、炸薯條、冰淇淋等洋食品出現,豐富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開設第一家餐廳。
當年娛樂設施匱乏,導致城市、農村到處可見到臺球臺,以及圍攏在四周觀戰的人。
80年代末-90年代末
呼啦圈
90年代初,中國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轉呼啦圈的大人小孩,一種全民健身的氛圍如火如荼,當年呼啦圈的玩法多種多樣。而今,它更多地被用作減肥。
卡拉OK
廣州是最早流行卡拉OK的城市,這種自娛自樂的休閑形式,是當年最時髦的,并持續至今。在此帶動下,90年代初,中國城市出現了最早一批夜總會、歌舞廳。
內衣外穿
麥當娜這種穿衣風格席卷全球,之后,露臍裝、吊帶裝在中國出現。
“大哥大”
磚頭一樣厚重的“大哥大”是最早的移動手機,90年代初,起源于廣東的這種通訊工具更多的是身份和財富的象征,其使用者更多是一些“暴發戶”。
國際頂極時尚品牌
時尚一詞被人們越來越多地引用,國際頂極時尚品牌集體進入,更多國際時尚品牌為中國人所認識:路易威登、阿瑪尼、香奈兒……
超市
1994年,馬來西亞百貨零售商百盛進入中國,超市出現。緊接著,家樂福等蜂擁而至,將超市變成國人最喜歡、最時髦的購物場所。
MBA熱
1997年,MBA(工商管理碩士)受到中國公司的青睞,成為人才市場中的搶手貨。到國外讀個MBA,在當時不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種時尚。書店里各種MBA書籍熱銷。
21世紀初-2006年
MP3、MP4
輕巧、方便、美觀的MP3、MP4逐漸取代隨身聽、CD機,成為年輕人播放音樂的最愛。
唐裝
2001年上海APEC峰會上,20位各國領導人集體亮相,他們穿的都是大紅色或寶藍色的中式對襟唐裝,這一情景通過電視瞬間傳遍全球,唐裝迅速流行。這種東方韻味十足的唐裝,使穿慣了現代時裝的人們產生了親切感和新鮮感。
選美
各種選美比賽增多,2002年,環球小姐大賽首次設立中國小姐獎項,上海女孩卓靈獲季軍。
寬帶
隨著電腦的普及,寬帶也成為一種時尚。2003年中國開始接入寬帶,它的高速下載功能使之成為網絡時代的“世紀寵兒”。“你們家裝寬帶了嗎?”一度成為中國人流行的問候語句。
手機短信
它被人們稱為第五媒體,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已經必不可少。手機短信拜年火爆,很多新聞也是通過短信最先傳播的。
博客
2004年的“木子美事件”讓中國民眾初次了解了博客,但博客真正為網民熟知,應該起于2005年。各大門戶網站紛紛設立了博客頻道。博客以網絡為載體,在迅速發布個人心得、及時與他人交流方面,有其獨特功效。影星徐靜蕾的個人博客“老徐”,點擊率超過3000萬,刷新了中國互聯網的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