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7月臺灣開放大陸大專學業學術類簡體圖書入臺以來,簡體字圖書在臺灣的銷售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長。
目前,全臺灣有大約40家大陸圖書進口商。臺北上海書店、臺閩書城、問津堂書局等是近年來以銷售大陸簡體版圖書為主的較大的零售店。
2005年開業的臺北上海書店是目前臺灣經營大陸簡體版圖書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書店,占地600多平方米,擺放大陸圖書2.8萬種、6萬余冊,每月銷售額約200萬元新臺幣,其中人文社科和文學藝術銷售最好,幾乎各占40%。臺閩書城100多平方米的店面擺放了3萬余冊圖書,2005年銷售額為600余萬元新臺幣,2006年銷售額近800萬元新臺幣。目前書城已將旁邊的門市房租下來,準備擴大經營。問津堂書局在臺北市有兩個店面,每個店面積約200平方米,擺放6萬冊圖書,每月銷售額130萬~150萬元新臺幣。該店還設立了臺灣最大的網絡書店,讀者可以在網上訂購大陸簡體版圖書,到就近的臺北4000余家便利店領取所訂購的圖書。2005年8月,問津堂書局還與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簽訂了購書協議,在今后每一年都通過廈門對外圖書交流中心進口實洋達1000萬元人民幣的大陸簡體字圖書,同時,他們還將共同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在臺北市設立大陸簡體版圖書物流中心。
大陸簡體字圖書在臺灣能夠逐年增長,歸納起來有如下幾方面原因:其一,圖書內容豐富,品種繁多。大陸圖書多以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為基礎,尤其在文、史、中醫方面更是融合了五千年中華文化精髓,成為一系列學術經典。近幾年大陸出版的圖書品種每年以6%~10%的速度增長,新版圖書以5%~10%增長,圖書品種繁多,可供選擇的余地很大。其二,在政府的支持下,集中了一大批專業人才,使大量的古籍資料得以整理出版。其三,大陸的專家學者做學問比較專注,認真負責,對于社會科學、科普類譯著的編輯加工可做到速度與質量并重,加之掌握詳實的資料,因此其著作比較受歡迎。其四,近年來,大陸圖書在裝幀質量、印刷技術方面有了很大進步,大量港臺資金與技術的投入,提升了大陸出版的印刷質量,使其在視覺上更加精美。其五,大陸出版成本較低,圖書定價僅是臺灣的1/3,這也直接影響了讀者的購買意愿。到目前為止,兩岸圖書的內容質量、裝幀質量、印刷質量等差別已經不是很大,臺灣、大陸整體水平是非常接近的。
隨著簡體版圖書在臺灣銷量的增加,臺灣圖書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臺灣業者普遍認為,簡體字圖書的進入并不會給臺灣的出版業帶來大的沖擊,只會豐富臺灣出版物市場的品種,對臺灣的讀者來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對臺灣出版市場而言,利大于弊,對整個市場的培育,將會起到互補作用。
但大陸簡體版圖書在臺灣銷售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一是兩岸圖書流通環節過多是交易的主要“瓶頸”。大陸圖書進入臺灣市場,均需通過中介方進行,中間環節過多。比如圖書交易的運輸不適宜通過廈金直航大批量運輸,只能通過香港特區這一中介地。二是一號多書、條形碼未常態使用、新書信息不通等不利因素也影響大陸簡體字書籍在兩岸與全球行銷。三是物流不暢、商品配送概念太差,圖書商品的保管與配發以及未建立境外物流中心也困擾大陸簡體版圖書在臺灣的銷售。臺灣書商希望建立具有較大倉儲能力的大型批發商,統一進貨、批發大陸版圖書,減少書店直接進貨的成本。四是退貨比較難、結賬時間短的問題。由于大陸每年新書出版量很大,圖書銷售周轉也很快,有些書銷售不出去,造成積壓,擠占了書店的進貨資金,而退貨成本又很大,書店只好降價銷售,影響了擴大經營。再有臺灣書店與大陸出版社進口圖書在結賬時間上一般是3個月,臺灣書商希望能夠延至半年或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