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東西,歲月不能消融,總有一些事情,讓人難以忘記。
夏初時節的一天,獨自一人坐在書桌前,隨手翻開整理有序的家庭檔案,綿綿的思緒情不自禁地追尋起那往日的情懷,歲月的點點滴滴,一下子都呈現在眼前……
食不裹腹的1956年,我來到這個世界。父母親沒有太高的文化,只是用他們樸素的情感,期盼著五個兒女能平安長大。我和滿大街瘋跑的孩子有所不同,因為爺爺是位老私塾,一生與書為伴。5歲的時候,爺爺對我開始了早期教育,《三國》、《水滸》、《西游記》一本本連環畫成了我形影不離的伙伴。《三字經》、《百家姓》、《明賢集》到今天依然是倒背如流。爺爺塑造了我的人格,影響了我的一生。
到了讀書的年齡。從小學到初中,我沒有辜負爺爺和全家人的期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71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存瑞中學。席卷中華大地的“文革”無情地擊碎了“白衣天使”的夢想,高中三年,帶著整整兩大本讀書筆記告別了校園。1975年,19歲的我背起行囊,到茅荊壩林場開始了我的知青生活。
從此,我的生活變成了每天一大早就踏著遍山的露水啟程,走兩個多小時到達林場,常常是沒干完活就累得精疲力盡。一干就是十多個小時,渴了喝點山泉。等到披著月色回到住處,渾身上下像是散了架。夏天,蚊子成群地往屋里飛,悶熱得蓋不了東西,夜里還得不停地拍拍打打。可第二天早上,身上還是這一片紅那一片紫的。冬天就更難熬,凍得你無處躲藏。有時候下雪了,風把雪從門縫里吹進來,屋子里也是一片白。可是,那個年代的人沒別的“本事”,惟獨能吃苦,自然我也不例外。在勞動中尋覓著快樂,從書中獲得慰藉。
后來,我調到油鋸組,發生了一件讓我至今想起來都不寒而栗的事。我們五個人像往常一樣運河伐木,輪到我休息,我鬼使神差地站在了樹要倒的方向。樹要倒的一剎那,他們抬頭看見了我,一個個嚇得目瞪口呆。而我,雙腿像被灌了鉛一樣,挪不動半步,僵在那里。或者是老天有眼吧,樹在距我半步之遙的地方倒下了。我出了一身的冷汗,那天夜里,我第一次流下了眼淚。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像一場春雷響徹中華大地。我激動得一夜沒睡,突然覺得大學近在咫尺,只有一步之遙了。我焦急地期待著報名的日子快些到來,爭取在考場上大展風流。林場的領導找到我說:“瑞芬,真替你高興,我們可指望著你為咱林場爭光哪!”聽了這話,我激動不已,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之勢。但讓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母親堅決不同意。還叮囑我說:“你是姐姐,應該把機會給妹妹。”頓時,我腦子大了,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事實。我背著母親執意報了名。知女莫如母,母親還是知道了,她到林業局拿回了我的報名表。結果妹妹考上了,我精神恍惚地熬過了三天,看到妹妹拿回來的試卷,我驚呆了,因為那些考題全是我復習過的。頃刻間,仿佛像天塌地陷一般,我發瘋一樣跑到山上,對著青山一遍遍地高喊,委曲的淚水一下子噴涌而出。那天,我又趴在炕上哭了整整一夜。我是怎么也理解不了母親的決定,甚至有了想斷絕關系的想法。
日子還在繼續。我試圖通過拼命勞動把高考的陰影忘掉。由于表現突出,我被抽調到林業局當了一名話務員。工作之余,摸著一本本不知翻閱了多少遍的文學名著和教科書,心中的滋味說不清也道不明。
1979年底,我回到縣城,四年半的知青生活劃上了句號。回憶起那段顛簸飄零的歲月,回憶讀書和求知的經歷,讓我對人生有了深刻的理解: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無論發生什么天大的不幸,都要平靜地看待生活,接受業已發生的事實,適應出乎意料的變化,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1980年,跟隨丈夫來到承鋼,我的人生掀開了新的一頁。我和檔案結下了不解之緣——到承鋼檔案館工作。憑借滿腔熱情,抱著摸著石頭過河的想法開始了工作。我一邊系統學習檔案規章,一邊向經驗豐富的老檔案員虛心請教,在點滴中不斷積累經驗。按理說,有了家庭和工作也算一個女人找到了歸宿。可是,當年失落的大學夢像蟲子一樣吞噬著我的心。在丈夫的鼓勵下,1985年我和他同時參加了成人高考,丈夫考上了承德市委黨校,我卻失之交臂。
丈夫在外讀書,照顧一家人的飲食起居自然落在了我的頭上。一大家子,上有奶奶婆、公公、婆婆,下有小姑子,小叔子。每天早上五點,我準時起來做飯,把兒子送到托兒所,然后馬不停蹄地趕去上班。晚上,從頭再來的我還要復習功課。兒子正是撒嬌的年齡,他總是纏著我給他講故事,我別出心裁,把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用講故事的方式講給兒子聽,聽得他津津有味。一直到今天,他還對我說,沒聽夠我的“故事”。
公公、婆婆還能照顧自己,可是古稀之年的奶奶婆就不能不讓我牽腸掛肚了。每天吃飯,奶奶婆吃剩下的,我總是很自然地端過來,倒在自己碗里。上了歲數的人,有個頭疼腦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每天晚上,我都用熱水給老人燙腳。睡覺前給老人準備好尿盆、痰盂。夜里都不敢脫衣服,生怕老人那有個什么事情。老人無數次地掉下眼淚說:“瑞芬,你是我前輩子修來的福啊!我對老人說:“孝敬您是我們晚輩應該做的,也是我們的福氣”。幾年下來,老人執意回了老家,說不愿意“連累”我了。84歲的時候,老人臉上掛著笑去世了,彌留之際對身邊的丈夫說:“我能活到今天,你媳婦功勞不小啊,日后,你得好好待他。”丈夫重重地點了點頭。
老人去世的打擊,外加長時間超負荷的操勞,我終于扛不住了。一天,我得了重感冒,氣喘吁吁,連做飯的力氣都沒了,眼前一花,栽倒在地。公公、婆婆勸我不要上班了,在家歇幾天。懂事的兒子看著我疲憊憔悴的神情嚇得哇哇直哭,說什么也不肯去上學,望著懂事的孩子,我的眼圈紅了,拍拍兒子肩膀說:“快去跟爺爺上托兒所”,可兒子說什么也不動彈。我一時氣急,狠狠地打了兒子一個耳光,打完后,我馬上后悔了。我心疼地摸著兒子的臉,嘴里喃喃地說:“打痛了嗎?是媽媽不好,下次再也不打你了。”說完,抱著兒子痛哭……
苦盡甘來。一年以后,我考上了包頭鋼鐵學院文秘專業,終于圓了我的大學夢。雖然底子很薄,但我堅信勤能補拙,四年之后,我以優異的成績畢了業,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有了這次深造,我感覺煥然一新。通過大學系統學習,干起工作更加得心應手了。我深知:檔案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寶庫。小小的承鋼檔案館卻見證著承鋼50多年來的光輝發展歷程,飽含著無數科技工作者的智慧結晶。檔案工作做得好,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檔案管理人員肩上責任重大,我開始有意識地分門別類保管材料,確保萬無一失。隨著工作不斷深入,通過我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90年代,獲得國家《檔案晉級達標先進個人二等獎》,并多次獲得公司《優秀通訊員》光榮稱號,2004年被評為公司先進女職工,2005年非常榮幸地出席了承德市檔案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面對成績我沒有停滯不前,也沒有沾沾自喜,而是深入研究業務,不斷提出檔案管理新思路,培訓新的檔案員,綜合多年工作心得,由我撰寫的《論企業檔案的現狀和發展未來》收入了國家級刊物,得到了權威專家的認可。這些,在我的檔案中都有記載。
如今,從小養成的記讀書筆記的習慣,依然堅持著。20多本上百萬字筆記是我多年來筆耕不輟的見證。“幼兒養性——優美人格的奠定,童蒙養正——圣賢智慧的陶冶,少年養志——理想抱負的鼓舞,”書讓我找到了快樂,充實了我的生活。今天,兒子到了該成家立業的年齡,他當年的筆記中有這樣的文字:我的母親是一個愛書如命,對工作近乎癡狂的人,在我眼中,她是無盡的蠶絲,是河岸的楊柳依依,是麥田的白雪皚皚,是永遠不滅的爐火,是成績單上的一枚簽名,是風雨中代人受過的老墻……”,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讀著自己辛勤整理的一卷卷檔案,回首自己走過的風風雨雨,仿佛翻看著一部歷史,使我沉湎于心靈和情感上的強烈沖擊之中,她鼓舞我、激勵我走好今后人生的每一步,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有檔案相伴,我的生活豐富充實,有滋有味。
家庭檔案——漫漫人生再回首,她給人以深思和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