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關系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在“三農”問題日益為國家關注的新形勢下,積極運用各種形式開展農業農村檔案為“三農”服務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聲像檔案以其獨特的功能,在檔案服務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農業農村聲像檔案的現狀及收集工作的迫切性
聲像檔案包括照片檔案、磁性載體檔案(錄音帶、錄像帶)。聲像檔案以其圖像、聲音等形式能夠立體形象地記錄和再現歷史的其實面貌,具有獨特的紙制檔案無法替代的作用。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應該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拍攝題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習俗、生活環境以及村容村貌都在迅速地發生著變化,許多古老的村落在改變,老街道、舊民居消失了,新的村莊、工廠、開發區不斷出現,城鄉一體化的進程在不斷推進。然而,我國農村的經濟、文化水平提高了,農業農村檔案工作也從無到有,檔案類別也日漸豐富起來,但是農村的檔案工作一直以來都比較滯后,尤其是聲像檔案更加不被重視,所以農村聲像檔案的數量普遍太少,有的鄉村甚至沒有,使許多沉淀在農村中的一些有悠久傳統歷史的東西逐漸消失,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東西也在消失。即使有聲像檔案的基層農村檔案室,所保存聲像檔案的質量也不高。比如照片檔案多是開會的場面,內容比較單一,情景大多雷同,特別是全面反映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聲像檔案更是少之又少。由此看來,農村聲像檔案收集工作的現狀不容樂觀,加強農村聲像檔案的收集工作顯得十分迫切和必要。這些都要求我們的檔案工作者必須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歷史責任感,不僅要盡快把那些反映過去農村面貌的聲像檔案收集上來,還要收集那些與新農村建設息息相關的各方面的聲像檔案,使我們保存的農村聲像檔案能夠完整、形象、生動地記錄和反映農村社會的歷史進程,絕不能讓我國農業農村的歷史在我們的手中斷檔。
二、農村聲像檔案的收集范圍要全面廣泛,貼近農業、農村和農民生活
聲像檔案具有形象、生動、直觀的特點,能夠真實直觀地反映特定歷史時刻所發生的事情,比文書檔案的紀實性更為鮮明。在收集農業農村聲像檔案的范圍上必須盡可能的全面廣泛,收集的范圍應該包括農村政治與社會事務方面,農業和農村經濟方面,農村歷史文化習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方面。政治與社會事務方面包括重要黨、政、軍領導和社會知名人士的考察參觀,國家重大政策推出時的宣傳、落實情況,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等。經濟方面重點包括代表經濟發展水平演變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產品結構的改變,農業科技的推廣,招商引資活動等,文化、自然方面包括的內容就更為廣泛了,除了要收集反映傳統、歷史性的文化載體以及景物、民間習俗外,還要特別注意收集在重要歷史時期的有代表性的記錄,比如從“大躍進”、人民公社到改革開放等時期的照片等,從而既能以第一手資料記錄歷史,又能直觀地讓人們看到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收集各方面的農業農村聲像檔案時,既要重視收集、搶救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農業農村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檔案,又要積極地收集反映當前新農村政治建設、經濟發展、生產力水平提高過程的檔案,爭取新舊檔案結合,完整地記錄農村這個最小行政單位的歷史演變。
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在收集農業農村聲像檔案的時候,一定要以人為本,貼近農民生活,收集那些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聲像檔案;那些對老百姓的生產和生活能夠起到幫助和提高的聲像檔案;那些反映百姓真實生活的聲像檔案。只有這樣,收集的檔案才有真正的價值,今后才能在農民有需求時提供豐富實用形象的聲像檔案資料。
三、農業農村聲像檔案的整理程序和保管條件
1、農業農村聲像檔案的整理程序
長期以來人們對聲像檔案工作不重視,加之農民檔案意識不強,致使能夠保存下來的照片檔案數量很少,即使保存下來,整理也不規范。比如很多照片檔案無分類、無文字說明、無底片;磁性載體檔案中的錄音帶、錄像帶隨意堆放,無說明、無編號、無整理。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利于農業農村中聲像檔案工作的利用,將會使“三農”的服務工作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大力提高廣大檔案工作者特別是農業農村中的檔案管理人員對聲像檔案的管理意識,規范聲像檔案的管理規則,熟練掌握聲像檔案的整理程序。比如在照片檔案的整理工作中,要做到:對照片要按照它的重要程度分為永久、長期、短期三個保管期限;對不同保管期限的照片按照保管期限——年度——問題進行分類,然后組成不同的卷冊;照片入冊后,要寫照片說明,照片說明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由、背景、攝影者等要素,與照片相應的底片也要保存,照片、底片、說明三個部分齊全,從而保證照片檔案的完整;每張照片給出照片號,并建立起相對應的卷內目錄和案卷目錄等。在磁性載體檔案錄音帶和錄像帶的整理工作中,也要做到:錄音帶、錄像帶分別按照年度的先后統一編號,有清晰明確的文字說明等,并建立起檢索目錄。
同時,在對聲像檔案的整理過程中,要對當前農民急需的那些農業科技檔案進行專門整理,建立專題檔案,以方便農民的查閱和利用。
2、農業農村聲像檔案的保管
按照國家頒布的聲像檔案整理和保管規范的要求,聲像檔案都是特殊載體的檔案,整理和保管的要求不同于文書檔案,聲像檔案要單獨存放在聲像檔案庫房并配備專門的裝具,如磁性載體檔案(錄音帶、錄像帶等)要放在防磁柜中,這樣才能延長聲像檔案的壽命。但是,由于我國農村地域廣泛,經濟水平發展不一致,大多數農村的經濟條件還比較落后,不能達到統一的標準。所以,對于農村的聲像檔案的保管條件不能要求得過于嚴格,不能搞一刀切,必須根據當地的實際經濟水平對聲像檔案進行整理和保護。
四、農業農村聲像檔案的提供利用工作要靈活多樣
保管檔案的最終目的,就是為社會服務,為百姓服務。特別是農村的聲像檔案,如果保管的內容不是貼近農民生產、生活的檔案,對農民的勞動致富沒有幫助,那么,檔案的利用率就會極低,農民就不會認同,檔案工作也就沒有意義了。因此,在農村聲像檔案的提供利用工作中要充分開發資源,利用聲像檔案直觀、形象的特點,變被動為主動,機動靈活地以各種形式為農民提供實用的聲像檔案資料:
1、可以利用電臺、廣播的形式,向農民宣傳黨和國家有關農業農村工作的政策,有關的法律法規常識,提高農民的政策和法律觀念。
2、基層檔案管理部門可以利用已經整理好的、完整詳實的錄像資料,建立農業科技專題檔案,向農民傳播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如:可以與當地電視臺合作,定期播放農業科學技術知識講座,請致富能手談經驗,或向農民直接發放農業科普知識的音像資料。這種宣傳方式更直觀、形象,范圍更廣,深受農民的喜愛,這樣的做法在很多鄉村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利用集市的機會,舉辦各種內容的照片展覽。如:舉辦新舊農村面貌對比的照片展覽、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成就展、土特產品的照片展覽、農業新技術成果的照片展覽等,讓農民們從中感受到生產、生活的巨大變化,從而調動農民建設家鄉、熱愛家鄉的積極性,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和穩定。
4、有條件的檔案管理部門還可以根據館藏資源,制作反映當地自然風光、旅游資源、特色經濟的電視宣傳片或以照片檔案為主的宣傳手冊,對外宣傳當地的經濟優勢,為當地政府招商引資做貢獻。
總之,我國農村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檔案工作者要抓住機遇,創新思路,一方面用專業知識,用專業工具去記錄下巨大變革中的中國農村的影像,另一方面挖掘館藏資源,真心實意的為農民服務,發揮聲像檔案作用,努力為“三農”工作服務,使農業農村檔案事業越來越朝氣蓬勃,欣欣向榮。
(作者單位:河北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