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成功,考試必勝,而“成功,往往是在堅持最后五分鐘獲得的”。高考語文沖刺是指5月份的復習,筆者以為有相當的講殼,諸如理念、策略和操作等需要清清楚楚。
一、了解課改理念,掐準命題走向
“騎在變化的浪尖上,避免未來的沖擊”——這是一位西方社會學家告誡世人的話。今天,筆者也要用這句話來告誡即將與高考肉搏的高三學子們,要注意近年來高考命題的內在精神走向,做到大事不糊涂。如果像徐志摩同學那樣,“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那可不妙。方向對頭,事情好辦嘛。什么方向?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新課改風風雨雨好多年,都快成國策了,你不能裝不知道。
新課改的素質關,決定了試題的基礎性
說起來,這新課改精神,也不是什么神秘兮兮得不得了的東西。教育是有延續性的,新的里面其實也有舊的,新的是踩著舊的往前走的。新課程的育人功能,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整體素質。高考沖刺階段,要做的事很多,千頭萬緒,有一大堆復習資料等著去做,最要命的是,這個時候各種宣傳媒體、各種臨考資料、各位高考專家都出來了,往往把人嚇一大跳——媽呀。原來還有這么多東西沒掌握!聽聽人家的意見有好處,可別被嚇著。因為說到底,高考涉及的大部分內容。還是素質,還是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學大綱也是考試的要求。在“雙基”的基礎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題思路。解題思路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條件上的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和人手點。再難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在有限的復習時間內要心不慌,氣不喘,抓根本。記住:基礎,基礎,再基礎。
新課改的實踐關,決定了試題的應用性
新課改注重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高考命題中,表現在基礎知識的運用(如2006年湖南題的字音字形考查都放到句子中間進行),科技文的閱讀,散文的閱讀,文學賞析,尤其是書面表達能力的考查方面。語文學習,要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并通過語言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同時,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人的知情意行要全面發展。而且就復習沖刺本身來說,更要樹立實踐觀,從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增強信心,獲得成功。
新課改的價值關,決定了試題的思想性
新課程有一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最高一級的目標。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維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三學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應在繼續提高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訓練一下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尤其是作文,越來越注重思想性和真實感。2006年湖南高考不僅把體裁限為議論文,還考了“談意氣”這樣具有高度思想性、思辯性的題目。
概括地說,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強調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以及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要學會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規劃人生。提高青少年自身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
還要特別注意一點:2006年湖南高考題明顯加強了對湖湘文化的考查。從曾國藩的文言散文到“談意氣”的作文題,都透著很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對這方面要有所認識。
二、講究方法策略,直指問題核心
謹防陰溝翻船,避免所謂失誤
無論是沖刺復習的安排方面,還是高考臨場發揮方面,在大的方法策略上,不能有硬傷,不能出現無謂的失誤。比如時間分配問題,就要縱觀全局,總體把握,做到心中有數。不能陷在某一個板塊中不能自拔,越著急越不會,越不會越著急。陷在那動不了可不行,對后面的閱讀和寫作都有影響。總的看,每一個板塊應該用多長時間,在模擬考試中就要有嚴格訓練。最后的作文至少要留45分鐘,有了這個安排,總體格局掌握住了,從戰略上就保持一個可以充分發揮自己水平的可能。
洞悉題型意圖,諳熟破解知道
例如做翻譯題,往往覺得比較難,其實它的采分點都是重點的詞法、句法。比如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古今異義等。對這些知識在考前必須做一個清理、復習,到了考場上,先通讀全句,標注要點,找出重點的實詞虛詞、重點的文言句式等,在整體理解的前提下,對照原文的字字句句翻譯。最后調整順序,按照現代漢語語序表述出來。如果嚴格地做好了這幾步,翻譯就有望多拿一點分。
詩歌賞析也沒有想象中的難。一般,詩歌的題目會顯示或者暗示文章的線索,詩人的主流傾向也是掌握意思的關鍵,給予的提示都會是有用的線索。就湖南2006年高考中的詩歌賞析來說,已形同仿句,考生只要能抓住意象、詩眼。照葫蘆畫瓢就行了。
突破重點難點,最大可能提升
古代詩文默寫是定量定篇,最后一個月要加大力度,不能丟掉這6分。
文學賞析算得上是一個重點難點了,它的表述一定要規范化,要按照題目的要求準確回答,不偏不倚,題目問的是什么就答什么。要特別防止把賞析寫成讀后感,它的考查方向是就文論文,品評其某一方面的文學特色,而不是讀完之后來一通感情的抒發或肆意的評判。如果把文學賞析和讀后感這兩個混起來。那結果會是很糟糕的。
關于議論文的寫作,考前大量閱讀已不現實,但還是很有必要讀點報紙雜志上的議論文精品,以便在寫作的時候。腦子里有幾篇典型范例,尤其是結構合理、論證精辟、思想深刻的文章,即使考試中自己想不出更好的寫作方式、結構,也可以采取深沉模仿的手段,按照范文的模式來寫。
構思立意的方法很重要。作文猶如做生意,有“本錢”還得會用“本錢”,而且要發揮得淋漓盡致,賺得最大的效益。以筆者過去的高考經驗以及現在的教學經驗。感覺“追蹤思維法”比較好。所謂“追蹤思維法”,就是在拿到題目后,迅速集中注意力,以題目為中心,馳騁聯想和想象,進行無拘無束的極為自由的發散思維,從而廣泛調集自己的生活積累和知識積累,捕獲靈感,并簡要地記在草稿紙上。覺得已經差不多了,就開始構思立意,從中尋找既適合題意又適合自己寫作的最有可能拿高分的最佳的切入點、最佳的素材、最佳的表達方式。文章大體了然于心之后,即可動筆,一揮而就。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要怕浪費時間。不過十分鐘左右,而且文章大體了然于心之后,后面的寫作會很快:二是一定要放開思路。這種方法考前能練一練最好,到時用起來嫻熟自如。最怕的是審題立意草率從事,一頓亂寫,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或者寧撿芝麻,不要西瓜,令人嘆惋。
此外,高考從根本上說是對一個人的實力和心理素質的綜合考查。高考沖刺復習,作風要沉穩干練,善于排除外部干擾(包括模擬考試成績不佳等造成的消極影響),自我激勵,絕不輕易放棄,不到最后一刻,“一切皆有可能”。要保持放松性警覺狀態,有點游戲心態,但并不松懈;適當焦慮,但也不過頭。同時。勤奮無可替代。再精明的人也須勤奮墊底,什么“地毯式掃蕩”,什么查漏補缺,什么適當精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保持答題的敏感性,考前處于最佳競技狀態。不能全仰仗“諸葛妙計安天下”,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后還要提醒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親愛的同學們注意一點: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考試過程中,小處不可大意。高手相拼,勝在細節,不是有本書,叫做《細節決定成敗》么。分要一分一分地摳,不怕人家說你吝嗇,就怕人家說你大方。
編輯 姚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