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鄉高郵——汪曾祺文中常以此稱謂他的故鄉,深情而簡潔,是四十二年的離情濃縮而成,簡直奪人心魄。
選了個日子去高郵,很當回事。就想對照著記憶,去看汪曾祺筆下的大淖、泰山廟、文游臺,還有明海和小英子,我想看看現實和文字,究竟會有多大分別。
想不到選來選去,卻還是一個風冷雨也冷的日子。而且還走錯了道。十幾二十個人心急眼熱地像朝圣一般,“急吼吼地”,可是一天的冷雨,讓行程省略了不少。所以我內心里不愿承認是游了高郵,只是到過。因此回程的時候跟自己說:這次不算,還來。
第一站是龍虬莊遺址公園。一個考古發現,后來建成一個公園,告訴我們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門口有賣票的門房,可看起來實在不像個公園,十來畝的地面上散落著幾處草屋,有一些原始部落舞蹈、漁獵和耕作的泥塑,說明這是一處文化遺址。一間主展室里,年輕的講解員很專業地介紹龍虬莊遺址的發現和保護。記不清是哪一年,這里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這倒是第一次聽說,同去的一干人,知道的也少。我是個直性子,我想告訴接待單位,高郵有龍虬莊這個寶貝,要真把它當個寶。這樣一個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已經漸漸露出了破敗相了。主展廳的室內頂棚漏雨了,潮濕不堪,墻壁上長了大塊的霉斑。一位當地人說平時根本就沒有人來。想想也是,沒人看修它作甚?如果成了擺設,政府當然不愿意花錢。可這是一段燦爛文明的寫照、一段歷史的縮影,為什么沒人來看?還是知者甚少,宣傳不夠。都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可龍虬莊7000年前就種水稻了,還有那些陶器、骨針,特別是陶片上近似于古文字的紋飾和刻符,這是高郵的驕傲!小孩子都知道黃河文明的代表是半坡文化、龍山文化,也知道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若干年以后,我們要讓歷史教科書上清清楚楚地寫明:江淮古文明的代表——高郵龍虬莊文化。
這是政府和文化人的共同責任。不僅要保護,更重在宣傳。
高郵城市不大,大半天時間,依次看了王氏紀念館、文游臺、鎮國寺塔和盂城驛故址,走馬觀花,行色匆匆,似乎把高郵的代表景點都看了,但每個人都意猶未盡。高郵市委宣傳部的姜部長不僅是個畫家、作家,更是一個心理學家,讓你蜻蜓點水,卻又欲罷不能,目的是“希望大家常來”。
我來高郵,多半是因為汪曾祺。文游臺新辟了一角,建汪曾祺文學館。一行人到此頓生崇敬之色。看生平看作品看文人字畫,總覺不及他筆下那些活色生香的人和物。建議高郵作協,在館內專辟一室,請地方名畫家,畫明海和小英子、吳大和尚和七拳半、巧云和十一子、李小龍和王玉英,再畫咸菜茨菰、炒米壇子咸鴨蛋以及馬齒莧枸杞頭,等等,使人見畫而思汪曾祺,見畫而想象高郵的鄉情鄉風,進而憶及那些優美的文字,既為紀念,亦可怡情。
高郵市文聯最近編纂了一本紀念文集《風流秦郵》,主題:贊美高郵,懷念汪曾祺。這是十分必要的。高郵的領導說:汪曾祺是高郵對外交往的一張名片。這是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中國的作家,任誰都無法獲此殊榮:“高郵還有個汪曾祺。”世人皆知,趙樹理的山藥蛋、孫犁的白洋淀、沈從文的湘西,都集中地摹寫了一方風物,然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大淖,活脫脫一幅蘇北水鄉風俗畫,鮮活的人鮮活的風景,還有高郵的吃食和習俗,在汪曾祺靈動的筆下,活了起來。汪曾祺傳揚了高郵,豐富了高郵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高郵人的自豪和感佩在國家主席的這句話里得到了高度的概括。
吾鄉高郵——汪曾祺文中常以此稱謂他的故鄉,深情而簡潔,是四十二年的離情濃縮而成,簡直奪人心魄。
再選個日子,我還來高郵,悄悄地,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