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部隊的“土特產”——會餐,只要是當兵的,準會眉飛色舞地對你“白話”一番。會餐,既是打“牙祭”的時候,又是暢快淋漓無拘無束盡興的時候。每逢重大節日或比武獲勝,炊事班總會接到上級的“指示”,“上酒上萊,會餐。”緊跟著,戰士們興高采烈地忙活一通。雖累點,但心里那高興勁兒甭提了!
照常規,該請的都請了,該來的都來了。主官坐陣一看,端起酒杯,嗓門一亮:“同志們,今天……”簡短的“開場白”在“干”的聲音中結束了。“抗戰”的序幕正好拉開。你聽呢,“咕嘟咕嘟”,啤酒,一杯已進肚;再看,不能喝酒的或喝酒上臉的成了“人面桃花”,其他的戰友便會趁此調侃一番。此后,可熱鬧了。昔日無話音的飯堂此刻就像新娘的洞房,愉悅的笑聲、真誠的祝福夾雜著豪氣爽快之音,繁而不亂,喧而不吵。如若有一個班率先舉杯“一二三”“干”盡,那么其他班也會不甘示弱。“一二三”“干”喊得你熱血翻涌,男子漢味十足。倘若你是位女性,也會情不自禁融入其中,脫口而“干”。
5分鐘未到,酒灌下三分之二,這時,菜便成了“主攻對象”。只見筷子夾魚挑肉。偶爾遇到“戰術情況”,戰友們也會發揚民主,走“人民路線”的,既無小家碧玉之口,又無風卷殘云之勢。當吃到一半時,主官也該挨班敬酒來了。班長一聲“起立”,全班人馬喜氣洋洋地看著笑容可掬的各級領導,其中某位戰友一定會在“夠了,滿了”的推讓聲中把主官的酒杯斟得滿滿的;待主官環視一圈說完祝語希望后,大家隨著班長異口同聲地大喊“一二三”“干”,這喊聲保證“一浪高過一浪”。領導一走,話題宛爾一轉,主官的酒量成了大眾評說的焦點。
令戰士們最“痛苦”的就是會餐的規定:每人一瓶啤酒。然難得一次的會餐因酒少總會吸引個別癮君子甘做“志愿軍”。其實呀,酒瓶剛空一截時,他們就已“瞄”上主官那張桌了。趁領導推杯換盞之際,“志愿軍”們便會果斷出擊,還連連辯解曰:“喝酒者拿酒,豈能算偷。”惹得全班一陣大笑。倘“被俘”了,“敵軍司令官”也會破例“國際公約法”一次,告誡你“少喝點”。不過,千萬別“乘勝追擊”。
熱鬧的氣氛在一片殘羹剩肴中漸漸衰落下去。一首不知誰起頭的革命歌曲響起,頓時產生共鳴,掀起會餐的第二次高潮。或雄厚,或抒情,或剛勁,或溫柔,和著旋律,打著節拍,醉了,醉了……歌畢“干”響,滿杯的,半杯的,丁點的;領導的,戰士的;酒瓶里的,飯缽里的,全都一飲而盡。酒入心田,化成了對會餐的喜慶,對明天的熱情,更有對軍營的摯愛。
(請本文作者與本刊楊嵐同志聯系,電話:0511-2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