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黃金周,南京文友老胡的女兒結婚,又是電話又是大紅請柬,我欣然應邀。實話實說,我赴南京參加婚禮還有個夙愿,借此良機盡心飽覽一下秦淮的風月,考察秦淮文化內核的魅力。宴席是中午,美酒佳肴之余我打了的直奔夫子廟。
繁華的南京城彌漫著節日氛圍,沿路花團錦簇,人如潮,車如注,車開一會停一會,我不由與司機聊起來。司機看樣子已過不惑之年,濃眉大眼,十分健談,他滔滔不絕道起秦淮河的歷史來。噢,秦淮夫子廟發展自“窨子山文化”算算已有4000年嘍,積淀了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俗文化、儒家文化、科舉文化等豐富的文化遺產。唐朝大詩人杜牧的詩《泊秦淮》有這樣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寫得妙極了,成了千古絕唱呃!清代孔尚任的名劇《桃花扇》,映現了“秦淮煙月無新舊,脂香粉膩滿東流”的歷史風云。而近代才子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題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更把秦淮推向高潮……司機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不禁令我汗顏。受根深葉茂的歷史文化熏陶,人也霎時變得文采飛揚起來。
一下車,游人如林水泄不通,折射進我眼簾的是一幅美畫:夫子廟中心廣場的路面鋪成色彩斑斕的花崗石,美食一條街的電力桿線全部下地,文德橋、文源橋、來燕橋高懸大紅燈籠增光添彩,東西街懸掛著各式傳統彩旗彩燈,使“老城區”容光煥光,展現“瓦黑、墻白、柱紅、地綠”的新姿。河岸停泊著一排排仿古小船,我情不自禁地乘上機動船,效仿文學大師朱自清、俞平伯當年暢游秦淮河的情趣。悅耳動聽的古琴樂曲徐徐吹來,潺潺的擊水聲令人怦然心動,仿佛自己已遁入通往千百年歷史的通道,另有一番彩燈映紅秦淮河畔的韻味和驚嘆!
夜幕降臨,彩燈齊亮,河面凸現出波光粼粼、五光十色的艷麗景觀,令人沉迷于歷史境界之中,感悟了歷史民族文化的深層意蘊。我想:凡是文人士大夫涉足金陵,皆含有尋花問柳情結,“秦淮八艷”令多少人神往,而風塵女子諸多勝于豪杰之人,如艷絕青樓的名妓董小宛,不僅在危急之際挽救了大才子冒辟疆的肉體生命,還拯救了他一顆瀕于墮落的靈魂,保住了其名節,被人們千古傳頌。在民族危亡的歷史關頭,秦淮河總映照出一些文人騷客的可悲可憐,映照出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名妓的“芳魂”來。
下了船只,我信步走到名聞遐邇的烏衣巷,一座石碑書立著,一股好奇心誘使我駐足觀看。石碑上雕刻著毛澤東主席手書唐代名詩人劉禹錫的一首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字體遒勁雄渾,飄逸俊拔,氣勢恢宏。一位開國領袖為何如此鐘情、親手揮毫呢?正巧一位妙齡導游小姐對著一群中外游客進行講解,聽了她繪聲繪色的介紹,我知道了來源。烏衣巷自古是王公貴族的世家天地,他們整日花天酒地,歌舞升平。曾幾何時,滄桑變遷,興衰輪回,蕭瑟秋風,煊赫一時的達官顯貴紛紛淪為平民百姓。可見世上貧富是暫時的,苦樂不可永恒。“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在烏衣巷重溫劉禹錫的佳詩,欣賞領袖的書法,真是感慨萬千啊!
沿著烏衣巷前行,不遠有處不事雕飾的古跡叫貢院,這是明清時代秋試的地方,即古時考試的考場,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旦成名天下知”的升遷圣地。也許讀書人成敗在此一試,榮辱定于一宵的緣故吧,就演繹了“玩”這個字。玩就與考試結了親,考試成功不免得意忘形盡情渲染,考試失敗放肆發泄不枉此行,煙花女子應運而生,由此產生了“煙花巷”。說來也怪,孔孟之道與歌妓文化互相滲透,相濟相鄰,成為古秦淮河區域文化的一大奇觀。殊不知,古往今來不知催生了多少才子佳人、名妓靚婦的動人故事。李香君和侯朝宗的愛情瓜葛就是一個杰作,激發起無數讀書人心靈震撼,成為秦淮河經久不衰的風景線。
有文必有商,有河必有道。“秦淮古道”其實是一條商業步行街。抬頭一瞥,商品琳瑯滿目,古董、玩具、字畫、瓷器、百貨、服裝等無所不有,還價聲與現代音樂渾然一體,可謂古今文化有機結合。我對購物興味不濃,就逛書場。書場偌大,排列有序,古書、文學書、科技書應有盡有;有新書,也有半成新的;可以購買,也可以租讀。書的價格倒便宜,還能打折,最低限可以打六折。這很合我意,我一口氣挑了十多本書,全是描寫秦淮河方面的經典名作。我立志要從書中尋覓秦淮河昨天的槳聲燈影,領略秦淮河今天的風姿,憧憬秦淮河明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