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里,是全國僅有的兩個藏族自治縣之一。面積達一萬三千多平方公里,僅次于甘孜州的石渠縣,是四川第二大縣,可真算得上大了。木里的版圖猶如一片楓葉,南北公路里程長達三百多公里,可真算得上長了。
但我所要講的木里的“大”與“長”,則是木里的大寺和長海子。
大寺,全名是木里大寺,建于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興盛時,僧侶達六百多人,是涼山州藏區最大的寺廟,木里縣也因此而得名。
可惜這座占地一千五百多畝,殿堂多達幾十座,其中大經堂為五層的高大建筑,附屬房屋長廊相連,千門百戶的大寺,因遭“文革”浩劫,已蕩然無存。
著名的旅行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消失的地平線>一書里,詳細記載了大寺當年的繁華。他的相機留下了大寺當年的風貌和宏大,通過這些寶貴的照片,我們對大寺才有所了解。
我們今天到大寺,還可以看到舊時的殘垣斷壁,從那厚達一米多的城墻,便可知當年是何等的宏偉、氣派。從那古老的圍墻,可見當年占地之寬,面積之大。
盡管木里的民族達十七種之多,但大多數群眾都信奉藏傳佛教。1982年,大寺得以重建。現已頗具規模,常住僧侶已達七十多人。由于景色秀麗,環境幽雅,香火旺盛,前往觀光、游覽的人絡繹不絕。即將落成的佛學培訓中心,規模宏大,別具特色。這不只是善男信女的福音,還使大寺又添一景。
長海子,又名寸冬海子。坐落在康塢牧場及牙馬氈之間,海拔三千六百多米,面積達三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環抱,天藍云低,空曠靜謐。由于離縣城有四十多公里,前往游覽的人不多,至今仍保持著獨特的原始風貌。
走到長海子岸邊的一座小山包上,左右環視,便可把景色盡收眼底。因其水不算深,湖中的草甸較多,有的像小島,有的像地毯,有的像拼圖,千姿百態,給人不盡的遐想。
更奇的是這草甸是流動的,隨著水流、風吹在不停地變化。有的小片連在一起,有的大片分離成許多小片,不停地變換著形狀。所以,你每次去長海子,都有一種驚喜,因為那呈現在你眼前的湖總是一幅新的圖畫,另一番沒見過的美景。由于海拔較高,長海子的景色一年四季各不相同。
春天的腳步走到長海子是很慢的,積雪消融,山澗偶留殘白時,這里才能感受到一絲嚴冬后的春色。
夏季,四周滿山遍坡的鮮花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杜鵑花開時,景色更為壯觀。白杜鵑、紅杜鵑相映成輝,猶如一個花的海洋。
秋天,長海子顯現出高原風光,草地變成金黃色的地毯,楓葉映襯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格外絢麗。這里水豐草茂,魚多蝦肥,是候鳥的最佳中轉站,成群結隊的鳥兒在這里棲息。有不愿離去的小鳥,索性在這里安家落戶。時值三伏天,我們在長海子還看到一只很大的白鳥,有的說是仙鶴,有的說像天鵝。
冬天是長海子最迷人的季節,湖周的山巒被白雪覆蓋,一派北國風光。湖中的草甸也披上銀裝,仿佛一座座雪山、冰峰矗立在湖面。當紅日初升,風起云涌之時,那云海日出真是美不勝收。夕陽西下,晚霞映紅湖面,白雪熠熠生輝,白里透紅,紅里發白,湖中成了五彩繽紛的世界,令人樂而忘返。
木里這么大、這么長,自然景觀不勝枚舉。那里的人文景觀更是別具一格,但許多美景至今藏在深山人未識。
木里雖然較遠,但實在值得一去,而且去了定有所獲,使你不會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