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城北有條馬水河(東起西門坡北口,西至寧遠橋),這在西昌市民無人不曉,而馬水河街又因何得名?恐怕知者已經不多了。
馬水河街正是因馬水河而得名,因河名街。馬水河系西河的支流,河面寬3米許,自北向南經馬水河街中段穿街橋而過(橋面有長長的青石條搭建而成,與街面平齊),是一條四季長流的清水河。河道就在老西門街南口正對面——真武觀以西的下馬水河巷西側,今馬水河街56號西昌市交通局——市日化廠宿舍——州交通局——老專署這一垂線上。
當年在馬水河上,以馬水河街為軸心,上下游約60米處各有一座古老的水碾坊(上游處碾坊規模之大,當數西昌一流;下碾坊規模略小一些,下碾坊東側即當時西昌縣副食公司毛豬站)。碾坊中有碾有磨。河床各以兩座水碾坊為界,以水頭落差而成三個階梯;河面高低次第錯落3米許;常年水深2尺許。巨大的烏木輪,在奔涌而下的水力沖擊下悠然轉動,碩大的輪葉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嘩嘩有聲,頗富詩意。至枯水時節,水量減小,則以水閘靈活調節蓄水,維持碾磨坊加工;洪水季節,則開啟泄洪閘泄洪,有效地避免過量的水沖擊葉輪,簡單、實用與而見其科學性。
馬水河因水量豐沛而又穩定,不僅承載了兩座磨坊;更因河水清亮水質好,又為百姓提供了非常理想的生活水源。順城街西段、下西街、馬水河街一帶近千戶居民都在這里洗菜、洗衣物,十分的方便和愜意!那時洗衣多用皂莢,石板上一搓一挼,再舞動木槌輕捶慢敲,在河水中一擺一涮;河中不時有一群一浪的鵝鴨“嘎嘎嘎嘎”地鳴叫著撲翅追逐,嬉戲覓食,“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詩情畫意,有聲有色,勾人流連…… 上碾坊的上游,水面寬約4米,水深亦2尺許,岸邊楊柳依依,是一個天然的露天游泳場。炎炎夏日,赤條條的孩子們撲騰其間,盡情戲耍,浪花飛濺,歡聲笑語充滿河道。
馬水河東頭約20米處,是一條自南向北的小溝,約寬2尺,水深及尺,除雨季偶漲洪水,常年清澈見底,水色清亮,水質甘甜。溝底紅沙之上,泥鰍和小蝦不時搖頭擺尾,小螺螄、小蛤蚌星星點點;溝渠邊石縫中青苔飄蕩。這條小溝正是這—帶居民的飲用水源(那時尚無自來水)。家家戶戶大男人們每天清晨第一件大事,就是挑著水桶來這兒擔水,直到把家中水缸挑滿為止。這一幅生活場景圖,勾畫了當時西昌城市居民雖然貧窮,但不乏悠閑而又寧靜的生活狀態。
上世紀五十年代,馬水河街西頭住戶多系農家,正街背后就是農田,且不少吃商品糧的居民也在城郊龍眼井、寧遠橋一帶開荒種地收稻麥,所以,這兩座水磨坊,也正是人們碾米磨面的極好場所。這一河一溝和兩座碾磨坊,給予西半城居民極大的方便與實惠;也曾給古色古香的西昌平添了一道清新自然而又鮮活亮麗的風景。特別是月白風清之夜,銀色的月光灑在靜靜的河面上,仿佛滿河都是水銀,樹影婆挲,靜中有動,柔美的月城更生出三分嫵媚兩分神秘。而當金黃的圓月倒映在漣漪之上,則全然古詩意境:“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夏夜繁星閃爍,蛙聲陣陣,又是一河流水一河星,說不盡的美妙絕倫……
城中有河平添秀色,河上有碾生氣盎然。可惜上世紀70年代中期,隨著西河水枯,一河一溝也日漸干涸。西昌城人口也漸漸增多,自然也就填河平溝造房子了。從此,水盡鵝飛,歡快流淌的清亮亮的馬水河徹底消失了(變成了一條排污的暗溝),“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的美妙神奇畫面成了夢中的記憶;那垂柳拂長岸,清水穿城流,碾坊轱轆轉,鵝鴨河中游的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蕩然無存了,只留下一個“馬水河街”的歷史名稱。真的是物換星移,世事滄桑,令人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