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美姑,緣于一紙“詩意的美姑”國際筆會邀請函。
從云南的楚雄彝州到四川的涼山彝州首府西昌,一路上秋高氣爽,一路都是長滿茅草或灌木的險峻高山,洶涌咆哮的渾濁江水,千篇一律都是或走路或勞作的男人女人,就連碧空中隨意飄蕩的白云,也是司空見慣,一點也不新奇。只有離開西昌,一直朝著東北方向的高山之巔蜿蜒行進,那山,才漸次長滿了蒼郁的林木,才產生了些許親近大山的感覺;那風,也越發地冷峭了起來,感覺像是進入了冬季,但又缺少那份刺骨的感覺;溪流很多,遍布山間,一條,又一條,從煙霧彌漫與天相接的山頂白練一般跌入箐底匯入江中;湍急的江面上,時不時有晃蕩著的鐵索橋,橋的兩端連接著陡峭的山路,連接著密林深處的裊裊炊煙。
終于見到了美姑河!終于走進了在腦海里想象過無數次的深藏在千里涼山之腹心的詩意美姑!我的心開始激動起來,飄飛起來,像脫韁的野馬,穿梭在彝山彝寨彝人之間,盡情地感受著大山深處傳遞過來的彝人氣息,盡情地觸摸著這個古老民族生生不息、永遠律動的脈搏。
美姑縣城很小,樓房高高低低錯落擁擠著盤踞在一片緩坡上。適逢第二屆畢摩文化藝術節召開,節日氣氛濃郁的大街小巷擠滿了盛裝的彝人。放眼望去,除了繡著艷麗花紋斑斕多姿的男女彝族服飾外,男女老少均披白色鑲邊的無穗“瓦拉”或純白色的有穗“瓦拉”。男人們用一綹蓄了多年的長發在頭頂盤結出一個供護佑神居住的“天菩薩”,以此顯示尊嚴,同時也護佑、安慰自己容易受驚的靈魂,而更多的男人喜歡在黑色頭帕上打上一根突兀而起斜指天穹的“英雄髻”,也許為了追求一種威武豪放的氣質吧。女人們色彩斑斕的服飾上繡著形形色色的花紋和圖案,如果你有耐心,你將會從不同的花色圖案上聽到一個又一個有關彝人的古老傳說。女人們普遍漂亮,面部輪廓清秀,腰身勻稱,純真無邪的大眼睛總是大膽地看著你。難怪當地政府把“美女之鄉”當作一個品牌來發展旅游業。
不論是高大的水泥建筑或是低矮的民居瓦房,屋檐下都裝飾著色彩艷麗的牛頭造型。
餐館里,坨坨肉、苦蕎杷、煮洋芋,承繼著當地彝族特有的飲食習慣,以及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氣。徜徉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看著眼花繚亂的民族服飾,聽著聽不懂的語言,吃著喝著原汁原味的彝人飲食,仿佛置身于一個古老的時代。在這樣的人流中,我們成了另類,成了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所謂現代人。現代的我們本想用過客的眼光仔細打量這個世界,沒想到被這里濃郁的民族氛圍所淹沒,最后迷失了自己,自覺不自覺地成了這個民族中的一員。
到了鄉下,感覺更加不同。這里的大山云遮霧罩,滿山郁郁蔥蔥的原始森林,那是大熊貓的家園,是上蒼留給人類最后的純潔之地。那里有高聳入云怪模怪樣的灰黑色石頭壘起的山峰,是藝術家眼里最容易激發靈感的景色;那里有濃綠低矮造型各異的灌木和青草共同裝扮著牧場,白色的羊群如星星點綴其間,就像隨風飄蕩的精靈;有山澗小溪潺潺流淌,那是大山的乳汁,是生命的源泉,是彝人融入大山的粘合劑;有平緩的坡地,有用籬笆或矮矮的土墻圈成屬于不同戶主的園子,那是彝人耕作的地方,盛產養子、洋芋以及蘿卜、圓根;依山臨水散布在山腳、山腰或山梁上的村莊由瓦房、頂上壓了無數石塊的木板房以及茅草房構成,院落間相隔一定距離,使它們各自都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屋里長年不熄的火塘,那是彝人家中最神圣的地方,在這里主客坐次得分尊卑長幼,許多口傳文化都在這里得以傳承,比如傳說故事,比如諺語格言,比如說唱對歌,比如舉行各種宗教法事儀式。通達神靈的神職人員畢摩和蘇尼,在這里降妖除魔禳災祛禍祈福納祥。瞧,戴著神笠正襟危坐的畢摩一手執神扇,一手執經書,念著經文正為主人家禳災納福;蘇尼正敲著羊皮鼓唱著經詞舞蹈著與神對話,與鬼搏斗;不論什么時候,也不論你走進哪個村寨,不經意間,也許你就會遇上這樣的儀式。看到畢摩或蘇尼投入地儀式表演場景,就算你是一個百分之百的唯物主義者,也會情不自禁地產生一些神秘的感覺,覺得彝人的大山的確充滿詭異,彝人的生活的確充滿神秘,現實的美姑的確充滿夢幻,夢幻的美姑的確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