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我來到久別的故鄉——雷波縣上田壩鄉上田壩村。
上田壩彝語地名為“瓦拉加古”,位于龍頭山下金沙江北岸,地處干熱河谷。因缺水,十年九旱,自古以貧窮著稱,舊社會流傳的民謠:“溝深坡陡石頭多,天干地瘦糧食少,年年饑荒吃草草,爺爺無奈賣孫孫”,就是對這個地方的真實寫照。
1943年我出生在上田壩,記憶中的上田壩樹木很少,幾棵黃桷樹下是人們時常避風乘涼之去處,夏天酷熱,冬天寒冷,我最恨東溝邊那棵桐子樹,因為那棵桐子樹一開花就冷得浸骨,所以我以為一年一度的春寒是那棵桐子樹引起的呢。
民改后,彝族人民政治上翻了身,文化、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從無到有不斷發展,但由于受自然條件制約,上田壩經濟發展依然緩慢,仍屬全州重點扶貧的彝族農村。“金窩窩,銀窩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窩”,上田壩雖窮,但它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參加工作以后,我總是想方設法地抽時間回去看看。1994年初我調離雷波前夕,專程去過一趟上田壩,那時那里山水依舊,到處是光禿禿的,全村彝族農民還在貧困線上掙扎……
調到州上工作以后,我總想回到我夢牽魂系的故鄉上田壩看看,這次送電影下鄉回到上田壩,我每天晚上宣傳放映,白天走親訪友,與老鄰居,兒時好友和未見過面的小輩子們敘舊情、賞新景。故鄉的變化使我感到陌生,最令人振奮的是東從拉西拉達,西至瓦拉波西,南從金沙江邊,北至馬里足巖腳方圓6.2平方公里境內,昔日的一片荒山禿嶺,如今已是青花椒成片成林,索查嘎、哇哪覺莫等的沙灘干坡也變成綠洲,整個村莊掩映在郁郁蔥蔥中,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青花椒已成為上田壩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興產業。
上田壩青花椒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外侄嘎哈拉日告訴我:“2001年村上幾戶人家從金陽找來種苗試種青花椒獲得成功后,大家都跟著行動,利用耕地、荒坡荒山、溝壑和屋前房后種植,這里土壤氣候適宜這一耐旱經濟林木,成活率高,上果好,見效快,如今已成為我們的搖錢樹”。據了解,到2006年全村青花椒種植面積近4000畝,201戶村民青花椒銷售收入最低1萬元以上。高的達5萬元左右,僅幾年時間就改變了窮困面貌。隨著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不光農民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態環境,自然氣候也大為改觀,洪水、泥石流、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公路運輸也暢通無阻,總之,綜合效益顯著。
鄉親們有了錢都很大方,十多年前來了客人煮臘肉、殺雞招待算是高規格了,而今香煙美酒、殺豬宰羊,這家沒吃完,那家等著去,村黨支部書記沙馬史者自豪地說:“種青花椒富起來后,偷搶、扯皮鬧事的沒有了,全村出現了互敬互愛,團結友善新局面,大家一心一意生產經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贏得了雙豐收”。
青花椒為鄉親們帶來了富裕生活和美好環境,促進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黨與群眾的和諧,鋪出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她真是造福于故鄉的綠色天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