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最原始的扶貧方式就是施舍《發放錢糧;第二種扶貧稱開發式,由輸血型轉為造血型;第三種扶貧是促進社區發展。慈善事業都是扶貧濟困的,但方式方法不同,社會效益也大不相同。慈善工作不能停留在“官辦”的號召、發動上,一發大水四處“喊捐”,而是要策劃富有創意的項目,激活社會機制和市場機制,走“專業化”的路子本刊從這一期開始,將陸續選登一些古今中外富有創意的個案,歡迎社會各界人士踴躍參與評介,為慈善機構策劃項目提供有益的資訊。
項目名稱:
大型舞臺劇《印象·劉三姐》
項目理念:
昨天的文化成為今天的經濟,今天的文化成就明天的富裕
策劃重點:
以陽朔生態為基礎;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充分吸收農民參與;全面促進社區發展
項目背景:
陽朔是中國旅游名縣,山清水秀,風光綺麗,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的美譽。建縣1400多年,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居住著漢族、壯族、瑤族、回族等10多個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文化。發展文化產業項目可謂得天獨厚。然而,多年來一般游客游完漓江上岸,往往只在陽朔西街作短暫停留后即返回桂林市,陽朔人在貧困中苦苦地守望著塵封的文化明珠。陽朔鎮一帶過去窮得叮當響,時常有賭博、偷盜、斗毆現象發生。一幫愛打架、賭博的人,動不動就拿刀子,喊砍喊殺,有時一個晚上賭掉幾千或上萬元。
項目投資:
政府啟動資金20萬元,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投資7000多萬元,共8000多萬元。
項目描述:
舞臺劇《印象·劉三姐》,以方圓約兩公里的漓江水域為“舞臺”,以12座山峰為背景,以陽朔縣附近的木山、田家河、木山榨、貓仔山等幾個小山村的自然生活為藍本,在美麗的陽朔縣漓江河畔演出。劇情以農民的漁獵生活為背景,重現“劉三姐”神話故事,演職人員主要為本地農民,各村農民演員都有限額,村民爭著報名“搶指標”,演出成本低。門票為180元,坐席3000元,每晚兩場演出。
實施年度:
2003年國慶期間開始試演,2004年3月正式公演,2004年7月1日舉行百場紀念演出,一直延續至今。
經濟效益:
到2004年底,觀眾達到35萬人次,直接經濟效益達到6000萬元;2005年和2006年門票收入都突破1億元;中外觀眾超過百萬人次,年均演出收入近億元,利潤約3000萬元。
扶貧效益:
演出地所在包括木山、管家、下莫、田家河、木山榨、白沙灣、貓仔山7個自然村,人口2700多人,整個項目演職員共750多人,其中雇請農民400多人,有200多人為固定職業角色,在演出中擔當拉紅綢、點漁火、舉旗、養漁鷹、水上救護等任務,根據角色不同人均月收入600-1000元之間。人年收入約6000元乃至上萬元。連參與演出活動的那些溫馴的水牛,每頭月收入300元出場費。家屬就近擺攤設點,經營小食品、出租望遠鏡、雨衣、棉大衣,年收入四五萬元。村民用收入營建多余的房屋出租給《印象-劉三姐》專業演職員工和游客,一個標準間平均一天可收入50元,租一棟樓每年可增收兩三萬元。以陽朔鎮木山村為例,年人均收入由2003年2500多元,2006年上升到3600多元?!队∠蟆⑷恪返靥庎l村,但與農民的矛盾卻很少,因為它與農民的利益已經融為一體,農民做到了“離土不離鄉”,只用晚上空閑時間演出,就能賺錢,得實惠,所以,農民從內心希望《印象一劉三姐》紅火。這是該項目與其他開發項目最顯著的不同之處,也是最成功之處。
社區發展:
經濟結構:從一個農業縣,轉變為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支柱、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的經濟強縣。過去游客游完漓江上岸,只在陽朔作短暫停留即返回桂林市?,F在游客慕名觀摩實景演出,游客留宿迅速上升。2003年公演前,陽朔旅店床位僅6千多張,2006年增加到1萬4千張?!袄旖剿畡觥睅拥摹瓣査窎|街”、“風雨橋”、“鼓樓”、“劉三姐民俗風情”等文化項目,使陽朔從旅游的集散地,成為世界旅游組織定位的目的地。酒店客人多了,后勤服務創造了很多就業機會。消費增長,農副產品價格攀升。原來柚子賣五六毛一斤,現在上升到1塊多。優秀民間藝術和個體文化產業群發展壯大。繪畫業從業人員達500人,年收入2500多萬元;年生產畫扇150萬把,產值達2200萬元。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產值由2003年的4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0億元。
人居環境:
靠近《印象·劉三姐》水上舞臺和看臺的田家河村的53戶人家,每戶都建了漂亮的新樓,或3層或5層,每棟造價5萬至10萬元不等。整個《印象·劉三姐》園區工程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設計,體現“綠色藝術、環保先行”理念,注重保護漓江兩岸和水面的原生狀態。演出用的水霧設備、燈光設備、浮島式水上舞臺,都采用先進的環保型技術。實景演出,實行嚴格的環保措施,投資100多萬元的劇場廁所,采用內循環重復利用技術,節約能源和水源,污水不排入漓江,不污染漓江和周邊鄉村。另還將投資2400萬元修建污水處理工程。為方便觀眾和游客,演出區域周邊新修鄉村道路6.2公里,定期對道路和屋前屋后進行清掃,清除垃圾死角。田家河村和木山村村民用上了清潔衛生的自來水。
文化生活:
過去這里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生活閑散,靠著自己的一點體力維持著日常的生活;現在,文藝演出文化融入到農民的生產生活,深入到農民的內心。白天務農,晚上展現自己稍加藝術化的真實生活,角色轉換“換來”物質和精神果實,使農民身份、觀念顛覆性改變,也提升了人們的文化品質。他們說:“當燈光一亮、音樂一響,自己‘唰’地一下將紅綢拉出水面時,觀眾一片驚呼,掌聲大得很,特別興奮,越演越有勁。”參加演出的農民簽訂勞動用工合同,工資、保險依法規范管理,對“農民”演職員的工作質量、勞動紀律進行考核。農民的組織紀律性和團隊意識增強。演出的訓練和排練是嚴格甚至是嚴酷的,加上野外環境艱苦、條件差,一個晚上下來,滿手磨出血泡,全身被蚊蟲叮咬得紅腫,個個精疲力盡。埋怨、責罵以致撂挑子是難免的,但絕大部分人最終還是堅持下來。2005年7月的一場演出,音響發生故障,但90位農民演員全部靜躺水中,無一人驚惶失措,一直堅持到音樂和表演程序恢復正常?!坝柧氂兴兀梢娨话?。他們的‘救場’意識非常到位。”他們對外都自豪地稱自己為演員,從不輕易耽誤演出。人們生活充實,歪門邪道沒有市場。繪畫從業人員達500人,不但經濟收入豐厚,也在繪畫業中陶冶性情。農民們找到了新的事業目標和人生追求,有了新的發展平臺和精神境界。《印象·劉三姐》產生的效應,散發著注入了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新農村建設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