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中心, 北京100816)
[摘要]“中國特色大學文化”有兩層意思:一是大學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學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和創造的深厚文化底蘊之中;二是中國特色,必然受到中國歷代社會文化,特別是中國歷代社會主導文化的深刻影響。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總結兩千多年來,特別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變革的歷史進程和經驗教訓,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開創高等教育和大學創新新局面,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戰線面臨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任務。
[關鍵詞]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中國特色大學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49.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1-0013-06
Holding the Advancing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and Developing the University Culture with Chinese Features
WANGJi-sheng
(Research and Developing Center for University Culture , Beijing100816 ,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culture with Chinese features has two meanings: one is university culture, which is gathered in the culture created and accumulated in the long period of education and running universities; the other is Chinese features, 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Chinese social culture of all dynasties,especially by the main culture of all dynasties. The following are important tasks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ming years: to be guided by Deng Xiaoping's theory and “Threerepresenting”; to summarize conscientiously the developinghistory and experience of Chinese university culture in the past tow thousand years, especially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to hold fast to the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with Chinese features; in the exchange of world multiculture, to develop the university culture with Chinese socialist features, which is facing modernization, world and future, and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popular, and peopleorientating, scientic developing and selfinnovating; to open up a new prospec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innovation.Key words:advancing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university culture with Chinese features
人類文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中國特色大學文化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主要可以分為人文文化和科技文化兩大門類。科技文化既是多元的又有先進、落后之分,人文文化注重的是歷史的積淀和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基礎上進行的自主創新。人類社會先進文化,指的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發展方向,能夠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的文化,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由此可見,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通過正確的文化選擇,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推進和引領文化不斷前進,既是人類文化也是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變革的基本規律。
一、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大學文化,主要凝聚在大學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和創造的深厚文化底蘊之中,是大學賴以生存、發展、辦學和承擔重大社會責任的根本;二是中國特色,每個民族文化都有它的優秀傳統,中國文化綿延了幾千年,說明它的文化傳統非常優秀。因此,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發展、變革主要受到以下兩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教育、大學發展、變革的內在規律;二是中國歷代社會文化,特別是中國歷代社會主導文化發展、變革的深刻影響。二者是密切相關、辯證統一的。
1 我國先秦時期的“大學之道”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一部經典著作《大學》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開創了我國探索大學的本質及其辦學規律歷史的先河。對于《大學》這句名言的科學內涵,朱熹在《四書集注#8226;大學章句》中有獨特的注釋。根據朱熹的注釋,《大學》提出的“大學之道”就是“大學求學之道”,即要求一個15歲以上的“大人”首先要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尤其是通過修身使自己成為道德完善的人,然后還要推己及人,幫助、教育他人,使之去其舊污,做一個新民,進而齊家、治國和平天下,服務并推動社會前進,并且努力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一文中對“大學之道”的科學內涵及其現實意義做了精辟的闡述,指出:“《大學》一書開章明義之數語即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若論其目,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屬‘明明德’;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新民’”,“儒家思想之包羅雖廣,其于人生哲學與教育思想之重視‘明明德’與‘新民’二大步驟,則始終如一也。今日之大學教育,驟視之,若與‘明明德’、‘新民’之義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則可知今日大學教育之種種措施,始終未能超過此二義之范圍,所患者,在體認尚有未盡而實踐尚有不力耳”。
2孔子儒學的歷史地位和中國大學的傳統文化
一個偉大的民族必然有自己偉大的民族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并且長盛不衰,就在于它有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自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對策,做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化選擇以后,這個偉大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它后來雖然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經歷過多次變遷,但是,孔子儒學的精華“貴仁”和“重禮”卻是一以貫之的,它長期凝聚著整個中華民族,培育著她的人民和精英,并且造就了中華民族輝煌的過去。與此相適應,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我國傳統的大學教育有兩種基本形態:一是科舉制度及其相應的教育機構翰林院、國子監、太學;二是由民間學術大師主持的、有一定學術自由的書院教育。它們的文化傳統都是以孔子儒學養成君子、士的人格理想為核心的,都對維系我國這樣的泱泱大國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國建立和發展近、現代大學的血脈和根基。但是,到了我國封建社會后期,由于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過于閉關自守和因循守舊,特別是固守宗法制度和忽視現代科學技術,因而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社會和我國大學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于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相應的科舉制度、書院教育,我們應當采取批判地繼承和發展的態度,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蕩交融中使其與現代化相結合,創造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和新教育。
3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觀和我國近、現代大學的建立與發展
從鴉片戰爭到抗戰勝利這一百年,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猛烈轟擊和以“科學、民主”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下,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我國的主導地位被動搖了,迫使近代中國進行新的重大的文化選擇。這次新的文化選擇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鴉片戰爭到洋務運動,對西方文化的態度從完全排斥到“中體西用”,試圖用西方文化維護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第二階段,從戊戌變法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試圖通過會通中西創建新儒學,通過變法走資本主義改良派的道路,甚至一度出現了“全盤西化” 的思潮;第三階段,從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以前,高揚科學和民主的旗幟,掀起了反孔批儒的熱潮,促使我國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解放;第四階段,抗日戰爭的爆發,極大地喚起了人們“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他們終于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在文化上消亡了的民族,或是將世界優秀文明成果拒之于外的民族,都是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從而確立了“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主體會通中西”的新文化觀。
這個“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主體會通中西”的新文化觀在教育界和大學的杰出代表是一批留學回國、學貫中西的學術大師以及由他們主長的近、現代大學。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時期我國近、現代大學的生長,并不只是蔡元培、梅貽琦、張伯苓之二、三人,北大、清華、南開之二、三家,而是有一個較大的群體,如竺可楨之于浙江大學、唐文治之于交通大學、羅家倫和吳有訓之于中央大學、郭秉文之于東南大學、熊慶來之于云南大學、胡庶華之于湖南大學、鐘榮光之于嶺南大學。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組建的“西南聯大”,她是“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主體會通中西”的新文化觀的突出代表。這些教育家和學術大師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試圖把孔子儒學中注重培養君子、士的人格理想和中華民族“剛毅堅卓”的奮斗精神與現代知識分子的文化養成、西方的科學、民主相銜接,探索一條獨立自主、振興中華的發展道路,對創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和我國近、現代大學的發展與變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高揚科學和民主旗幟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從大的歷史角度來說,其根本著眼點是為了追尋中國的出路,探求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中國向何處去”的答案,最后終于逐漸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在艱難曲折的過程中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 的最杰出代表是毛澤東,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創造性地提出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精辟地指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艱難曲折中進行新的重大的文化選擇的科學總結,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開始走向中國化的重要標志,進一步指明了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的根本方向。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觀和新中國文化教育方針的探索
由于毛澤東提出的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也就是在還沒有掌握全國政權的情況下提出的,當時的主要任務是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奪取全國政權,在文化建設上只是指出了方向,因此,新中國建立以后,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觀和新中國文化教育方針上,又經歷了一個新的重大的文化再選擇過程。經過艱難曲折,2002年11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終于明確指出,必須“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以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近一個時期以來,胡錦濤進一步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要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觀的內涵,并相應地制定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文化教育方針。這是毛澤東提出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 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和鄧小平提出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的戰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觀進一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開辟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和新時期我國教育、大學創新的道路。
二、 引起人們廣泛關注的兩次重大的文化“斷裂”現象
在從總體上回顧總結兩千多年來,特別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道路的基本脈絡的基礎上,必須指出,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變革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在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變革的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兩次重大的文化“斷裂”現象:一次是晚清實行“廢科舉,興學堂”造成的;另一次是建國以后一段時間對孔子儒學和西方理念全盤否定造成的,因而引起了人們對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科學內涵的許多誤解和疑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問題是:中國特色大學文化是專指50多年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還是特指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我國近、現代大學的大學文化”,或是自先秦時期以來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和創造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 的總稱?這是我們在探討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發展道路時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
始建于“隋”完善于“宋”的科舉制度,以孔子儒學為核心,以“學而優則仕”為目標,曾經在我國歷史上發揮過重要的積極作用,面對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猛烈轟擊和以“科學,民主”為核心的西方文化的嚴峻挑戰,應當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使之與現代化相適應,為什么一定非“廢”不可呢?我國近、現代大學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初創于“唐”鼎盛于“宋”的書院教育。它有兩大特點,一是由學術大師主持,二是倡導多種學派的爭鳴,因而成為官學的有力補充,與西方近代大學頗有相似之處。雖然后來這種書院教育已經逐漸失去其在鼎盛時期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日益淪為科舉制度的附庸,但是,文化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的,可以效法西方,對書院教育進行改革,實際上晚清時期興辦的許多學堂大都是從書院改制而成的,為什么非要另起爐灶呢?這一“廢”一“興” 實際上就把從先秦時期到清朝晚期已經形成的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大學文化” (包括“科舉制度”和“書院教育” )的血脈割斷了,把它同后來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我國近、現代大學的大學文化完全割裂開了,這難道不是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遺憾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我國政府認為 “中國的舊教育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下的產物”,“是為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的統治者服務的”,并基于這個認識制定了“以老解放區新教育經驗為基礎,吸收舊教育有用經驗,借助蘇聯教育建設的先進經驗,建設新民主主義教育” 的方針。后來,雖然吸取全面學習蘇聯的經驗教訓,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一整套 “走自己的道路”的指導方針,指出“一切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學,不管是社會主義國家的,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提出了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的繁榮科學文化藝術的方針和“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的教育方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觀和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方針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從1957年到1976年這一段比較長的時期里,在“以階級斗爭為綱” 的錯誤思想指導下,我國政府僅僅把文化局限在意識形態領域,以階級性、政治性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對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以“科學、民主”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強調改造,忽視繼承,后來還進一步從文化教育戰線開刀,發動了“史無前例” 的文化大革命,在“造反有理”和“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革命口號下,對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以“科學、民主”為核心的西方文化進行了更加全面、徹底地批判和否定,使我國教育戰線,特別是使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受到嚴重的破壞。
陳平原教授在《中國大學百年》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到底是‘中國大學百年’,還是‘中國大學四千年’,這不只牽涉史家的敘述框架,更與中國人對于‘大學’的想象息息相關”,“中國的高等教育歷史悠久,資源豐富,但本世紀實行的大學制度,卻是地道的舶來品”。顧明遠教授進一步指出:“我國現代大學是移植生長在中國這塊歷史土壤上的,因此它離不開中國的歷史,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認真研究和繼承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才能建設好現代中國的大學。”由此可見,兩千多年來我國大學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和創造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既不是專指近50多年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也不是特指近一個多世紀以來從西方移植過來的“我國近、現代大學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應該是自先秦時期以來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和創造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總稱。
三、 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在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發展、變革的過程中出現上述兩次重大文化“斷裂”現象的史實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的延續和發展主要通過兩條基本途徑,一是人的生命的自然繁衍,二是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因此,政權的更迭不應該造成文化的“斷裂” ,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應當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進行正確的文化選擇,推動和引領人類社會不斷延續和發展。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下四個“辯證統一”:
1文化指導的一元性與文化個性的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中的根本指導地位,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建設。但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中的根本指導地位并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去取代一切,而應當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現代大學的文化個性,促進我國科學文化藝術和教育事業,特別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的繁榮昌盛。
2文化傳統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的創新性的辯證統一
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之根,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必須對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采取批判地繼承和發展的態度,既要繼承孔子儒學“貴仁”和“重禮”的精華,注重養成君子、士的人格理想,發揚“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又要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與現代化相結合,創建中華民族的新文化,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
3為社會主義服務與為人民服務的辯證統一
“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我國文化教育工作,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的基本方針。“為社會主義服務” 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努力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中國特色創新型國家。“為人民服務” 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堅持“以人為本” ,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服務,把“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人的本質,促進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整體”的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在當代,中國特色大學文化既是社會主義的也是人民大眾的。
4文化歸屬的民族性與文化聯系的世界性的辯證統一
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和創造的文化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應當具有一種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堅持會通中西自主創新的方針,既把人類社會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作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的重要基礎,又堅持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努力使我國大學成為建設中國特色創新型國家和發展人類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
四、開創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和大學創新新局面
回顧總結兩千多年來,特別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發展歷程和經驗教訓,其根本目的是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以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創新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和大學創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戰線面臨的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帥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改革的全局,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在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蕩交融中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開創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和大學創新新局面,為建設中國特色創新型國家、學習型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奮斗。
1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觀”為指導,認真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我們認為,毛澤東在建國初期提出的“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工作正確的文化選擇。“有社會主義覺悟” 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根本方向,關鍵是要讓大學生懂得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特別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和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觀;“有文化”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重點,其實質是以“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觀為指導,堅持“文化育人”的科學理念,促使大學生實現從有外在知識的人向有內在文化的人的深刻轉變,成為社會所要求的具有全球意識、較高文化品位和較強國際競爭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勞動者”是我國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要求所有的大學畢業生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應當永遠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具有普通勞動者的基本素質,熱愛勞動、誠信敬業、艱苦樸實、和諧相處,既不做凌駕于他人之上的好逸惡勞的“精神貴族”,也不做聽他人任意擺布的會干活的“工具”。這既遵循了教育工作的基本規律,又符合現階段我國的基本國情。把它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進一步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創新的前進方向。
2繼承和創新“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是人們對大學的本質及其辦學規律的一種哲學思考體系,核心主要是回答大學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學、怎樣辦大學和辦什么樣的大學的問題。早在先秦時期,我國一部經典著作《大學》就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深刻地揭示了大學的本質及其辦學規律。現在,人類社會已經跨入了21世紀,人們對現代大學的本質及其辦學規律的認識有了質的飛躍。面對時代的嚴峻挑戰,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牢牢把握中國特色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將現代大學的本質及其辦學規律與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我為主,博采眾長,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在新形勢下繼承和創新“大學之道” 。初步看來,這個新的“大學之道” 就是“大學之道,在明德崇學、在親民新民,在多元卓越,在止于至善” ,在這里,明德、親民是繼承,崇學、新民是創新,多元卓越是新發展,止于至善既有繼承又有創新,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帥大學辦學的全局,全面實施“文化興校”發展戰略,積極倡導“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著眼未來”的超越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把大學人在長期教育和辦學實踐中積淀和創造的具有鮮明個性的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大學賴以生存、發展、辦學和承擔重大社會責任的根本。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文化觀” 的重要內涵,也是新形勢下我國教育、大學進行創新的理論基礎和基本途徑。
3堅持政府宏觀調控下現代大學的文化個性
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在以“行政本位,忽視個性”為基本特征的高等教育體制下一直處于政府的從屬地位,政府擁有巨大的權力,大學的辦學機制幾乎完全行政化,結果導致我國大學缺乏主體意識和面向社會參與競爭、自主辦學的活力。這種狀況與現代大學的文化個性是相互矛盾的,解決這個矛盾的根本出路是進行體制創新,從“行政本位,忽視個性”向堅持政府宏觀調控下現代大學的文化個性轉變,建立、健全以“政府宏觀調控,教授治學育人,校長全面治校,黨委監督保證”為基本特征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只有這樣,我國政府和黨組織才能提高治國執政能力,現代大學的文化個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現代大學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得到徹底解放,才能在競爭中走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道路,開創我國高等教育和大學創新新局面。
4在競爭中創建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學
國家的興衰與大學的興衰緊密相關,高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學是在競爭中拼搏出來的。因此,在競爭中創建中國特色的眾多高水平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和大學創新的一項戰略目標。基于“大學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之所在”和“國際化程度是高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特征”的認識,創建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實質是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創建高水平和世界一流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因此,全面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加速實現國際化的進程,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發展高水平和世界一流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不斷增強我國大學以“凝聚力、教育力、創造力和影響力”為主要內涵的核心競爭力,是我國在競爭中創建中國特色眾多高水平大學和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的根本。
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雖然經過兩千多年來,特別是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的艱苦探索,我們已經找到了一條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和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的創新之路,但是,曾經長期困擾著我國的“世紀性難題” 至今仍然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世紀性難題”就是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使其與現代化相結合,會通中西,自主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一“難題”必將在新形勢下繼續制約著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發展、變革和我國高等教育、大學的改革創新。當前,我們還要特別警惕在世界范圍內出現的一股新的“文化霸權主義” 逆流,即妄圖把“全球化”的內涵由經濟領域泛化到文化領域,進行文化滲透,為實現其全球霸權服務。必須指出,文化的本質是多元開放,在文化領域內根本不存在“全球化”問題,我國必須把立足點放在“本土化”上,在世界多元文化激蕩交融中堅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文化,真正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和大學創新之路。這是建設中國特色創新型國家、學習型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冀生.現代大學文化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姜林祥,薛君度主編.儒學與社會現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
[3]陳平原.中國大學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鄧洪波.中國書院史[M].上海: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04.
[5]王冀生.中國大學文化百年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05,(4).
[6]趙存生.大學文化的特點和功能,載于《大學文化研究與發展簡報》(第三期),2003,(4).
[7]王冀生.大學文化的科學內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8]王冀生.大學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