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83)
[摘要]香港科技大學雖然建校僅十五年,然而它卻產生了許多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本文從辦學理念、師資建設、研究與開發等方面對該校進行分析后認為,立足本地、著眼世界且小而精的辦學理念,高標準、人性化的師資建設,及有選擇、合作性的研發活動是香港科技大學辦學特色之所在,也是其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這些經驗值得內地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過程中思索與借鑒。
[關鍵詞]香港科技大學;一流大學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8.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1-0105-04
How to Build a World Firstclass University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CUI Y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Beijing100083, China)Abstract: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is a university with a history of only 15 years, but it has brought a great deal of academic achievement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that make the university excellent in the aspects of schoolrunning ideas, faculty appoin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choolrunning ideas of basing upon the local, aiming at the world, smallness and excellence, and the highlevel and humane recruiting mode of faculty , and the researches of option and collaboration are the main causes that make the university rise in a short time.
Key words: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iversity
作為成立僅十余年的年輕大學,香港科技大學(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細的單壁納米碳管;商學院的EMBA課程在2005年倫敦《金融時報》排名榜中位列全球第二;MBA課程自2000年開始每年都高居《金融時報》排名亞太榜首位;2005年在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200強的評選中排名第43位,在科技領域名列全球第23位。對香港科技大學這所名副其實的“后發型”大學迅速崛起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無疑可以幫助我們深刻地理解和認識一流大學建設與發展的規律。
一、 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一所大學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辦成什么樣的大學,如何辦成這樣的大學,是學校發展的基本要旨,是大學的靈魂。香港科大的辦學理念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建校初期確定的立足本地、服務香港、放眼世界的理念;二是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的理念;三是重視研究、瞄準世界水平,追求學術卓越的理念。
香港科大是香港地區繼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之后成立的第三所大學。20世紀8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的起飛,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科技和科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香港科大在香港政府的支持下應運而生,并參考美國兩所著名公立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和密歇根大學(安納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的制度設計出學校管理運作體制的基本架構。
《香港科技大學條例》確立了學校的建校使命:通過教學和研究推動學校學術事業的發展——重點著眼于科學、技術、工程、管理和商業等領域;重視研究生的培養,通過與政府和工商界的聯系,不斷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可以看出,香港科大創建的目的首先是滿足本地科技需求,為香港的發展服務。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國際交往的不斷深入,香港科大雖然立足本地,但并沒有把學校的發展局限在本地的范圍內,而是矢志“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學府,不獨為香港,更為中國、亞太區以至全世界做出貢獻”。正如香港科大前學術副校長孔憲鐸所言:“任何一所好的大學,一定要著眼世界,才能學無止境,學無國境,才能與世界知名的大學相競爭,而達到在世界平臺上與他們平起、平坐、平行、平立,只有著眼世界,才不會變成井底之蛙,才不會拘于區域。”[1](P13)
由于香港科大創校目的之一就是推動香港本地的科技發展,促進與政府和工商界的通力合作,把香港發展成為以知識為本的社會。因此,香港科大遵循的并不是許多內地大學建設過程中爭相追捧的“大而全”策略,而是選擇了“小而精”的發展道路。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學生數量少,1991年香港科大正式招生時首批學生共831名,發展到現在也不過8 800余人并已趨于穩定;二是僅設四個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學校規模小不僅使各院系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繁,可以有效增進溝通、了解,也有利于教授之間的學術合作,加之學校鼓勵學科交叉融合,更易于產生杰出的研究成果。例如:生物技術研究所集合了最尖端的生物技術和微電子制造技術,開發出成本低且準確有效的用于鑒別中草藥真偽的基因芯片,在科學與商業上都極具價值。
香港是一個處處講求效率,以賺錢快為時尚的城市,而進行科學研究則要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政府不重視科學研究[2],香港地區的研究型大學建設進展非常緩慢。但到20世紀90年代初,香港處于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時期,此時,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彈丸之地,只有在吸納國際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本土研發,制成產品并推向市場,才能給經濟的蓬勃、持續發展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香港科大對科學研究極其重視,在1987年建校之初的條例中就明確了大學的研究使命,即擴展教學和學術研究的傳統角色,關注人力資源發展,重點發展研究生教育,在所從事的重點領域保持領先,并對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3]。伴隨著科研事業的蓬勃發展,科大同樣重視平衡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二者的關系,在提升學術水平的同時,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不但獲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而且有力帶動了香港及周邊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發展。
二、師資建設:延聘一流人才,并使之快樂
哈佛大學前校長科南特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它一代代教師的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4]為了迅速在學術界建立地位,提高國際知名度,科大從創校之初非常重視師資的選聘及留任。吳家瑋校長為科大選聘的人才做了定位:“我們必須從高層做起。只有頂尖的人才會吸引頂尖的人。在一日千里的科學、工程和企業管理領域里,你要么就是一流,要么就是不入流。”[5]
如前所述,科大的管理架構是以兩所美國公立大學為參考,因此其教員的招聘方式也與美國大部分研究型大學類似,具有高度的開放性、公平性。當有職位空缺時,學校會在國際范圍內發布信息進行招聘,并成立由深、淺資歷的教員搭配構成的校、院、系三級招聘委員會。經過這三級委員會的層層篩選、面試后最終確定錄取人選[5]。值得一提的是,科大招聘教員有一個硬性標準,即申請者必須有博士學位。由于創校者的世界級理念,科大的年輕,招聘過程的嚴格運作,以及充裕的辦校資金,使科大成為香港高校中一個特例——每位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
眾所周知,求才難,留才更難。香港科大在人才配置過程遵循的格言是:“延聘第一流人才,并使他們快樂”(Recruit the best people and keep them happy)[1](P17)。因此,在招聘與留任過程中不只是站在學校立場,更是站在被請人的立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爭取他們最大的合法權益且富含人文關懷。在誠邀伯克利加州大學的丁邦新教授時,前學術副校長孔憲鐸建議他向伯克利請假,而不要辭職,并許諾在適當時間安排他請假回伯克利完成那邊的事務,以便在那邊退休[1](P68)。科大注重“以人為本”的原則,重視人才,并設身處地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與便利,竭力“使他們快樂”,這是科大留住一流人才的秘訣。
除了靠學校的誠邀力挽外,科大吸引人才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在“世界級”辦校理念下形成的群集效應。創校之初確定的“建世界一流學府” 的辦學目標,吸引了一批大陸、臺灣赴美留學有成的知名學者。例如:創校校長吳家瑋原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校長,是首位擔任美國重點大學校長的華人;現任校長朱經武是獲美國科學界最高榮譽——國家科學獎等一系列殊榮的世界超導物理的開拓者;前副校長張立綱則是擁有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中國科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和香港科學院5個院士頭銜的高級材料專家。這些優秀學者的加盟,不僅使香港科大在創辦初期就聲名鵲起,取得了世界同行公認的學術地位,更重要的是,由他們形成的群體優勢吸引了更多資深學者加盟科大,正如孔憲鐸教授所言:“吸引我來的,不是科大的‘名氣’,是科大的‘人氣’。”[1](P68)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不僅彌補了香港科大建校歷史短暫和文化積淀不足的缺陷,迅速提升了學校的國際知名度,更使科大的教學、科研具備了與世界級學府抗衡的重要條件。
三、研究與開發:確立重點領域,爭取經費,重視與政府及工業界聯系
科學研究是研究型大學的主要職能之一,在一流大學建設進程中,科研建設更是重中之重。前學術副校長孔憲鐸曾坦言:“一定不要為了討好教學而犧牲了研究,否則你又如何去成為研究性的大學呢?”為達到“全球領先”,科大在科研方面的做法是:瞄準有價值、有潛力的前沿領域;成立若干研究中心;最大限度地爭取政府科研經費及社會資金;與工業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1 瞄準世界水平,確定重點研究領域
由于人力、物力等資源所限,任何一所大學都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涉足每個領域進行科學研究。香港科大對其辦學理念中的世界觀做了如下表述:“作為世界級學府在每一個精選的教研領域里走在國際前沿。”[6]根據自己的學科專業特點,科大確定五個領域進行重點研究,包括:(1)納米科技;(2)生物科學及生物技術;(3)電子學、無線通訊及資訊科技;(4)能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5)工商管理教育及研究。這幾個領域都是社會和經濟發展所急需,具有深遠國際影響,且具時代性、挑戰性的熱門研究領域。經過努力,科大取得了不少卓越的研究成果:研制出可廣泛應用在電子、信息技術和生物學領域的世界上最小的單壁納米碳管;揭示了鼻咽癌及食道癌的遺傳病因;破譯了全球第五個與精神分裂癥有關的遺傳基因;制成了全球首座“高樓擺動模擬器”,等等。這些學術成果在為科大贏得廣泛學術贊譽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科大乃至香港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2 最大限度爭取研究經費
研發過程是不斷探索新領域、獲取新知識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經費購置實驗儀器和設備。能否籌到充足的研究經費,不但是學者從事科研工作的基礎,更是一所研究型大學能否晉升“世界一流”的基本要素。香港科大是受政府資助的香港八所高等院校之一,可自由使用的資金除僅占小部分的學費外,主要是政府提供的補助金。除此之外,它還可以從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獲得一些專項撥款。用于科學研究工作的經費主要來自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經常補助金及研究資助局(RGC)的研究用途補助金,此外也有來自基金會及個人的資助。
在研究資助局2004年公布的競爭性研究資助項目(Competitive Earmarked Research Grants program)中,香港科大獲得了8 370萬港幣的撥款,占香港8所高校資助總額的20%,以高達55%的申請成功率,以及每位教授人均18.48萬港幣的研究資助額名列全港首位[3]。科大還獲得了自“創新及科技基金”(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Fund)1999年創立起的總額達3.15億港幣的資助。這一數字遠高于香港其他高校。同時,科大得到了1.78億港元的工業基金,用于合同研究及合作研發項目。另外,在創校初期曾提供19億港幣建校資金的香港賽馬會,先后兩次共捐贈3.05億港幣用于生物領域的研究。2003~2004年度,科大配合政府等額輔助金計劃[7],籌得1.4億港幣,并獲政府相應資助1.3億港幣。基金會的捐款方面,霍英東基金會捐資3 000萬港幣,支持科大的學術和研究發展[8];2005年7月李兆基基金會捐贈科大3 300萬港幣,支持大學發展成居領先地位的學府[9]。
但凡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都有科研經費充裕的特征。從以上不難發現,除政府和專項基金的鼎力支持,香港科大從社會財團及慈善基金會得到的研發經費數目也非常可觀,這為科大邁向“世界一流”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
3重視與政府及工業界的聯系
香港科大非常注重推動香港及周邊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應用研究,建立了研究與開發部,該部由一位副校長專門負責,并下設多個專門機構,以便與社會和工業界密切聯系,為學校提供服務。研發系統的組織機構如圖1所示:

圖1香港科大研發系統組織機構圖[10]
其中,合同金和研究補助金管理辦公室(Office of Contract and Grant Administration)為大學教員和研究資助人提供溝通平臺,提供支持研究的相關服務。應用技術中心(Applied Technology Center)主要開展技術開發工作,促進研究成果的商業化,對香港科大研究成果的技術應用進行系統整合、項目管理和后續跟蹤。而技術轉讓中心(Technology Transfer Center)則幫助建立與工業界的聯系和合作,協助科技發展活動,促進專利應用和技術轉讓。香港科大研發有限公司的主要任務則是評估、保護和管理大學的知識產權,技術的特許使用及產業化[11]。研發部門通過這些機構與工商業界通力合作,不但促進了研究成果的轉化,繁榮了香港地區經濟,滿足了企業和公眾的多層次需求,也為學校帶來了更多的資金項目,為其研究水平向更高層次發展助了一臂之力。
四、 結語
香港科大的發展說明:①一所后發型的大學如果想要在短期內建成一流大學,從一開始就必須在立足本地的同時,迅速與世界接軌;②學科是學術組織的基礎,一所大學只有擁有了一流的學科,才會成為一流的大學。作為一所后發型的大學,是一味地去模仿那些學科門類齊全的世界一流大學,還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重點突破,是一個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香港科大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的發展思路對所有的同類學校都有可資借鑒與啟迪之處;③大學乃大師之學,不僅在哈佛如此,在其他的世界一流大學也是如此。香港科大的發展也再次印證了這一道理。但科大的發展告訴人們,作為一所后發型的大學,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一流的人才快樂地工作比延聘一流的人才更加重要。這一經驗對于那些處于發展中國家,有志于建成一流大學或世界知名學府的大學來說,是尤為值得珍視和汲取的。
(在本文寫作期間,多次受到導師谷賢林副教授的悉心指導,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孔憲鐸.我的科大十年[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高莎莉.振翅高飛——科大十年[M].香港:香港科技大學發展與公共事務處及出版技術中心,2001.8.[3]RGC report oneoverview.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Report on Research Activities 2003-04 to Research Grants Council,1,5[EB/OL].http://research.ust.hk/index4.html.2005-08-10.
[4]轉引自羅云,劉獻君.國際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2,(2):2.
[5]丁學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60,62-63.
[6][EB/OL].http://www.ust.hk/cn/ab/cab0002.html.2005-08-13.
[7]香港政府于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推出10億港元等額輔助金計劃。按照該計劃,院校每籌得一元,政府即額外提供一元輔助金,以先到先得形式發放.
[8][EB/OL].http://publish.ust.hk/univ/annual0304/chi/spirit/spirit.html.2005-10-28.
[9][EB/OL].http://www.ust.hk/cn/pa/c-pa050722-1543.html.2005-08-10
[10][EB/OL].http://www.ust.hk/~webvprdo/organization.html.2005-09-04
[11]許長青.大學-工業合作管理模式:香港案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5,(3):106-107.
(責任編輯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