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武邑縣;東漢墓;發掘簡報
【摘要】2005年11月,武邑縣青冢村農民取土時發現一座古墓,衡水市文物管理處接到報告后,立即派專業人員前往調查,并進行了搶救發掘,獲得了一批實物資料,對研究武邑縣及衡水地區的漢墓分布、墓葬形制、埋葬習俗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05年11月19日,衡水市文物管理處接到武邑縣文物部門關于該縣青冢村農民在取土時發現一座古墓的報告,立即派專業人員前往調查,于2005年11月21日~28日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現將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墓葬位于武邑縣青冢村北約1公里處(圖一),與該村村南500米處的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竇氏青山墓”[1]隔村相望。該墓呈東西向,方向88度,墓底距地表深5.2米。為磚砌多室墓,由甬道、前室、后室、南耳室組成,后室西壁有1龕,共計3室1龕(圖二)。墓室砌筑方法是:先挖土壙,然后將條磚用白灰泥壘砌,全部磨磚對縫。墓磚為長方形,青灰色,有32.5×16×7.5厘米、28×13×7厘米和30×15×7.3厘米三種規格,分別用于墓室的不同部位。因該墓在早年被盜掘,后又塌陷,近期再被村民取土破壞,故墓道已不復存在,墓室頂部幾乎破壞殆盡。

墓門無存。甬道長0.53米,寬0.95米,殘高1.16米。
前室略呈方形,南北長3.15米,東西寬2.8米,四壁自墓底向上臥磚錯縫平砌,墓壁殘高1.45米,墓底平鋪一層鋪地磚。西壁砌一券門進入后室,南壁偏西砌一券門通向南耳室,券門為雙層券頂。

南耳室過道進深0.83米,寬0.83米,殘高1.2米。耳室為正方形,邊長1.8米,墓底至墓頂高2.3米。墓底橫排錯縫平鋪一層鋪地磚,四壁均從墓底向上平砌15層磚后開始內收,頂部呈“棚頂”式,大部分已被破壞。
后室過道進深1米,寬0.95米,殘高1.2米。后室為長方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1.86米,殘高1.83米。墓底錯縫平砌一層鋪地磚。西壁高出墓底0.1米處砌一雙層券頂壁龕,龕高0.85米,寬0.55米,進深0.5米。在后室北部發現已嚴重銹蝕的鐵棺釘12枚、五銖錢40余枚和散亂的人骨、陶器殘片、朱紅色漆皮等。在過道口發現墓主人頭骨。
二、隨葬品
因該墓早年被盜掘,隨葬品已被擾亂,僅在前室、后室和過道出土一些陶器、銅器、錢幣等,現分類敘述于下。
1、陶器
奩1件。泥質灰陶。筒形,直口,平底,口下部微束,腹部飾5道弦紋。口徑22.5厘米,底徑23厘米,高20厘米(圖三,1)。

倉1件。泥質灰陶。懸山平頂略有坡度,正脊微翹,墻正面中部開一邊長6.2厘米的方形小窗,兩側山墻上端各有一直徑3厘米的圓孔。脊上設一長18.8厘米、寬9厘米的平板。倉體表面施白粉,大部分已脫落。通高38厘米;頂長44.6厘米,寬18厘米;屋面寬32厘米,進深12厘米(圖三,2)。
案1件。泥質灰陶。圓形,周邊凸起。案面施紅彩。直徑41.6厘米,緣厚2厘米(圖三,3)。
灶1件。泥質紅陶,器表施綠釉。由灶臺、釜兩部分組成,灶臺平面呈桃形,上置一釜,前壁中部做出一長方形灶門,門上部立擋火墻,后壁做出煙道。長19厘米,寬14厘米,通高11.5厘米(圖三,4)。
鼎1件。泥質灰陶。圓唇,侈口,窄沿,鼓腹,圜底,蹄形足。內壁施紅彩,上腹部有3周弦紋??趶?8厘米,高15厘米(圖四,2)。

豬圈1件。泥質紅陶,器表施綠釉。豬圈中有陶豬、圈廁。圈呈圓角方形,中部置一條形柱。圈墻有半月形鏤孔4個、長條鏤孔6個,圈底有長方形鏤孔1個。廁所由圈墻與條形支柱支撐,呈橢圓筒狀,四阿式頂,正脊與垂脊凸起,飾瓦壟,墻正面開門,兩側和背后各有半圓形鏤孔1個,底部有半圓形鏤孔2個。陶豬置于圈的正面靠圈墻處。圈寬16厘米,通高17.5厘米。陶豬長10厘米,高5.8厘米(圖四,3)。
雞2件。泥質紅陶,模制。兩雞形制相同。小冠,兩眼凸出,長尾彎曲。通體施綠釉,已脫落。長14厘米,高12厘米(圖五, 2)。

俑1件。泥質紅陶,模制。頭戴平巾幘,身著右衽長襦,衣袖挽起,雙手扶案呈操作姿。通體施綠釉。高21.5厘米(圖五,1)。
勺2件。形制相同,均為泥質灰陶。鴨首柄,橢圓形口,內壁施紅彩。長15.6厘米,寬7厘米(圖五,4)。
燈1件。泥質紅陶,通體施綠釉。柱狀高柄,座呈喇叭形,柄中部伸出小燈盞3個和葉狀裝飾3朵。燈柱頂部為一圓形燈盤,盤沿上置葉狀裝飾3朵。通高41厘米,燈盤直徑12.8厘米 (圖六,1)。

盤1件。泥質灰陶。方唇,窄沿,敞口,斜腹,平底。底中部微內凹,并飾凸棱紋一圈,內壁施紅彩。高2.8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2.5厘米(圖六,2)。
井1件。泥質紅陶,通體施綠釉。井壁為束腰圓筒形,井沿上置泥條盤筑的弓形井架,井架左右各飾一葉形裝飾。正中立一井架,中間置滑輪。通高31厘米(圖六,3)。
耳杯出土碎片較多,完整者4件,形制相同。雙耳,橢圓口,曲腹壁,小平底。器耳施黑彩,內壁施紅彩,多脫落。長12.6厘米,寬9.4厘米,高4厘米(圖六,4)。
碓1件。泥質紅陶,模制,通體施綠釉,已脫落。上有兩男俑,一前一后呈勞作狀。長16厘米,高11厘米(圖六,5)。
爐1件。泥質紅陶。斂口,鼓腹,平底。沿部置3個乳釘狀支釘,底部置3個矮柱狀足,腹部交叉飾4個柳葉狀鏤孔和4個半月牙形鏤孔。高8.6厘米, 口徑15厘米,底徑13厘米(圖七,1)。
盆1件。泥質紅陶。方唇,折沿,鼓腹,圜底??趶?6厘米,高5厘米(圖七,2)。
磨1件。泥質紅陶。由磨體和磨盤組成,磨體下扇已失,只剩上扇,磨扇中部凸起兩半月形槽,表面施綠釉。磨扇下正中間有一圓孔。磨體直徑14厘米,高4.2厘米(圖七,3)。
壺1件。泥質灰陶。直口,折肩,圓角長方扁腹,平底下置長條凹形兩足。腹部施有弦紋及彩繪,彩繪已漫漶不清。通高20厘米,口徑5.5厘米(圖七,4)。
魁2件。一大一小,形制相同,均為泥質灰陶。圓唇,直口,曲腹,平底,中間內凹,內壁施紅彩。近口沿處置龍首柄,龍首柄制做精細,并施黑、紅彩繪。大者口徑19厘米,底徑13.5厘米,高7.5厘米(圖五,3)。小者口徑15厘米,底徑10.5厘米,高7厘米(圖七,5)。
此外,出土的陶器還有甑、博山爐蓋及飾件等。
2、銅器
鎏金銅戒指 1件。 鎏金大部脫落,銹蝕嚴重。直徑2.5厘米。
鎏金銅管狀器 2件。一件橫剖面為長方形,鎏金大部脫落,長4.4厘米,寬2.4厘米。另一件橫剖面為圓形,鎏金大部脫落,直徑1.7厘米,長4.4厘米。
銅柿蒂花 1件。殘,原為漆器上的裝飾物,中間飾一圓環。對角殘長4.9厘米。
銅錢 42枚。銹蝕嚴重,多結成塊狀,保存較好者8枚,錢文均為“五銖”,篆書,對讀。直徑2.5厘米,穿徑0.9厘米。
3、銀指環 1件。銀質環形,直徑1.8厘米。
4、石硯臺 1件。青石質,圓形,直徑16厘米,厚0.9厘米(圖四,1)。
三、結語
因墓葬早期坍塌,近期又被取土破壞,墓室上半部已無存,只有南耳室“棚頂”式墓頂尚存一部分。但從墓室殘存部分來看,其形制與衡水武邑中角4號漢墓[2]、景縣大代莊東漢壁畫墓[3]、安平水泥管廠東漢墓[4]等東漢的早、中期墓葬極為接近。從出土的隨葬器物組合來看,則進一步體現了東漢時期的主要特征,其出土的井、磨、倉、灶、碓、豬圈、燈等陶器都是東漢早、中期墓葬中所流行的,特別是圈、爐、奩、魁、勺等與景縣大代莊漢墓、衡水武邑中角4號漢墓出土的同類器物幾乎完全相同,據此該墓的年代應為東漢早中期。
漢代墓葬制度等級森嚴,其規模形式與隨葬品等根據墓主人的身份而各異,一般是不準超越的。尤其東漢以來,厚葬之風更加盛行,隨葬品更豐富。該墓為磚砌多室墓,雖早年被盜,又遭近年取土破壞,但尚出土了成組的陶器及銅鎏金飾件、鎏金戒指等,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使用,由此可見,該墓主人應是當時當地的豪強地主。
參加發掘人員:王耀宗、王自媛、沈陽、焦月輝、王琳、王曉巖
繪圖:王自媛、沈陽
執筆:王耀宗、王自媛、王曉巖
————————
[1]張立柱、吳東風:《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通覽》,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212頁。
[2]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衡水地區文物管理所:《武邑中角漢墓群4號墓》,《河北省考古文集》,東方出版社,1998年。
[3]衡水地區文物管理所:《河北景縣大代莊東漢壁畫墓》,《文物春秋》1995年1期。
[4]衡水市文物管理處:《河北安平水泥管廠東漢墓》,《文物春秋》2005年2期。
〔責任編輯:張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