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涿州;戰國錢幣;涿布;燕國
【摘要】古涿之地因涿水而得名,戰國時期為燕地,是燕國的軍事要地和經濟貿易集散地,涿布即鑄造于此。戰國后期燕國曾向趙國饋金五百,因涿地南近趙國,趙國又通行刀幣,推測此次所輸之金應以涿布為主,這也證明涿布是燕國的重要貨幣之一。
涿布,戰國時燕地之錢幣。燕于春秋后期通行燕刀,進入戰國后,為了滿足與鄰國通商的需要,又行布錢,涿布即燕布錢之一。
今河北省涿州市,秦朝以前稱涿,即涿布的產地。涿字水旁,顧名思義,涿的地名必定是從涿水而衍生出來的。正如《水經注》所云:“圣水自涿縣東與桃水合,……東經縣北,又東經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水,又亦謂之桃水。”[1]上古先民們聚居于涿水旁,居民聚落漸大,遂取名曰涿。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涿水條》云:涿水“在京兆涿縣西”。又引《寰宇記》謂涿水源出范陽縣西土山下,流入拒馬河;稱拒馬河即為涿水[2]。此說雖然牽強,但從涿水與拒馬水相匯而稱拒馬水為涿水,也未嘗不可。漢置涿為涿郡,三國改涿郡為范陽郡,宋改稱涿水郡,那么,古涿也可以稱為涿水。據此,稱涿以涿水而得名,就合乎情理了[3]。《水經注》又明確說:“水東南經廣陽郡與涿郡分水,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為名,當受涿水通稱矣。”[4]據此可證,涿是從涿水引伸而來的。
漢置涿郡以后,三國、后魏、隋、唐諸朝曾改之為范陽郡,迄今涿州仍俗稱古范陽。如上所述,涿稱與涿水有關,那么稱范陽又有什么聯系呢?《水經注·圣水》條下云:圣水“首受淶水于徐城東南良鄉,西分洹水(又名杭水)……東經縣(即淶水縣)北,又東經涿縣故城下與涿水合,世以為涿水(汝澄曰:洹水當作垣水,杭水疑作范水。涿之為范陽郡,蓋亦取于此)。”[5]范陽,取范水之陽為名,與取涿水之名為涿的道理相同,據此,涿稱范陽也是順理成章的。
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涿的來源與圣水、拒馬水、杭水、桃水都有聯系。今涿州境內的河流有拒馬河、西關河、胡梁河等,拒馬河即淶水,因淶水之源出于廣昌,后改廣昌為淶
源[6]。兩晉時期,晉兵于淶水與石勒作戰,由此改淶水為拒馬河[7]。淶水古稱桃水,流經涿州又稱涿水。河流之變遷,水名之更迭,故涿因涿水而得名是毋庸置疑的了。
古涿是并州通趙的大路,所以稱為燕的南大門,或曰并的咽喉之路。燕國都薊(后名中都,北京大興縣),易為燕下都,涿又是燕國往來兩個都城的必經之路。自燕昭王都下都以后,更顯出涿之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來。
燕建國后,從西周到東周時期,均與鄰國和睦相處,直到戰國中期,大國紛爭,燕開始受到齊國的侵伐。燕昭王時期勵精圖治,廣招賢士,國力得到恢復,開始復仇伐齊,并得到了趙國的大力支援,所以說燕、趙兩國的關系比較密切,這一點從趙歸還涿屬、易兩地也可以看出。據《史記》載:趙惠文王 “五年(前294年),與燕、易。”《集解》:“徐廣曰:‘皆屬涿郡。’”[8]、易本燕邑,易又是燕的下都,無疑是在以前的交戰中被晉或趙占領了,后來雙方交好,趙將兩地歸還給燕,這是雙方友好情誼的表現。
燕趙產生裂隙的時間系在戰國后期。公元前251年,趙國平原君逝世,燕王命相國栗腹赴趙吊唁,“以五百金為趙王酒”[9]。栗腹還報燕王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10]燕王聽后也覺得是伐趙的機會,便召昌國君樂閑商量,樂閑認為趙國東鄰燕,西接秦境,南錯韓、魏,北連胡、貊,民皆習兵,不可輕伐。大夫將渠也說:“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祥,兵無成功。”[11]但是燕王決心已定,命相國栗腹為將,樂乘為佐,率十萬大軍攻;慶秦為將,樂閑為佐,率兵十萬攻代;燕王親率兵十萬為中軍,在后接應。三軍分路而進,滿望踏平趙土,大拓燕疆。趙孝成王命李牧為將,率兵五萬去代地拒燕,廉頗率兵五萬赴房子(今河北高邑縣西南)拒燕。廉頗指揮將士奮勇作戰,擊破栗腹于,攻代的燕軍主將慶秦也被李牧所殺,廉頗率大軍直圍燕中都,燕王喜無奈,只得派將渠求和,方結束了這場戰爭。
從燕奉五百金這件事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錢幣不但是民間物資交換的媒介物,而且也是國家互相饋贈的貴重禮品。五百金數目甚巨,按秦幣核算方法,廿四銖為一兩,廿四兩為一鎰,一鎰即為一金。秦一銖相當于一克,戰國布平均重六克,四枚布合一兩,一金等于96枚布,那么五百金若按布錢計算,則需4800枚。趙國貨幣主要以布錢為主,燕贈趙的五百金也應該是布錢,而涿近趙國,推測所輸送之幣應以涿布為主。由此可見,涿布應是燕國的重要貨幣之一。
燕國的這次伐趙之役雖以慘敗而結束,但涿在此戰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如燕軍兵力的集結地域和對前方的物資支援,都要涿地承擔。這里既是燕的軍事要地,也是與鄰國貿易的中心區。涿地自古以來就是產糧區,是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經濟要地,史載燕太子丹曾使荊軻攜督亢地圖獻秦王,《史記》索隱:“徐廣云:‘涿有督亢亭。’……督亢之田在燕東,甚良沃。”[12]從古到今,涿州盛產良稻,遠近馳名。燕太子丹所以將督亢之田繪成地圖交荊軻赴秦納貢,說明督亢之田是燕國最肥沃的土地了。由此充分證明,涿地既是古老的城鎮,又是富饒之鄉,加之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必然是商賈云集、貿易興旺的物資集散地。有鑒于此,燕國必定視涿為經濟發展要地,并在此鑄造涿布。
如前所述,燕國的貨幣主要是行刀錢,然而到戰國時又行布錢,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與趙國為鄰,趙商人來燕做生意多習慣用布幣,要與鄰國開展正常的貿易往來則必須鑄造燕布。涿地南通趙國的都城邯鄲,是兩國商人南北往來經商的要地,涿布的問世解決了兩國經濟交流的矛盾,同時也增加了(下轉32頁)(上接19頁)涿地的財源,對國家對人民都是有益的。
————————
[1][4][5]《水經注》,時代文藝出版社,第97頁。
[2]《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引《寰宇記》:“涿水源出范陽縣西土山下,東北流經縣北五里,又東注圣水。”
[3]“涿縣漢置,為涿郡治。唐改涿縣曰范陽,置涿州于此。宋名涿水郡,今仍名涿州,民國改為縣。”范陽郡“三國魏置,治涿。晉為范陽國,后魏復為郡,隋廢,唐復郡置郡。”同[2]。
[6]“漢置廣昌縣,隋改名飛狐,明復名廣昌。民國改為淶源縣,以當淶水之源,故名。屬河北保定地區。”同[2]。
[7]“拒馬河即古淶水。晉劉琨拒石勒于此水,故稱拒馬。《水經注》作巨馬。源出河北淶源縣,流經淶水縣,一支東出經涿縣會琉璃河(圣水)。”同[2]。
[8]《史記·趙世家》,中華書局,1979年,第311頁。
[9][10][11][12]《史記·燕召公世家》,同[8],第1561頁。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