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加德滿都至帕羅(不丹第二大城市)的航班是全世界最好的觀望喜瑪拉雅群山的飛行。那連綿不斷的雪峰以各自孤立的姿態相望云端。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自己深深地愛著山,而滿目云霧一定擦拭過我的眼睛。一小時后到達帕羅,色彩清晰起來,山、云、土地、房子、空氣、群山下的谷地……寧靜,屬于不丹的寧靜征服了每個人。

一個叫卡爾瑪的導游和旅游車司機都穿著不丹國服,那是一種類似我國藏袍的服裝,只是不像西藏人那樣將一只手臂露在外面,而是兩只手都套在衣袖里,不到冬天不穿長褲,而穿及膝長襪,套皮鞋。國服可以是條紋、格子或純色的,忌花色,這是不丹國王規定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必須穿的民族服裝。卡爾瑪言語不多,而我們也沉浸在滿目清新里,感受風、感受綠、感受山崗上四四方方的住房,感受四周飄揚的風旗。
不丹,每年將外國游客人數控制在幾千人以內。這樣自然資源被保護,文化不被稱為遺產,人們的生活方式依然是不丹式的原汁原味。
當然,不丹不是一個廉價的旅游地,政府規定的200美金一天的價格讓許多人望而卻步,而每一個游客所付旅游費的35%交到了政府環境文化保護部門。不丹是一個沒有強大經濟、軍事力量,沒有大海傍靠,沒有眾多人口的小國,為了保住世界上最后一個喜瑪拉雅佛教王國的獨立與純粹,不丹政府選擇了小心翼翼,包括打開它的國門,包括引進與發展。
行走喜瑪拉雅山,是我認為在不丹旅游的一個必須項目。走在這個面積46萬平方公里的國家,整個王國就如同一個大大的野生國家公園,只有非常有限的幾個地方像廷布(首都)、帕羅、通薩、賈卡、塔什干等集中住著人。
從谷地往北行走,天一直斜斜地飄著雨。山里的雨變化快,我希望急走幾步便可以走出雨區,卻沒有想到雨下得越來越密,遮陽帽和外套都濕透了。道路變得很壞,腳踩下去一步一個水坑,樹林小徑里全是難以下腳的爛泥。不知不覺間,與同伴和導游分開得很遠,長長的路途,一個人,周圍只有雨、山脈、森林、草場、溪流、野花。
森林里有楓樹、細竹林、高大的杉樹、雪松、野草莓……翻過了海拔3 400米的山嶺,往下走的路更加多姿多彩。大斜坡的草原上開滿了紫色的小花,遠山背后是碧藍天空,心情像乘了滑翔機一般。到達營地的時候,帳篷已經搭好,睡覺的藍色小帳篷放在遠處,一個大帳篷作廚房,場景就好似電影《走出非洲》里的情形。
不丹只要有宗的地方,就算得上地圖上可標注的城市。宗的建造由西藏傳承而來,和寺不同,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地方。宗面積很大,方方正正,外墻呈梯形,有個坡度,像西藏的布達拉宮。里面一半住著和尚,一半是地方政府辦公地。進入宗,必須穿正式服裝。宗還有個功能是防御,到了戰時,全城人都可以住進宗里。
游客可以進入宗的院子、走道、窗臺,但不可以進入房間或辦公室。不丹人不會喝斥游客出去,只會告訴導游。

不丹以國王為中心,幾任國王都富有遠見,深得人民尊重與愛戴。國王保證他的子民每人有一份田,教育、醫療全部免費。政府的價值觀定在維系特定的傳統文化和自然環境上,對豐富的礦產業開發并不積極,對豐富的水利資源利用也不是采取修大壩的方式。政府強調:保護傳統文化也就是維護脆弱王國的獨立,而傳統的農業文化并不需要大規模的城市化。政府為了不讓大量農業人口流向城市,采取了一些措施,就連全國惟一的高等院校也都設在鄉村。
不丹對現代化有自己的理解:現代的一切只是工具,我只取需要的部分。所以這個全球惟一沒有紅綠燈的國家,互聯網卻非常普及。不見鋼筋混凝土高樓,和尚卻將經文輸入電腦整理保存。沒有超級市場,任何有招牌的地方卻都是不丹語和英文兩種語言。
不丹人幾乎全部是佛教徒,許多年輕僧侶被派往世界各佛教國家學習,給不丹佛教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信奉藏傳佛教的不丹王國,廟宇風格也與西藏類似,最著名的虎穴寺高踞萬丈懸崖之上,與原始森林及珍稀動物和諧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