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是一個親切的名字。秋高氣爽,正是伊吾河谷最為動人的季節,懷著追尋伊吾歷史的想法,我又一次踏入了這片古代游牧民族曾經居住、馳騁過的古老土地。

對于哈密來說,伊吾保留了最早的也是最古老的哈密名稱。遠在東漢時期,哈密還叫“伊吾盧”,被東漢王朝定名“伊吾”。奇妙的是,這個名稱居然在東天山以北得到了保留,把歷史的信息予以了記憶。還原那遠去的歷史畫面時,東天山激昂的戰馬嘶鳴聲似乎又在這片河谷中響起。
伊吾盧,吐火羅語,也就是大月氏人的語言,是“馬”的意思。看來,古為大月氏人居住的包括伊吾在內的哈密綠洲和大月氏有著深刻而緊密的關系。好在在伊吾縣毫不費力找到了玉石之路的通道,欣喜的是這一切很快得到了佐證。2005年2月,在伊吾縣吐葫蘆鄉拜其爾村發現了墓地,并出土了兩件令人驚訝的器物:青銅器北山羊、陶制的樂器陶塤。
出土的地方拜其爾,名字是維吾爾語,意思是兩條河流匯集的地方。就憑這兩件出土文物,拜其爾這么一個彈丸之地就足以在新疆可以傲視群雄了。

青銅器北山羊,渾圓的身體,健碩的四肢,醒目的兩只大角傲然挺立,下腭還留著一撮長須,風度翩翩。據專家介紹,這只北山羊距今大約有3 000多年,雖然已銹蝕得相當嚴重,但精美的造型卻令人愛不釋手、贊嘆不已。這是新疆發現的第一個北山羊銅飾品,而過去,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出土比較多,新疆還從來沒有發現過。原蘇聯考古學家曾將這種藝術品定位為青銅器時代塞人的物品,但從拜其爾墓地和北山羊一起出土的鐵器來看,應該是新疆早期鐵器時代的隨葬品。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北方草原文化留在伊吾的深深烙印,塞人、大月氏、烏孫均屬歐洲白種人,與哈密土著黃色人種——羌人在哈密綠洲共同生活,創造了神奇的綠洲文化。
陶塤,又是一個重要的物證。在此之前,在浙江河姆渡發現過六孔陶塤,更多的是在甘肅河西火燒溝文化遺址中發現過五孔陶塤,而伊吾發現的卻是四孔。根據自治區考古所鑒定,距今有3 000年的歷史,與哈密焉不拉克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火燒溝文化屬于羌人文化,因此,以往研究羌人足跡專家的意見得到了印證:羌人的強大勢力從哈密東天山西至若羌、東至甘肅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所以,在哈密綠洲包括伊吾在內留下了許多羌人文化遺存,大名鼎鼎的哈密焉不拉克古墓地和五堡古墓地都發現了屬于黃色人種的羌人遺骨。可以說,包括伊吾在內的哈密綠洲是古代游牧民族馳騁交流的大舞臺。加上哈密以前出土的銅鑊、弧背鹿首銅刀、羊形柄銅鏡、雙羊銅牌飾等,更是標明了哈密、伊吾、巴里坤和鄂爾多斯大草原以及中亞大草原的文化聯系。

最早經營玉石的是屬于羌人集團的西王母部落,在長達1 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西王母部落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開始一直到周朝,都在向中原王朝進貢和田玉。周穆王的西游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游山玩水,而是對所屬版圖的巡視,即所謂祭天地、封諸侯、察邊境。伊吾是玉石之路的重要孔道,周穆王回來時是否也走了這條玉石之路,然后又在哈密三堡,即古籍中記載的文山(今哈密哈木爾達坂東天山)進行了盛大的祭天儀式和分封呢?
兩件出土文物見證了伊吾的滄海桑田,在東天山的山間谷地,無數的歷史想象和驚異的畫面,讓今天的我們為之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