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太平天國;田憑;土地政策;土地證
【摘要】田憑是太平天國時期頒發的土地證,存世很少。本文介紹了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太平天國田憑,并就田憑的內容、頒發的歷史背景、頒發程序以及頒發田憑的意義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田憑是太平天國時期頒發的土地證,太平天國失敗后,所發田憑多數被銷毀,存世的很少。河北大學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862年)聽王陳炳文發給花戶沈鳳昌的田憑(圖一)。該田憑為紙質,高34厘米,寬28厘米。上部梯形天頭內為“田憑”兩個大字,下面黑色方框的右側外印有“□第號”等字,框內自右向左豎書(括號內為墨筆手書填寫的文字):

聽王陳 為
發給田憑以安恒業而利民生事今據(石門)縣
(中)軍營旅帥統下花戶(沈鳳昌)有自置
田(壹)畝(九)分座落(十七)都(六)鄙
地方每年遵照
天朝定制完納銀米不得違誤所有自份田產并無假
冒隱匿等弊給憑之后如有爭訟霸占一切情
事準該花戶稟請究治為此給憑永遠存執須
至田憑者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月 日給
田憑為雕版印刷而成,在左下方齊邊欄處蓋有一長方形的朱砂大印,印文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開朝勛臣天安張世發”。
“聽王陳”,即聽王陳炳文,安徽巢縣人,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后參加太平軍,后隸李秀成部,轉戰皖蘇。1858年秋參加了摧毀江北大營之役,1860年任殿后軍正總提,封朗天安,次年封朗天義,參加破杭州之戰,后封忠孝朝將。1862年鎮守杭州,并被封為聽王。1863年曾率軍支援浙江富陰,受挫后返回杭州。1864年3月從杭州撤退,經皖南進入江西,7月在江西金溪縣投降清軍為參將,后不詳[1]。他為了修建豪華的聽王府,向民眾征收“聽王殿捐”,位于嘉興的聽王府從1861年動工,到1864年2月失陷時尚未完工 [2]。
“花戶”,在清朝戶籍編審中泛指納稅民戶。
“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國”是太平天國晚期的國號,1861年2月17日天王詔旨正式宣布實行。“天父”是指上帝,《原道救世歌》:“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傳。”[3]“天兄”是指耶穌基督,《天命詔旨書》:“天兄救世主耶穌諭眾小曰:眾小弟要守天條。”[4]“天王”則指洪秀全。在原來的國號“太平天國”前加上“天父天兄天王”六字,加強了宗教氣氛,而其中的“天父天兄”是虛,“天王”是實,原來由大家共同奮斗創建的太平天國,遂成為“天王”一人之國。這種做法很不得人心,除天京朝內的官員不得不遵旨改稱外,天京以外的許多將領均拒絕接受。
該田憑是由開朝勛臣天安張世發頒發的,“開朝勛臣”是太平天國后期對有功官員所加的虛銜。張世發于1862年正月在浙江嘉興郡任職,9月隨陳炳文進攻上海,兵敗王家灘,身陷敵中,1863年4月從敵營中逃脫,回到隊伍后加封天義[5]。
太平天國建都天京后隨即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宣布天下田畝均為天父所有(公有),準備按人口平分土地,根本否定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權。但是當時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商品經濟比較發達、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地區,推行絕對平均主義的《天朝田畝制度》,不利于發展生產,阻力甚大。而且在戰爭時期,平分土地的工作也很難進行。太平天國的一些領導人物,主要是石達開,在調查了解實際情況之后,決定放棄土地公有的空想,承認土地私有和向土地所有者征收錢糧的政策,即“照舊交糧納稅”的政策,但仍盡力打擊地主富農,照顧貧苦農民。在有些地方,地主雖然還能收租,卻已受到極大的限制,租額甚輕,地主一面收租一面完糧,幾乎無利可圖。有些地方的地主受打擊而逃亡,鄉官就直接向農民征收錢糧,使農民的負擔大大減輕。這并不是什么復辟倒退,而是符合客觀形勢的正確措施。以后太平天國轄區內經濟日趨繁榮,克服了糧食供應的困難,證明了這一政策的正確性。
田憑就是太平天國在這一政策下頒發的土地證,是以法律的形式確認田憑持有者對土地的所有權。太平軍每克復一地,建立地方政權后,便開始清查土地,編造田畝冊,然后照冊征收銀米,后又頒發田憑。發田憑前,出告示要“業戶呈田畝數給憑,方準收租”,如有“不領憑收租者,其田充公”[6]。太平天國后期,自1861年秋開始,在蘇、浙地區陸續頒發田憑,由李秀成始創頒發,蘇福省由忠王李秀成頒發,浙江省則由聽王陳炳文或殿前又副掌率鄧光明頒發。兩省田憑的格式和文字都一樣,說明是太平天國的統一政策。田憑由戶部管理,郡縣則設田憑局辦理此事。辦理的程序是:先由業戶或實種佃戶報明田地蕩灘的地點和畝數,然后按畝交納田憑費若干,復經查田核實,然后即發給田憑。頒發田憑,準許地主收租,這對地主是一個保障,但地主卻無一應者,這是由于農民拒不交租,地主害怕太平天國知其為業戶,科派不已,而且他們始終抱著變天復辟的思想,所以遲遲不領田憑。地主不領田憑,向他們征收糧賦也就成了空話,于是太平天國就以佃戶代完的方式把田憑直接發給佃農。
————————
[1]張作耀等:《中國歷史辭典》,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2][3][4][6]郭毅生、史式:《太平天國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5]羅爾綱:《太平天國史》,中華書局,1991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