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明代;墓志;軍戶;洪武坊;王甫
【摘要】河北易縣新出土的明《故處士王公墓志》,記載了明南京禮部郎中王甫之父王杰的生平。王氏系軍籍,志文中所反映的明代前期軍戶的社會生活狀況與正史所載有很大出入,可以補正史的不足。志文還提供了有關南京官舍的材料,為研究明代前期南京城的官舍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依據。
2006年10月,在南水北調工程施工過程中,于河北省易縣橋頭鄉南留召村發現明代墓志一合,首題“故處士王公墓志”,現保存于易縣文物保管所。該志為正方形,邊長56厘米,志蓋自右至左豎行陰刻2行8字楷書“處士王公世英之墓”(圖一)。志文陰刻楷書21行,滿行21字,共415字,周邊圍以雙欄細線,除局部殘損外,基本可識(圖二)。志主王杰(世英)是明南京禮部精膳司主事王甫之父,志文記載了這位耕讀傳家的鄉間隱者生平,保留了一些未見記載的資料,可以補正史的不足,故結合史料作初步考釋。


一、墓志錄文
為研究方便,先將墓志原文標點后移錄于下,方括號內為訛脫可校補者。
故處士王公墓志
奉直大夫直隸保定府易州知州祥符王廷撰
壬午科鄉貢進士同里劉緒宗書
公諱杰,字世英,保定易州之處士也。考諱銘,有隱德,母」吳氏。處士洪武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生,性資寬厚,」孝友天成,兄弟同居,他無別產。自幼不好戲,稍長知力」學,百家子史,罔不厭飫,尤長于醫卜技術。雖隆寒盛暑,」手不釋卷,善楷書。為人謙恭謹厚,無較計心,故鄉人不」怨惡,亦不詆訾?!酢酢鯓凤嫞劜簧蟹鹄?,惟好務農種」谷,窮恤匱,財□□□□□不吝善,居室甘淡泊,不喜」華靡。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或值家用不足,處之泰」然,亦無戚戚意。既而從其子甫宦游金陵,[不]意處士以」天順七年五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坊之官舍,享年六十」有六。甫扶櫬歸家,涓卜本年八月十六日葬于留□祖」塋西北六步許。處士娶李氏,李之女。男四人,聞[志]聞」禮,長甫,登天順庚辰進士第,任南京禮部精膳主事。[次]」鑾,次琛,次,女一人萱壽,未適人。孫男三人,長良才,次」鼎才,次來才。孫女三人,長沙金,次南金,次濟寧。治喪之」次,其子甫以狀拜請墓志。予曰:嗚呼,德厚者流光天道,」不可誣也!抑聞諸鄉之君子曰:王氏之有后也,宜哉!
時天順七年歲次癸未秋八月吉日孝子王甫立孫智刊
本志撰者王廷,祥符(今河南開封)人,舉人出身,時任奉政大夫、易州(今河北易縣)知州(從五品)[1]。書者劉緒宗,易州人,鄉貢進士,官至河南開封府同知(正五品)[2]。二人皆不見載于正史,此墓志的出土,對于研究他們的生平以及文學、書法成就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王杰生平與明代前期軍戶生活
志主王杰(1398~1463年)是一位務農為生的地方知識分子。其人未見文獻記載,他去世后之所以能得到知州撰文、府同知書丹的殊榮,與其長子王甫有很大的關系。王甫,字君美,易州東隅社人,自幼“穎敏過人,讀書五行俱下”,考中天順庚辰科(天順四年,1460年)第三甲進士,官至南京禮部郎中(正五
品)[3]。明代制度,一品至七品官員父母死后,都可以獲得與其子同等級的封贈,王杰去世后就得到了“承德郎,南京禮部儀制清吏司主事”的封贈[4]。
從王杰長子王甫的材料得知,王杰是易州東隅社人。明代北方地區普遍以社、屯劃分里甲,社是土著居民,屯專為流徙之民而設[5]。由此可知王氏是世居于易州的民戶,在洪武時期被納入軍籍。
值得注意的是,在王甫考中進士后的題名碑里,戶籍一欄標明他是“軍籍”[6]。明代的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和匠籍等,“人戶以籍為定”,而軍戶普遍負擔沉重——他們需要世代承擔為國家輸送軍人的任務,遷徙也受到嚴格限制,社會地位低下[7]。記載明朝前期軍戶社會生活的材料較少,此墓志無疑是一份珍貴的史料。從志文中看,王杰是一位很有修養的民間知識分子,他以務農為生,勤于讀書,樂善好施,淡泊簡樸;年老后隨同長(下轉80頁)(上接62頁)子王甫居住在南京,遷徙自由,并沒有受到限制。從此志文中看不出王杰的軍戶身份對他的生活有什么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正史對明前期軍戶社會生活記載的不足。
三、明代前期南京的官舍——洪武坊
據志文所記,王杰年老后隨長子王甫居住在他的官舍——南京洪武坊中,并且病逝于此。關于明代南京城官舍具體分布的記載很少見到,此墓志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線索。
明代前期的南京城,城市人口居住區主要以坊來命名。洪武時期南京城有14個坊,其中并沒有洪武坊,但有一個洪武街[8]。從嘉靖時期修纂的《南畿志》可以知道,坊的名稱有時也用街來代替,故所謂的洪武街其實就是洪武坊[9]。王甫作為禮部主事住在洪武坊,說明洪武坊很可能是南京官員的居住區之一。洪武坊位于北門橋東北,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而禮部官署則在承天門東南面,恰好在南京城的東南方向。洪武坊與六部官署距離相當遙遠,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
《故處士王公墓志》的出土,提供了明代前期易州軍戶王杰社會生活的個案,對于正史中記載的軍戶生活狀況有所補正。同時,王杰居住在南京洪武坊禮部官舍的記載,也為研究明代前期南京城官舍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依據。故進行初步整理,希望能對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
[1]清康熙《保定府志》卷12《職官》。
[2]明弘治《易州志》卷13《人物》,見《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
[3]a.同[2];b.朱保炯、謝沛霖:《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01、2457~2458頁。
[4]a.《明會典》卷6《吏部·文官封贈》,中華書局,1988年;b.同[2],卷15《文章》。
[5]a.桂萼:《請修復舊制以足國安民疏》,《明經世文編》卷180,中華書局,1962年;b.明萬歷《香河縣志》卷2《地理志·里設》。
[6]同[3]b,第301 頁。
[7]a.《明史》卷77《食貨志》,中華書局,1974年;b.《大明律》卷4《戶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
[8]明洪武《京城圖志·官署·禮部》,《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24,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9]明嘉靖《南畿志》卷4《郡縣志·城社》,同[8]。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