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通過對南京和徐州兩城市大學生在媒介常識、媒體建構特征、客觀性、媒體類型及語言、大眾傳播過程及大眾文化、媒介效果等幾個方面的媒介認知能力的調查,發現:多半的大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基礎, 但基本上處于自發狀態;不同發達城市的大學生由于媒體接觸行為的不同也產生了一定的媒介素養差異。
[關鍵詞]媒介素養;大眾傳播;媒介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4009806A Discus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with Case Study of Nanjing and Xuzhou
ZHAOHong
(School ofForeign Languag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a survey carried out in Nanjing and Xuzhou colleges, the paper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wo citi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mmon knowledge and the construction feature of mass media, objectivity of information, media genres and media language, ma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mass culture,and media effects. Itmainly finds out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ents are media literate but basically in a state of spontaneity, and students in differently developed cities display some differences in their media literacy because of different media exposure.
Key words:media literacy;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effect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
信息時代的大眾傳媒正在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但與此同時,大眾傳播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尤其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以電影和電視為首的大眾傳媒所導致的流行文化給傳統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沖擊。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西方學者即時地提出了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也被翻譯為媒介認知能力)這一概念,并且開始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近十幾年來,我國的學者也開始了媒介素養的研究,同時國內有關的媒介素養調查也蓬勃開展起來,但這些調查通常存在如下問題:許多調查者只是根據自己對媒介素養的理解出題,對媒介素養沒有明確的界定;大多數調查問卷關于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涉及過多,對媒介文化等深層次現象反映不夠;問題過于寬泛,不夠細化;幾乎所有的媒介素養調查,都沒有涉及國外媒體,這在當今媒介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是極其不合適的。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題目主要根據論文作者對國外學者大衛·帕金翰、斯坦利·巴倫、國內學者蔡騏等關于媒介素養的研究[1]而設計,共三十個多項選擇題,同時在問題設計上更加具體化,并加大了深度。這正如巴倫所指出的那樣:具有媒介素養的人可以被稱為a media literate person, 但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人屬于媒介素養高的人,而有的人卻是媒介素養低的人,因此一個科學的媒介素養調查問卷應該能充分反映出受調查者在媒介素養方面的差異及高低[2]。
調查在江蘇南京和徐州的幾個大學展開,我們共發放問卷500份,最后對473份有效問卷進行了統計,結果發現兩城市的大學生在大多數選項上基本一致,但有幾個問題差異較大。為了使調查結果清楚直觀,下面的分析將用柱狀圖表示兩地的差異,用表格表示兩城市基本一致的情況。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 媒介接觸行為及動機
嚴格地說,媒介的接觸行為及其原因并不是媒介素養所包括的內容,比如我們并不能簡單地說一個經常閱讀報紙的人一定比一個經常聽廣播的人媒介素養高,但是這些行為變量的確是受眾媒介素養形成與培養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調查問卷必須涉及被調查者的媒介使用情況。
從對幾種大眾媒體的選擇中可以看出,網絡是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媒體,而數據同時也顯示學生對廣播的選擇比例不到20%。廣播由于其攜帶方便、經濟實惠等特點具有網絡不可替代的優勢,但大學生目前除了練習英語聽力外,幾乎不聽國內的廣播。
在媒介接觸動機方面,選擇“娛樂\"的學生居首位,但是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娛樂的層面上就不會有很高的素養。令人鼓舞的是,一半以上的學生也選擇了了解社會,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學生對大眾媒體的使用并不僅僅是為了娛樂,他們也在努力融入社會,這正是巴倫提出的媒介素養的基本要求之一。
除上述的媒介接觸總體情況外,我們就幾項具體的媒介消費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南京和徐州存在較明顯的差異。
(1)閱讀報紙:

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學生一周只看一次報紙。有趣的是,南京有44%的學生有每天讀報的習慣,接近一半,一年偶爾閱讀的只有9%,而相應的數據在徐州卻是24%和21%。徐州的現象與筆者之前所做的“大學生英語報刊閱讀狀況調查\"結果基本相似。這種現象也許正說明了目前在我國不同城市大學生媒介接觸行為的差異。可以說,大城市的學生不僅容易接觸而且更了解報紙的作用。
(2)觀看電影:


數據顯示只有平均約35%的學生看過該片,但有86%的學生還是對該片做出了評價,該現象說明許多受眾在潛移默化地被媒體影響時并沒有意識到媒體的巨大作用,這就是戴威森所揭示的受眾常常通過“第三人效應\"來忽視媒介的力量[3],即人們認為自己具有足夠的媒介素養,能理解大眾傳播在別人的態度、行為、價值上發生的影響,卻沒有足夠的自我意識來看待它在自己的生活中所產生的影響, 這也是巴倫所討論的媒介素養中的理解媒介信息之力量的能力。該題說明至少25%的大學生在這一方面的媒介素養不夠高。
從對比中可以看到,南京和徐州兩地的大學生對電影故事的知曉程度相差不大,但在知曉途徑上表現出巨大的差異。南京有近一半的學生親自觀看過影片,徐州卻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學生看過。南京的高校周圍出售盜版光碟的小攤遠遠比徐州多,這就說明大城市的確具有較強的大眾文化傳播能力,尤其是對時效性很強的大眾文化現象的迅速傳播能力,這樣大城市的學生也就自然有了更多更快的實際接觸機會。另一方面,盡管接觸機會不同,但兩地的受眾仍然對媒體熱點有幾乎共同的評論,這恰恰也說明了公共媒體如網絡、電視等在娛樂新聞宣傳中的巨大力量。與該現象比較相似的是另一項關于美國電視劇觀看的調查。
2 媒體一般常識
下面是幾個關于國內外媒體的常識性問題:

可以看出,大學生對一般性的媒體常識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對他們經常消費的媒體性質都不清楚,如大學校園中一般會出現在公報欄中的《中國青年報》,以及他們幾乎每天都在收聽的VOA廣播。當然,對他們很少接觸的英美報刊判斷錯誤就更不難理解了。這些說明,很多大學生缺乏對媒體類型及其性質的一般了解,他們可能只是盲目地消費這些媒體內容,比如閱讀一篇報道,觀看一段電視新聞。但我們認為如果不在總體上把握該媒體的特性,就不能說是在有效地使用媒介。
關于新聞“導語\"的認識,有34%的學生選擇錯誤。對于很少閱讀報刊的學生來說,不了解新聞“導語\"是自然的事情。看來,大學教育在強調經典文化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大學生對大眾文化如中西報刊文化的鑒別和理解能力的培養。
在關于專業廣播電臺的調查中,約76%的學生能感知到當今媒體分眾化的趨勢。但8%的學生表示幾乎不聽中國的廣播,這或許與大多數老師一味鼓勵學生聽國外英語廣播而忽視本土廣播的現象有密切關系。
3 對媒體建構特征、客觀性的認識
我國媒介素養研究學者蔡琪認為:媒介認知能力包括兩個層面:媒介信息認知能力和媒介社會認知能力。前者主要是對媒介信息本身的辨別和理解能力,包括內容和形式,如媒介語言、媒介類型和媒介慣例等;后者主要是指對媒介信息的社會和文化生產語境的認識能力[4]。這一部分的問題旨在考察后一種能力。
調查顯示,學生能夠認識到媒介內容是文化和生活的反映,也能理性地看到媒介內容并非完全真實的一面,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基礎,但只有約四分之一的同學能夠從深層次上認識到媒介的建構特征。同樣在評價“媒介在出售其產品的同時也在出售各種思想和價值觀念”中,有70%的學生認識到媒介有出售其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可能,但只有約20%的學生完全肯定了這一說法。這一比例的差距說明,很多學生對媒介的理解和認識還比較表面。另外,有約10%的學生對大眾媒體的影響沒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其中約2%的學生完全忽視了大眾媒體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手段,和書本一樣具有改變人的價值觀念的能力。這部分學生在面對大眾媒體時,極易被其宣傳的思想和價值觀所控制,從而影響自己的判斷能力。
在對媒體客觀性的認識的調查中,大約一半學生傾向于相信電視,同時有40%的學生能夠認識到聽到的聲音或看到的人物采訪也并不一定和事實完全一致。這說明大學生對媒介內容的客觀性有一定的理性判斷,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各種媒體在客觀性上都有其不同的表現優勢,電視通過提供現場聲音及畫面會使受眾產生“眼見為實”的感覺,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認為廣播報刊等就不夠客觀,相反,電視往往會利用其畫面的表現力這一優勢誤導受眾。對此巴倫曾舉例說:“1994年ABC記者考柯易·羅伯特緊裹在厚重的冬衣里,似乎是在一個狂風呼嘯的夜晚站在國會山發來報道,而實際上她當時是在華盛頓附近的攝影棚里,她的‘身臨其境’是用電腦數碼技術制造出來的。”[5]
當事實與虛構、現實與幻想、真實狀況與數碼處理、務實報道與捏造再創之間的區別消失時,受眾對自己偏愛的新聞來源的信賴度就會產生變化。而這時,我們大學生需要的便是有效的媒介素養,尤其是當一個新聞事件發生時要盡可能地參照多種媒體的報道,在對比中形成自己的判斷力。
4 對媒介類型與慣例、媒體語言的認識
媒體語言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書面語言,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書面語言之外,它還可以包括聽覺語言,如話音、語調、音樂、音響效果、背景聲音等,也可以包括視覺語言,如文字、圖像、照片、動態畫面、形象等。媒介語言通過燈光的選擇、新聞編輯、電影特效、音樂、鏡頭、新聞以版面的位置、標題的大小等表現出來。傳達同一種內容,每種媒介都有獨特的語言形式和慣例,亦即美學形式與表現邏輯,因此選擇最有效的語言或代碼便成了大眾傳播藝術的核心。
以下是對有關媒介類型與慣例以及媒介語言的考察。

從上表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媒介類型與媒介語言有一定的認識,但還不夠全面。除了傳統的文字外,他們基本上只認識到了“讀圖時代\"中圖像和聲音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大學生在觀看電視節目或新聞報道時很大程度上不會注意主持人的著裝、嘉賓的座位順序或是新聞事件報道中的背景、記者所處的位置、被采訪人所被給予的鏡頭角度和燈光強度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學生確實不懂,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媒介語言,因而更不關注媒介語言對制作的意義。舉例來說,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在觀看電影時,表示關注文化內涵,但有較少比例的學生在媒介語言中選擇了非文字非圖像語言,這說明學生具備相應的理解和欣賞媒介內容的素養,但仍然沒有認識到許多媒體如電影就是通過電影技術如色彩、燈光、景別來突出電影主題、體現文化內涵,或預示人物命運的。
5 對大眾傳播的過程及文化的了解
根據大眾傳播學者多米尼克對傳播過程六要素的研究[6],我們設計了十個選項,讓學生選出六個傳播要素,但是對“噪音\"(即干擾因素)一項的選擇只有13%。可以看出,學生對大眾傳播的基本流程有比較好的了解,但同時對隱性的因素缺乏認識。
傳播學者一般把噪音分為三種:語義噪音、機械噪音和環境噪音。其中,語義噪音是大學生尤其應了解的因素,它是信息發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間可能誤解的原因,比如,不同的媒體可能對相同的新聞事件采用不同的詞匯和表達,就體現了他們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傾向。
除了傳播過程的基本認識外,我們就媒體文化及有關理論的認識設計了以下幾個題目:

可以說,所有選項的比例都不大,同時,我們還可以預測,有的學生做出了選擇,對這些選項有所接觸,但也很可能沒有深刻理解,尤其是不能將之和自己的媒體消費行為有效地結合起來。
6 媒體效果
在購買名牌產品原因的調查中,有約20%的學生承認廣告媒體對自身的影響,但同時只有約8%的學生認識到了名牌與身份之間的關系。事實上這兩者是有密切關系的。鮑德里亞認為,“富裕,其實也只是符號的積累\"[7]。名牌在當今富裕的社會,是人們實現價值認同的符號,媒體邀請明星作廣告,無疑是在利用購買者的文化認同心理。
媒體公眾人物是近幾年來大學生比較關注的問題,就此我們也有所考察。

在最認同的人物選擇上,結果表明:第一,學生的選擇基本與媒體對相關人物的態度一致。比如張朝陽和劉翔,由于媒體近來對企業家和運動員的關注與報道,使得他們迅速獲得了公眾的廣泛支持與認同。這說明,學生對公眾人物的態度與關注受到了媒體報道的影響。第二,大學生比較重視公眾人物的文化內涵,比如雖然媒體對劉翔的報道遠遠超過其他人物,但劉翔的票數仍然沒有水均益和張朝陽高。第三,大學生對待娛樂界的明顯炒作現象態度冷淡。超女李宇春、娛樂節目主持人李湘的知名度雖然很高,但大學生對她們的認同度極低。大學生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高等教育本身就使他們具備了不同的品位和價值取向。該調查在兩城市的結果差異在于:張朝陽贏得了南京大學生的最大支持,而水均益則是徐州大學生的最佳選擇。這也許可以說明較發達城市學生更認同IT行業的精英、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
三、結 論
本研究力圖綜合并深度調查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同時對比不同發達城市大學生的媒介認知差異。應該指出的是,在本調查的問卷設計中,有些問題并不能絕對歸入某一特定的媒介素養內容,因此,本文只就問卷所設計的30道問題作了上述六項簡單的歸類,并對代表性的問題和結果進行了初步分析。
總的來看,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基礎,比如能夠分析、理解和欣賞媒介的基本內容等能力,但對于媒介素養技能來說(包括認識不同媒體的內部語言,了解媒介的再現特征,知曉大眾媒體的傳播效果等),達到標準的學生數量還不算多。另外,有些問題的矛盾選擇也暴露出目前大學生利用大眾媒體的一些問題,比如他們一方面認為網絡信度最低,一方面又經常利用網絡瀏覽新聞,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在選擇媒體時還缺乏一定的理智與控制能力。此外,大學生對于一般的媒介知識,還是缺乏宏觀的把握。就像有些學者所發現的那樣,當代大學生具有的媒介素養尚處于自發狀態[8]。也就是說,大學生不是通過科學的媒介理論指導以及系統的訓練獲得媒介素養,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觸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個人的直覺感悟來培養自身的媒介素養。這種自發狀態最直接的后果是當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層次水平不夠高,這集中體現在大學生雖然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信息,但卻無法對媒介傳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為準確的評價,因此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資源。
兩地大學生媒介素養差距不大,只在五個問題中差距較明顯,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主要可能是媒體與科技發展情況或學生對媒體了解的渠道多少有所不同,但從中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我國不同城市的大學生存在一些不同的媒體接觸行為并由此產生了一定的媒介素養差異。
以上結論只是暫時性的,更確切的結論應該經過更多更廣泛的調查來驗證。總之,目前的在校大學生已經基本超越了媒介素養的抵制與防御階段,但是如果要成為一名信息全球化下的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公民,還需進一步準備和努力。當然,要達到很高的媒介素養,需要許多相關的專業知識,比如,學新聞的學生可能要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對新聞報道的理解透徹,電影專業的就可能比一個記者在與電影這一媒體的接觸中顯示出較高的媒介素養。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也要同時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注意向學生傳授有關知識,同時我們高校的教學和課程設置也有待進一步改革。
[參考文獻]
[1]趙虹.大學英語報刊教學中的媒介素養教育[A].端木義萬.高校英語報刊教學論叢[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36-137.
[2]Baran, S.J. 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Literacy and Culture[M].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001.59.
[3]Severin, W.J Tankard, J.W. Communication Theories: Origins, Methods, and Uses in the Mass Media. New York: Longman.1988.307-308.
[4]蔡騏.論媒介素養的建構與發展[J].國際新聞界,2001,(5):56-61.
[5]斯坦利·J.巴倫.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M].劉鴻英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06.
[6]Dominick Joseph R. The Dynamics of Mass Communication. U.S:McGraw-Hill, Inc.,1994.4-5.
[7]鮑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8]鮑海波. 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調查[J].新聞記者,2004,(5):16-19.
(責任編輯 徐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