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華中科技大學37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考察了不同類型課程中大學生課堂互動的狀況及存在的差異,并根據調查結果,對加強大學生課堂互動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課程類型;課堂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 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07)04005104A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in Class
——Tak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REN Yunxia
(Department of Law, Yangen University, Quanzhou, Fujian 362014, 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of 370 students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make a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 the state of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in class in different types of courses. And then we offer some improving suggestions on 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in clas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the type of course; the interaction in class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目前我國現存的教學體系中,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揮的條件日益缺失。尤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單純傳授知識,而學生機械接受知識的現象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在高校的課堂中是否存在呢?對此,筆者通過對華中科技大學37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展開了對現代高校大學生課堂互動基本情況的分析研究。
一、 課堂互動的界定
“互動”作為一種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最早由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明確提出。繼齊美爾之后,以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喬治·米德為代表,結合進化論與行為主義的研究成果,繼承和發展了齊美爾的互動,提出了個體通過運用語言符號進行社會互動的理論,后人稱之為“符號互動論”。喬治·米德認為“互動”是一種基于符號和語言的相互作用過程。人類的社會互動就是以有意義的象征符號為基礎的行動過程[1]。
我國社會學者鄭杭生認為,所謂社會互動,指的是社會上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的相互依賴性社會交往活動[2]。
對以上概念進行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互動的概念,而且我們可以看出“互動”在形式上表現為行為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只要他們發生著關系——不論是行為上的還是心理上的,他們之間就發生了互動。因此,筆者認為互動是一種人際間交流的相互作用,其作用結果對互動雙方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課堂互動的概念基本上與互動的概念一致。所以筆者認同,課堂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構成教學活動的人之間通過信息傳輸而形成的具有穩定依賴性的教學交往活動[3]。
二、課堂互動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以華中科技大學全日制學生為調查總體,采用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具體做法是:首先以院系為單位抽樣;然后在抽中的院系中,以班級為抽樣單位;最后,在抽中的班級中抽取學生。問卷調查采用自填方式收集。共計發放問卷450份,回收400份,根據問卷質量剔出了30份廢卷,有效回收率為82 20%。
全部問卷資料經檢查核實編碼,輸入FOXPRO6.0數據庫,然后導入SPSS11.5上進行統計分析。分析的類型主要是單變量的描述分析和多變量的回歸分析。

“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大學基本課程。筆者考慮到課堂互動的情況有可能受到不同類型課程的影響,選取“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課堂,并從大學生的角度來考察課堂互動的基本情況。問卷設計了五個問題:你覺得課堂互動是否需要;你覺得課堂互動的機會多嗎;你覺得課堂互動是否滿意;你在課堂互動中參與的頻度如何;你在課堂互動參與的積極程度如何。這些問題描述了大學生在“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中課堂互動的基本情況。
1 不同類型課程課堂互動的需要程度
從表2的結果我們直觀地看出,大學生在“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中,表現出“非常需要”的大學生所占的比率分別為15.95%、50.00%、28.65%,而表現出“比較需要”的大學生所占的比率分別為29.72%、36.49%、37.57%,“很不需要”的大學生所占比率分別為8.11%、0.54%、1.35%。
以上數據說明,無論是“兩課”課堂,還是英語課課堂和專業課課堂,大部分大學生都表現出對課堂互動的需要。大學生對英語課的課堂互動的需要遠遠高于對“兩課”和專業課的課堂互動需要。現有研究也表明,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采取的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中心式”,學生僅僅是教師備課時想象的對象,其行為基本上是被動的,師生之間是控制與服從的關系。為了進一步論斷“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的課堂互動的需要程度是否能推論總體,筆者對它們分別進行了單均值t檢驗。由于總體均值是未知的,本研究試以各項變量得分的理想最大值和理想最小值的均值作為總體均值,參與單均值假設檢驗。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對英語課的課堂互動的需要程度明顯高于“兩課”和專業課。換句話說,目前大學生對英語課課堂互動的需要程度最為迫切,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學校應該更加重視英語課堂互動,并鼓勵教師為英語課堂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2 不同類型課程課堂互動機會的多少程度
表2的結果顯示,在 “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中,大學生認為課堂互動“機會很少” 的比率分別為21.35%、9.73%和9.46%;認為課堂互動“機會較少”的大學生所占的比率分別為32.16%、24.86%和23.51%。
從表2數據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兩課”課堂,還是在專業課和英語課課堂,大學生普遍認為課堂互動的機會比較少。為了進一步論斷“兩課”課堂、英語課的課堂互動和專業課課堂互動的機會多少是否能推論總體,筆者同樣對不同課程的課堂互動機會做了單均值t檢驗。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無論是“兩課”課堂,還是英語課堂和專業課課堂,他們課程互動的機會都通過了檢驗,這說明目前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兩課”課堂、英語課堂和專業課課堂互動的機會都很少。

3 不同類型課程課堂互動的滿意程度
從表2的結果看出,在“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中,對課堂互動“很不滿意”的大學生所占的比率分別為:8.65%、7.84%和5.14%;對課堂互動“不太滿意”的大學生所占的比率分別為:32.97%、29.46%和21.62%;對課堂互動“非常滿意”的大學生所占的比率分別為:1.89%、0.81%和1.08%。這些數據說明,無論是“兩課”還是英語或者專業課,課堂互動的滿意度都不容樂觀,尤其是大學生對英語課課堂互動滿意度最差。為了進一步論斷課程的課堂互動的滿意度是否能推論總體,筆者也對不同課程的課堂互動滿意度做了單均值t檢驗。表3結果顯示,這一結論可以推論總體。這意味著,大學生普遍對課堂互動不滿意。以往的研究也證明,在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教育者的主動地位,將受教育者的內化過程視為單一接收過程,忽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的主人地位的現象。
4 大學生課堂互動的參與頻度
表2的統計結果顯示,在 “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中,選“經常參與”的大學生所占比率分別為6.22%、10.81%和8.92%;選“有時參與”的大學生所占比率分別為21.08%、39.19%和38.65%;選“偶爾參與”的大學生所占比率分別為45.68%、43.24%和42.16%。從這些數據可以得知,大學生參與英語課課堂互動頻度好于“兩課”和專業課。筆者通過對不同課程的課堂互動參與頻度做了單均值t檢驗。從表3的結果看出,無論是“兩課”,還是英語課和專業課,大學生課堂互動的參與頻度都不容樂觀。
5 大學生課堂互動參與的積極程度
表2的結果使我們明顯地看出,在“兩課”、英語課和專業課中,對課堂互動參與“非常不積極”的大學生所占比率分別為10.81%、2.70%和5.41%;對課堂互動參與“不積極”的大學生所占比率分別為27.84%、20.81%和15.95%;對課堂互動參與“比較積極”的大學生所占比率分別為14.05%、21.08%和22.97%。以上數據說明,相對于“兩課”課堂互動參與的積極程度,英語課和專業課課堂互動參與的積極程度較高。筆者采用同樣的單均值t檢驗發現,無論是“兩課”,還是英語課和專業課,大學生課堂互動的參與的積極程度還是比較低的(見表3)。
三、討論與思考
綜上所述,無論是“兩課”,還是英語課和專業課,大學生的課堂互動情況不容樂觀。比如,在課堂互動的需要方面,大學生普遍需要英語課課堂互動和專業課堂互動;在課堂互動機會方面,大部分大學生覺得課堂互動機會少,尤其是英語課和專業課;在課堂互動的滿意程度方面,大部分學生都對課堂互動有較多的不滿意;至于在課堂互動的參與頻度和課堂互動參與的積極程度方面,英語課和專業課都好于“兩課”。
因此,為加強大學生的課堂互動,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多樣化、生動化。如果將現實生活中的知識和課堂知識結合起來,那么將極大地調動學生課堂互動的積極程度。
(2)在教學互動方式上,教師要采用多種互動方式,比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
(3)在互動的策略上,教師要注重課堂互動的藝術,多給學生以思考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宋林飛. 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259-261.
[2]鄭杭生. 新編社會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124.
[3]孫新. 課堂互動的社會學分析[J].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2003,(3):102-106.
(責任編輯 黃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