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圓鼓鼓的,光彩奪目,一向與寶石相提并論。人們不是常用“掌上明珠”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東西的貴重嗎?
誕生珍珠的搖籃是蛤、珍珠貝和淡水中的蚌等貝類。
也許你會這么想:是否每一個蛤、蚌里頭都會長珍珠?事實上并不是這樣。只有寄生蟲寄生或有外物侵入體內的蛤、蚌才會長珍珠。
掰開一個珍珠貝或蚌一看,它那貝殼的最里層最美麗、最富有光澤、閃爍著珍珠般的光彩,這叫“珍珠層”,它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質構成的。珍珠,就是由珍珠質產生的。
當寄生蟲鉆進蛤、蚌堅硬的貝殼內時,為了防護,蛤、蚌的外套膜就會加速分泌珍珠質,將這個寄生蟲包住。這樣,時間久了就形成了珍珠。
有時,一些沙粒掉進蛤、蚌體內,蛤、蚌一時又沒法把它排出去,在受了痛癢的刺激以后,就趕緊由外套膜分泌出珍珠質來逐層包裹它。時間久了,沙粒外面被包裹了很厚的珍珠質,這樣就變成一粒圓圓的珍珠了。
能夠產珍珠的貝類很多,大約有二三十種。現在人們辦了人工養殖場,把一些貝類(主要是珍珠貝)養大后,在外套膜結締組織內插入用蚌殼制成的核,并在核上覆以一片外套膜小片,經過一定時間,就生成了人工培養的珍珠。在我國沿海和內陸湖區,都用這種辦法來培植珍珠,而且已從養殖一般珍珠發展到了養殖彩色珍珠和形象珍珠。
珍珠除了做貴重的裝飾品以外,還能做藥:把它磨成粉后,可以做眼藥和補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