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昵稱:灰姑娘
博客屬性:粉絲
大導演不能完全從歲數上體現。看張藝謀三十幾歲時拍出的片子,很大氣,是未來大導演的路子,可等他由小張同志變為大叔級導演后,還沒等他的大氣成為更大的氣候,先學會大把花錢了。也恰恰是在張藝謀大把花錢拍電影之后,不少觀眾對他的影片開始失望,面對張氏新片濃烈的色彩和形而上的畫面,說張氏原先追求的人文精神已被唯美的視覺語言稀釋了,擔心再這樣下去,“張藝謀”三個字或許就是一個商業影片的商業標簽了。
不知道張藝謀想不想當商標,反正賈樟柯目前還不太想。2006年9月,賈樟柯的《三峽好人》把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捧回來,這是2000年以來亞洲導演在國際三大電影節上獲得的最好成績。
賈樟柯的電影向來是叫好不叫座,也一直是墻里開花墻外香。他的電影總是對小人物充滿關注,而被關注的小人物群體也好像沒有讓賈樟柯賺過電影票錢。這不單是中國影迷的憾事,也是賈樟柯沒學會花大錢、請大明星、拍大商業片的本事。不是賈樟柯學不會這種本事,而是他不想學,他孤獨地堅守著非商業片領地,即使不想看,卻也能聽見人家張藝謀在數錢……
沒有理由反對張藝謀成為具有商業價值的導演。電影是商品,應當體現最大的商業價值。而且,不管怎么說,“張藝謀”這三個字就是有商業號召力,只要有這三個字,制片敢投資,名演員樂意搭幫;觀眾們愛著、恨著、罵著也肯給他捧場。這不,貼著張氏標簽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又把觀眾的眼球吸引住了。上映十多天,票房已經接近2億元人民幣了。
老實說,《滿城盡帶黃金甲》情節環環相扣,劇情跌宕起伏,演員的表演也基本到位。可觀眾對張藝謀的要求太高了,他們總以為他是大導演,要靠征服觀眾而不是取悅和迎合觀眾掙錢。哪怕是純粹的商業片。看到張藝謀把曹禺的話劇故事搬到一個更遙遠的年代,有人嗤之以鼻,說,《滿城盡帶黃金甲》雖然比《英雄》好看,但《千里走單騎》沒有《我的父親母親》好看;《有話好好說》雖然比《幸福時光》好看,但《一個都不能少》沒有《秋菊打官司》好看……不管觀眾說得對不對,一個導演能有把他的電影按系列看下來的粉絲級觀眾,挨罵也幸福。張藝謀從來就是最能扛住罵的導演,不像馮小剛,急眼了就說“我TM抽你”。誰抽誰啊?你看看你藝謀GEGE,挨罵都不言語,這也許就是成功商人必備的涵養。
張藝謀是商人嗎?應該不是。但他在調動商業元素方面還是煞費苦心的。誰喜歡周潤發?誰喜歡鞏俐?誰喜歡周杰倫?他讓男女老少分別喜歡的明星都穿上黃金甲,無非是想男女老少都到電影院看他的電影。他達到了制片人想要達到的目的,也收獲了自己的利益。回頭再看賈樟柯,沒有大投入、沒有大明星、沒有大張旗鼓的商業宣傳,精致的《三峽好人》讓穿著黃金甲的那幫人搶走了生意。真想玩一把劫富濟貧,把黃金甲們的黃金給《三峽好人》分一半過去。
張藝謀和賈樟柯都不算商人,但賺錢的黃金甲和很難賺錢的《三峽好人》都是商品,只要放到影院就帶有商業動機。
好的影片也要學會賺錢,這是賈樟柯要做的功課。
賺錢的影片為什么很難帶動整個電影票房上揚?這讓張藝謀在藝術片和商業片之間彷徨。他大概比賈樟柯還清楚,在“黃金甲”和《三峽好人》的市場博弈中,沒有贏得票房的賈樟柯贏得了比他多得多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