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千年前耶穌誕生的時候,生活在大漢朝“劉”字大旗下的中國人把農歷大年過得紅紅火火。兩千年后,現代的中國人把圣誕節移植到自己的生活里,而圣誕之后的春節,也許哪天就會像只剩下面皮的餃子,形式雖有,內容卻不復當年,因為在春節前后,還有圣誕節和情人節這樣的外國餡餅等著吃,時髦的人管那東東叫水果派。
兩千年,飛鳥成魚,魚游淺底。
其實不是兩千年,如果仔細算來,不過區區幾十年。
有人驚呼:洋節來了!如同那個驚慌的孩子在喊“狼來了!”不同的是,洋節來的時候悄無聲息,狼來的時候尚有呼吸和腳步。
圣誕:風行大江南北
2006年12月24日。晚八點。北京。
場景一:星級酒店前的廣場上彩燈閃爍,巨大的圣誕樹開始放煙花,很多頭從水泥塊子里探出去,街上比平時也熱鬧許多,焰火噼噼啪啪此起彼伏,儼然一幅大年歡慶圖。十字路口,一對情侶在路邊深情相擁,女孩手中還拿著一盒巧克力、一束玫瑰花。男孩抱著懷里的女孩,一臉甜蜜。
場景二:某大型超市里,圣誕促銷的牌子隨處可見,三步一樓五步一崗。從毛絨娃娃到圣誕樹,從巧克力到進口餅干,從化妝品到飾物,只要進超市,任你是大羅神仙也在劫難逃。超市外,擺攤賣花和水果的人們大賺了一筆:蘋果寓意平平安安,橙子寓意心想事成,有講究就能多賺幾塊錢,賣的就是讓人開心。
場景三:從一座天橋上往下看,707路末班車正好開過,車上大概二十幾個人,有三個女孩抱著漂亮的禮物盒,還有兩個抱著鮮花,另有一個懷里塞著一個大大的叮當貓,很快樂的樣子。
這是圣誕平安夜的北京。年輕人是這節的主角,他們從西方迎來了圣誕節,接來了情人節,還有其他許許多多不一而足的洋節。有資料顯示,中國年輕人最喜歡過洋節,其中過圣誕節的占68.5%、過情人節的占61.8%、過母親節的占59.4%、過父親節的占52.7%。
事實上洋節叩開國門,并非毫無道理。
以前沒幾個中國人過洋節的,最盼望最紅火的節日只有春節,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1984年以后又多了看春晚,十幾億人民合家團圓、集體守歲。

何時開始,在老祖宗的春聯前面,掛起了飄洋過海的長筒襪子?
傳統的中國節日:春節、中秋節、重陽節、端午節帶有一個統一的性質,就是私密性、親情化,過節方式更強調是家人的團圓,說白了就是得回家過節,即便是兩個戀人,過春節、過中秋也得各回各家,更別說那些不能帶回家的親密愛人了。
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發展,沒有真正本土宗教的中國人,消除了過“洋節”的宗教、心理障礙,尤其是改革大門一開,外國的月光進來,照進了國人的心房。傳統文化依舊傳統著在課堂上作古文來講,被要求背誦記憶但鮮有人懂;西方文化卻新鮮著在每個角落侵入國人的骨髓,以其新鮮和應景受到國人的大力追捧,據近幾年的資料統計,53.6%的年輕人是為了快樂喜歡上“洋節”的,57.1%的男性認為“中國傳統節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質消費上,而洋節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認為“洋節輕松自在,中國傳統節日過得累”。于是,中國人選擇洋節都是“人情味”十足的節日,而非“洋味”十足的節日,過洋節的好處是可以釋放壓力,給自己一個放松的理由,頗能代表西方文化特色的萬圣節、復活節,就因其不能理想地傳情達意和不符合中國人思維方式,而無法在中國流行。事實上,“洋節”進了中國,基本上是“洋節土過”了:過節方式多是“與朋友娛樂”、“與家人團聚”,更傾向于公眾娛樂,娛樂場所在平安夜這天都人滿為患,沒有多少人知道或關心“原汁原味”的西方節日應該如何過法,洋節在中國已經沒有了任何宗教意義,轉化為一種公眾狂歡式的開放節日,如此,西方節日在商家的炒作下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大有趕中秋超春節的架勢,水果派壓過餃子而風行大江南北。
春節:越來越沒年味盼
志強對于小時候過年的情形還能記起。生活自然比不得現在,心情卻是難以描述的愉悅;一入冬心就荒了,整日里盤算著日子,央求著父母給買幾掛火柴粗細的小鞭兒,把廢置的罐頭瓶系條細線,里面放支蠟燭,便是盞象樣的燈籠了。當大人在廚房準備年夜飯時,幾個孩子湊到一起,提著燈籠把小鞭散開,逛街去了。年節的夜,每條街道每條胡同都掛著紅彤彤的燈籠;里面裝著的是大人們的心愿,孩子們的歡樂。一進正月秧歌就扭起來了,正月十五街道上擠滿了人。那時沒見過電視的模樣,不知春晚,貧瘠但有純凈的快樂。

現在志強過年的興致逐漸淡了,以至于漠然。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煩惱、瑣碎還有計劃、打算,把人的神經繃得象拉滿的弓弦一樣,過年唯一的目的是想放松。然而偏偏不能如愿,且不說提前辦年貨買行頭購置禮品;一到過年親戚要應酬,朋友要聚會,領導要打點……年節,通常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度過的:志強與愛人的老家都在外地,初一到初三去他父母家,初四到初六要去岳父家;用他的話講“每到過年就要來回折騰,煩。”
相比洋節,意在全家團圓的春節變成了旅游旺季,全家圍在一起包餃子的年夜飯也改在了西餐廳吃比薩和烤肉。
紅頭繩是戲里面楊白勞的道具了,繡香囊是大觀園里林妹妹剪的了,門上貼的門神更只是小說里寫的,它們都和城里現實中的傳統節日沒什么關系。若干年后,吃著麥當勞和比薩餅長大的孩子們或許會羨慕:過去的春節除了放鞭炮,還有那么多有趣的細節啊。
冷清的不只是春節,差不多是所有中國的傳統節日,君不聞,大江南北同聲嘆:越來越沒年味盼!
如今,過年已經從氣氛上、形式上被簡化得只剩下了目的。
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這些傳統節日原都與農耕文明聯系在一起,在商業社會的今天,許多傳統習俗已逐漸被人們擯棄。清明節成了“掃墓節”,端午節成了“粽子節”,春節的“守歲”成了觀看春晚,而中秋節,人們忙于送月餅,反而忽略了自身的家庭團聚。反觀“洋節”,經過商家的炒作,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圣誕的電影大餐、情人節的玫瑰花兒、母親節的康乃馨、萬圣節的小巫女,一個都不能少。就連愚人節,也惹得人們紛紛 “惡搞”一番。
一個強大的民族,或許不會害怕外來的東西,一個深厚的民族文化,或許可以同化吸收其他的文化。與其抵制“洋節”的入侵,不如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增添更符合時代氣息的內容。比如,近年“七夕”節開始受到年輕人的歡迎,戀人們會在這一天安排約會、看電影、互贈禮物。
當然,從圣誕到春節,無論餃子還是水果派,都開心的除了孩子,就只有商家了,節越多越好、越長越樂。
現在的許多商人,不同的只是節日里裝酒的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