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之教育篇
引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本無可厚非,但是如何讓孩子“成龍”“成鳳”卻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是靠逼迫、壓迫制造出來,還是順其自然?如何既保護好少年兒童的天性,又讓其茁壯成長,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人才,這是值得全社會深思的問題。余杰的《神童是怎樣誕生的?》會給我們一些啟迪。
選文1
神童是怎樣誕生的?
余杰
1999年4月,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四所名牌大學同時錄取了18歲的成都女孩劉亦婷。最后,劉亦婷選擇了去哈佛大學。于是,“哈佛女孩劉亦婷”成為近兩年來教育界和媒體關注的熱門話題。由劉亦婷的父母張欣武和劉衛華所寫的《哈佛女孩劉亦婷》一書,講述了被哈佛大學譽為具有“不尋常的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劉亦婷的培養過程。這本書一上市即成為暢銷書,至今已經印刷多達18次。在許多家庭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使用的口頭禪就是:“看看人家劉亦婷,人家能夠做到的,你為什么就做不到?”
繼劉亦婷之后,成都又出現了陳雪潛、馬欣、鄭揚三個類似的高中學生,她們不參加國內的高考,而直接被美國的大學所錄取。成都的《天府早報》用了整版的篇幅來報道這幾名天才少女的故事,并提煉出“劉亦婷通道”的概念。一時間,看到報道的家長們個個像害了紅眼病一樣,恨不得自己家里的孩子立刻也搖身一變成為又一個劉亦婷。為了迎合這一浪潮,許多收費昂貴的私立學校也打出“神童制造商”的廣告來招攬生源。
我翻閱了一下《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想知道神童究竟是怎樣誕生的。我發現了劉亦婷的父母教育女兒的一些細節,比如為了克服女兒粗心的問題,就有意讓她抄寫電話號碼本;通過命令女兒握冰十五分鐘,來鍛煉女兒的意志。看到這類細節,我頗不以為然: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中,女兒的獨立性和人格尊嚴究竟在哪里呢?握冰十五分鐘,會不會傷害女兒的身體呢?父母是否真有權利強迫女兒接受各式各樣的鍛煉?劉亦婷的父母,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是經歷過“文革”的一代人,他們的思想里殘存著不少那個時代的毒素,他們對子女“憶苦思甜”式的教育,是否能夠培養出身心健全的新一代?
“神童”的誕生,似乎都要經歷一段荊棘之路。武鋼十七中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唐嘉琪寫了一篇題目叫《課堂上的哭聲》的日記——
今天上午第二節上數學課。劉老師抱著教材和一堆試卷走上講臺,還沒有等他開口,教室里就爆發出一陣喊叫聲:“啊,又要考試!”“我都要考糊了!”“命真苦啊!”
于是,劉老師破天荒地讓大家發表意見。
一開始,只有幾個人舉手。王麗是數學科代表,學習成績總在前三名,劉老師就點她發言。她站起來說:“每次拿試卷回去讓家長簽字,如果沒得高分,父母就會打我、罵我,罵得很兇。每個星期六星期天,父母都帶我去學這學那,時間總是安排得滿滿的……”說著,她忽然哭了起來,哭得很傷心。這一說一哭,竟使許多同學跟著哭了起來。一時間,班上哭聲一片。
這樣說說哭哭,一節課便過去了。課間休息時,許多同學比上課時哭得更兇了,成績好的、差的無一不哭。
這片哭聲難道不讓人心酸嗎?唐嘉琪還在日記中寫道:“我們小孩子又不是機器人,也不是為父母爭光、用來炫耀的工具,我們是人!我們擁有一顆純潔的童心,擁有對大千世界的向往,擁有著自己的特長和愛好,但大人們關心的只是分數、名次……”
如果說成為“神童”必須先成為“非人”,那么由家長和老師所組成的成人世界對此應當開始反思了。“知心姐姐”盧勤說:“我們不要老是教育孩子做人上人,也不要教育孩子做人下人,而要教育孩子做人中人,教育孩子要用一顆平常心對待一切。”家長和老師先要有一顆平常心,孩子才能夠有自己的平常心,有自己幸福的童年。
詩人北野對孩子采取的是“無為而治”的方法。有一次,老同學提醒他說:“你家小子如不加緊管教,將來上學就業都是包袱。”
北野回答說:“隨他去吧。我不愿意主觀武斷地替他設計未來,或者用一些自以為是的教條來約束或扼殺他的活蹦亂跳的天性。如果他天賦高,就總有開悟的時候;如果他慧根淺,再教也是個白癡。再說,你看看我們同學的情況吧,當年凡是刻苦讀書的現在都是窮光蛋;凡是調皮搗蛋的如今都成了大款。”
假如我有個孩子的話,我一點也不希望他(她)成為神童、成為劉亦婷,我只希望他(她)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我們沒有資格強迫孩子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我們首先需要克服的是自己的虛榮心,然后虛心地學習怎樣做父母、老師以及孩子的朋友。還是北野說得好:“我希望孩子吃飽穿暖,健康成長,就像一個幸福的庸人安享一生。”自嘲“教子無方”的北野,其實才是真正“教子有方”的人。
探究練習
①分析“一時間,看到報道的家長們個個像害了紅眼病一樣,恨不得自己家里的孩子立刻也搖身一變成為又一個劉亦婷”中修辭方法的作用。
②作者說:“假如我有個孩子的話,我一點也不希望他(她)成為神童、成為劉亦婷,我只希望他(她)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你怎樣看待作者的想法?談談你的認識。
二、家庭之情感篇
引讀:母親不僅養育了我們,還是我們的人生導師。母子情深,心心相連,母親無私的愛滋潤著我們成長,在黑暗中給我們光明,逆境中給我們希望,母親以她那博大的胸襟贏得了人類的尊敬。生活中,我們感受溫暖的親情、流淌的母愛,讀了王魯彥的《燈》,相信大家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選文2
燈
王魯彥
我憤怒地躺在母親的懷中。母親緊緊地摟著我,嗚咽地哭泣著,她的淚紛紛地落在我的頸上,我只是憤怒地躺著。
“你不生我不好嗎,母親?”我怨憤地問。
母親沒有回答,母親的臉色極其蒼白。
我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
“為了母親,孩子……”母親按住我的手,嗚咽地說。
“咳咳……”我哭了。
風凄凄地搖蕩著窗外的枇杷樹,雨瀟瀟地滴在我心上。母親的臉色是那樣的蒼白。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頸,她的頸如柴一般的消瘦。
“讓我死了罷,母親……”我哭著說,緊緊地挽著她的頸。
“不能,不能,孩子,我的孩子……”她的淚紛紛地落在我的臉上。
燈光暗淡地照著她的頭發,她的頭發如絲一般的亂,如霜一般的白。
靜寂、靜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親外,沒有一個人影;除了風和雨的哭聲外,沒有半點響聲。
“罷了,罷了,母親。我還你這顆心,我還你這顆心!你生我時不該給我這顆心,這在世界上沒有用處!”說著,我用兩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憤而且悲傷。
“啊,孩子!……”母親號啕地哭了。她緊緊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掙扎著。
風凄凄地搖蕩著窗外的枇杷樹,雨瀟瀟地滴在我的心上。燈光暗淡地照著母親的頭發,母親的頭發如絲一般的亂,如霜一般的白,母親的淚如潮一般地流著,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頸,也號啕地大哭了。
有一滴淚,從母親的眼中落了下來,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淚融合在一起,漸漸地匯成了一道河。
我溯著河流走去,進了母親的眼簾,一直到了母親的心坎上。
在那里,我看見母親的心萎枯了。
“母親,為了你的孩子,你將你自己的心萎枯了。然而你分給你孩子的那顆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詛咒,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沒有增加你孩子的歡樂。現在,取出來還了你罷,母親!”我哭著說,跪倒在母親的心旁。解開胸衣,用指甲劃開胸皮,我伸手進去從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顆鮮血淋淋的心,放在母親的心上。母親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個,熱血沸騰了。
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匆匆地離開了母親的心,出了母親的眼簾,由原路回到了母親的膝上。
母親不知道。
“母親,我不再灰心,我愿意做‘人’了。”我拭著眼淚對母親說。
母親微笑了。母親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歡樂,母親的眼前露出了無限的希望。
只有燈,只有站在壁上的燈,它知道我在母親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見那微笑,漸漸地慘淡了下去……
(選自《20世紀中華小小說經典》)
探究練習
①有人認為,本文以“燈”為題很不合適。請談談你的看法。
②有人認為,“母親的淚如潮一般地流著”“有一滴淚……和我的淚……匯成了一道河”等,很不真實,表達效果反而受到影響。你是怎樣看待的呢?
③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本文的母子情是怎樣體現的?
《主題閱讀參考答案》
《神童是怎樣誕生的?》
①這里的比喻反映了希望兒女成為劉亦婷那樣的孩子的家長很多,說明“劉亦婷現象”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②從自己成長的實際出發談認識更有意義。
《燈》
①燈在黑暗中能給人以光明,暗含了母親在逆境中給“我”以希望,具有象征意義,文題合適,含義深刻。
②這是作者的一種意念,不能與現實中的“潮”“河”等同,這樣的夸張極具感染力。
③渲染環境,給人暗示,突出主題。
④通過言語對白、感情交融、內心感受來體現。
《輕松自測參考答案》
1.C2.D3.A